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一)

  按以往傳統的教學,教學《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我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分挖掘一番,再與魯庄公的“鄙”對照一下,學生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庄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是在準備公開時,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來開這篇課文呢?幾次修改教案,總無法找到自己滿意的效果,為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標的要求,我就想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為一種課程理念,我心裡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學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限止,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創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穫。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眾說紛紜,我並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並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着,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說服別人。

  2、語文課堂中沒有丟掉“朗讀”這個基本的教學手段。

  朗讀是眼、耳、腦並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原作的一種手段。學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同學的表演,雖然只是課本翻譯式的對白,但同學們能夠走上講台已經是超越自我的一次表現,他們的表演也激起的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達到了背誦的要求。此時我又邀請同學與我一起朗讀課文,同學們又表現出了異常的興奮,課堂氛圍越來越濃、我們讀完后,我又表揚了同學朗讀比我好,批評自己放不開手腳,沒能讀出庄公那種慌張,急進的情感,同學們這時有了更大的響應。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衝突,對學生很有幫助。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於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相關文章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這種習慣,如果學生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儘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幫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認為還是學生在最後的課外延伸當中,當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做為班級中的一員,在重大活動當中應當怎麼做的問題時,我先讓班長回答,班長舉了自己在運動會上沒能積极參与比賽,只是做些後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關心比賽的同學而自責,同學們都更加興奮了、接下來就有更多的同學站起來說了自己曾經不關心或沒有這種意識的缺點,並表示以後一定要積極改正。

  4、本節課我自己開場時,還是較緊張的,導致學生也很緊張,但隨課堂的深入,我也越進佳境,課堂氣氛也越來越好、本節課在設計時也出現了一些失誤,比如一上課時就可以讓學生先讀課文以緩解同學們緊張的情緒、前面人物的分析以及課文結構的分析可以再縮短時間,讓課外延伸多些,讓生多說說自己,課堂效果會更好些。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二)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繪畫和辯論中去學習這篇文章的閱讀理解,教師只是起一個調控的作用。設計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一切以學生的發揮為主,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和舞台。本課的前期準備:男女學生各自推薦十名代表,我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鄉人勸說;君臣對話;指揮作戰;戰後總結),通過抽籤男生選擇了1和3兩個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過集體討論對所選的兩個部分進行創作,形成兩幅插圖。然後經過交換,男女生對對方的創作進行集體評議,尋找漏洞和不足,結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創作兩幅插圖,作為當場的展示。本課的提問設想事先是無法準備的,因為學生如何進行辯論,會有什麼措辭,教師在課前並不知曉,男女雙方的辯手也不知道對方會使用什麼招數,一切全部是課內的當場發揮。我在課前強調了一點“辯論的依據是課本”。因為我估計學生可能會辯論一些枝節的問題,我希望通過辯論能對課文的整體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了解,對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評價。整堂課按照介紹、辯論、展示、再辯論的方式進行,最後是問卷檢測。

  本節課採用的是圖畫結合辯論的方式,從課文本身來看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原文重在“論”字上,語言和形象畢竟是有明顯的差異,應該講是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也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但我的教學初衷不是要求學生通過繪畫和辯論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實,對於學生我沒有明確的要求,他們能說多少是多少,說得對或者不對(對照認可的標準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敢說,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每個人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學生也是如此,她們把理解轉化成圖畫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總有他們自己的道理,我想這就是我這節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不能令我滿意。首先,學生在辯論中往往枝節問題化時太多(以至於檢測的時間顯得倉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雙方辯者要以課本為依據,看來此類課教師課前的指導要加強,重要的注意事項要明確。其次,辯論四組圖畫共八幅顯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讓課堂內的其他學生也可以隨機發問,增加辯手辯論的難度,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從教學實際來看時間明顯不夠,所以,我覺得不妨重點突破“指揮作戰”這一環節,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三)

  《曹劌論戰》簡明完整地記錄了齊魯長勺之戰的史實。這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讚揚了曹劌熱愛祖國,關心國事的精神及其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所以我想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古代歷史上的經典戰例,從而繼承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同時意在指導學生在比較中讓學生初步了解古今詞義的發展變化。因此我將此文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藉助工具書用自學的能力及圈點批註的方法掌握文言詞語、句式。

  2、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思想觀點。

  3、從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在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中,學生的情況是好象初看會分析,但翻譯卻不落實,其原因多半在於不會分析。例:“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鄙,又何間焉?”。從“齊師”到“請見”,可以看作三個主謂短語,“其”字以後是一個包含着以複合句作為賓語的句子:這種句子就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譯成現代漢語是:“齊國的軍隊進攻我國(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庄公),他的同鄉人說:吃肉的人謀划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到那裡面去呢?”把握這種句式的必要條件首先是有比較牢實的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有了它,便可以掌握文言文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常見句式,從而控制文言文的句式原理。只有掌握文言文常見句式,才能打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掌握常見句式,翻譯起來也就可以脈絡分明了。

  由於學生在這方面出現了問題.為了節省時間我便對其直接檢測,沒有讓學生展示翻譯的成果,但是做題效果不是很好.此環節的臨時改變使得教師對學生的翻譯情況了解不夠清晰,沒讓學生質疑使得難點句子沒有得到共同解決,使得效率不是很高。在以後的課堂授課中如果要改變教學環節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

您正在瀏覽: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