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徵文範文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徵文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徵文

手機:M版  分類:徵文範文  編輯:得得9

  《狹路相逢勇者勝》

  漢語言1402班 赫劉瑩雪

  《亮劍》是我第一部,真正看進去的,抗戰片。

  看哭過很多次,幾乎每一個片段,都帶着一種陌生的真實感。那是年幼的我,第一次伸出手去觸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鐵流兩萬五千里, 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我記得,這首歌響起的時候,是亮劍里,一個連,去擋住敵軍的去路。當時還活着的,也就只剩下三四個戰士,之前,他們問了好幾個人的下落。答案也很明顯"死了,全都死了。"之後他們翻出了最後一箱炸藥,幾個人臉上都是土,那幾個在炮火中被土埋了,又重新爬出來的人,拉着手,唱着這首歌,拉了炸藥。之後是一個很遠很遠的遠鏡頭。

  一瞬間淚流滿面。

  《亮劍》與現在很多片子,幾乎完全不同。從頭到尾,那麼多,閃着光的人,在我還在暢想他的未來的時候,戛然而止。他們的人生,到此為止,沒有未來,再也沒有以後了。我記得騎兵連衝鋒時候的吶喊,我記得秀芹在城樓上的怒斥,我的腦海里還記得那些人的聲音。

  李雲龍,是一個不那麼正統,卻又那麼理所應當的英雄。他有膽氣,有擔當,有能力,豪爽,義薄雲天。但有時,他又顯得那麼粗魯,摳門,大字不識。楚雲飛呢,學院派人物,有學識,有教養,謙虛,而又那麼自負。李雲龍和楚雲飛,是兩個那麼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存在。而他們兩個人,則都是大寫的,中國人。截然不同的來路,卻都在用生命,用盡全力,去維護這屬於祖國的,屬於民族的,尊嚴。

  民族的尊嚴,是在那個年代里,無數的英雄的犧牲換來的。我不敢把那個年代里,逝去英雄的一個數字,變成一個個真正的活着的人的面孔。戰爭是一種,伴隨着殘酷,伴隨着犧牲,伴隨着硝煙戰火,伴隨着傷病的,絕不兒戲的東西。

  比起現在很多手撕鬼子,所謂的英雄抗戰片。《亮劍》拿出了一些,屬於真正那個年代的,令人感到傷心難過,完全稱不上喜劇化的東西。而真正的觸動到我的,大概也就是這種真實感,就是那一顆捂着嘴淚流滿面的感覺。

  曾經有一次,一個朋友問我,你的偶像是誰,當時我想了想,答案是"周恩來".她當時的表情特別詫異,然後告訴我,她問過的所有人中,我似乎是唯一一個做出,民族英雄類人物答案的人。

  有些感慨。

  《地上彩虹共你有》

  漢語言1403班 王雨婷

  雁過留聲,水過留痕,人這一生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但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的卻很少。有一群人,是不常見的彩虹,卻並不高高的懸在蒼穹,供人仰視。他們是太陽光穿過雨水,經過若干次的反射和折射,投在地上的彩虹,繽紛多彩,永存心中。

  我們這些新生代對他們都不熟,只是聽說,卻又不止於聽說。

  猶記得,初中歷史課本上,那觸目驚心的殺戮圖片硬生生地鋪陳在我們眼前,罪惡滔天的屠刀冷槍,彷彿是指向我們,每每想起,便是絞痛如斯。距抗日戰爭勝利已七十載,父輩祖輩意味深長的話語、眼神,鐫刻着無數先烈姓名的墓碑,以及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真真切切的存在,沒有隨逐漸溫柔的時光遠去。

  沒有咀嚼過貧困年代的糟糠樹皮,也沒有仰望過艱難時期的陰霾天空,更沒有偶遇過戰爭時期的槍林彈雨。和平對我們過於慷慨,雨露均撒,澤被周身。戰爭是撕不下來的壁畫,久久地固定在過去的心牆上,不能忘。

  正是因為一切都過去了,才有無數的談論和評價,於是孰是孰非,塵埃落定,於是更多人反省,停駐,再繼續前行。我們站在先輩們拋頭顱、撒熱血、拚命守護的土地上,讀着滄桑的歷史,感受着撕心裂肺的吶喊,過去也不僅是過去。

  眾志成城,全民抗戰,億兆一心,不再是空話,大道理。沙場點兵的將,浴血奮戰的兵,默契十足,各種戰略,如地道戰,地雷戰一再打破以往的認知,諸如此類種種可以寫成一部兵書,人民集結的智慧讓新時代的我們津津樂道,口口傳頌。正是應了那句"團結就是力量"!

  八年抗戰,敵我雙方兩敗俱傷,物質上的,精神上的,都有。傷痛不過百日長,看得見的傷口經過治療,精心照養,必定痊癒;而無形的傷口,是無論如何,無法填平,回到最初,或許在某個午夜夢回的時刻,痛的更深。慘痛歷史即教訓,為了不做野蠻的原始人,我們還要學習更多,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從抗戰第一戰到最後一戰,是力量的撞擊,是人性的博弈。觀今朝,少不了理性的分析,如這幾年中日釣魚島之爭,實在不能添油加醋,使之變質,否則,作繭自縛,冤冤相對何時了!

  最近日本推出抗戰劇,引發中國網友熱議。該劇表現中日兩國百姓之間的真情,包含"不想再次捲入戰爭"的意涵,具有反省歷史的意味。雖然褒貶不一,但也是日本有識之士想要表達的某些東西,值得深思。戰爭從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追求和平才能獲得永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給中國和他國這樣的信心,才能不重蹈覆轍。

  抗日戰爭太血腥,太疼痛,太遙遠,我們時至今日可以見到天際彩虹,先輩們功不可沒。

  他們這些地上的彩虹,不高高的懸在蒼穹,而是選擇,穿越風雨,歷經若干困苦,來到我們身邊,閃出七彩光芒,永遠的光芒。

  我們將永遠銘記,值得銘記的!

  《秦淮,秦淮》

  漢語言1403班 李影

  《金陵十三釵》上映時,飽受爭議。有人認為它是年度巨作,甚至可以衝刺奧斯卡;也有人認為它只是在消費歷史,消費消費者。但我始終認為,無論作為《金陵十三釵》的創作者還是觀賞者,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就不應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冷漠的度量一切。這類影片就像《辛德勒名單》之於猶太人、《盧旺達酒店》之於圖西族、《卡廷慘案》之于波蘭史一樣,它不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已。

  1937,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場噩夢。 幾十萬潰敗大軍正渡江撤離,一座座鋼炮被沉入江水,逃難的人群車泥沙俱下地堵塞了幾座城門。正是那個時刻,人們抱着木盆、八仙桌、樟木箱跳進隆冬的江水,以生命在破城而來的日本軍隊和滔滔長江之間賭上一局。影片不動聲色的展示,並不詮釋。在拔高,卻未脫離真實。沒有跳河的場面,卻增加了正面作戰的國軍以肉身搏坦克的悲壯,那不止是死亡,導演還刻意將每名隊員最後倒下的動作放緩、藝術化,以舞蹈家的步姿迎向死亡,像是撲向光明,又像是回歸。 緊緊看着戰爭的畫面,心裡的難過、悲愴都湧上來了。什麼是螳臂當車什麼是血肉之軀什麼是無能為力什麼是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南京城,六朝古都,終難免浩劫。 是世界末日吧。 屍橫遍野。 哪裡是鍾靈毓秀金陵邑,分明是地獄。 大雪紛飛的十二月,影片中拍的是素冷。 那光、那影、那素色、那旗袍。教堂的彩色玻璃。偷窺。血。 黃碧雲說"以血救贖 以酒潔凈 以水潔凈 各人流各人的血,各人尋得各人的救贖。" 看影片的過程中,不停的閃回一些傑出的影片的片段。 他們的光、影、視角。是一樣的。置身其中,毫不突兀。 真的,這是一部用心拍的片子。 十三四歲的中學生所擁有的從容和入戲,風塵女子的姿態和風情,入殮師的平凡與偉大。層層疊疊,一層挨着另一層,似乎高潮一直在接近一直又未到來。在重重遭際碰觸到新的柔軟與悲愴的傷痕,似乎那不止是電影,不止是歷史,是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現實。 整場電影里只有一處落淚,但電影所帶出的情緒卻在散場后縈繞了很多天。 13日到25日是最為慘烈的那幾天。 大屠殺。 裡面有人性,壞的、好的、無恥的。有慾望,活下去、死掉、佔有、瘋狂。群體性的瘋狂和群體性的災難。 也有沒能突破黑暗的掙扎着的光輝。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旬,佔領南京的日本軍隊聽見火光和血光聲中升起的聖經詩篇,歌聲清洌透明,一個個音符圓潤地滴進地獄般都市,猶如天堂的淚珠、正在縱火、揮舞屠刀、行施姦淫的侵略者散失的人性突然在此刻收攏一霎。" 諸神都閉上了昏昏欲睡的眼睛。惡魔好像也暫時沉寂。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一秦淮景確是為那些女子們證言的。 聖經的歌拯救不了眾生。卻是歌舞昇平的窯姐一命換一命救了學生。她們不知亡國恨,卻懂憐憫那群不小心落入虎口的女學生,誰能說她們不是偉大的呢?

  秦淮,秦淮,承載了多少歷史;秦淮,秦淮,背負了多少堅忍!從今以後,請讓我們來將你守護!

  銘記抗日艱難史

  青年勇擔國之未來

  漢語言1404班 楊思聰

  七十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電報將這一消息輕快地傳遍祖國大地,浴血奮戰的軍民無不歡欣鼓舞。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對外來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它雪洗了中華民族的恥辱。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民族覺醒,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轉折點。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島國日本,中國垂涎已久,為推行它的侵佔全世界的"宏偉藍圖",侵佔中國是它的重要一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進行蓄謀已久的局部侵略中國的戰爭。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盧溝橋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它的鐵蹄肆無忌憚地踐踏着我們的國土,瘋狂帶有血腥地奴役與屠殺我們的國民,蠻橫地掠奪我們的國土和土地上富有的物資。我們的房屋被佔領被摧殘被燒毀,國民流離失所,保守欺壓,肉體上的受苦受難,精神上的奴役與擔驚受怕,戰爭,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沉重壓抑,整片國土上硝煙瀰漫,哭喊呻吟漫地,那會是種族遭臨屠滅的末日關頭。中華民族,自古就團結奮進,自強不息。在國破家亡的緊要關頭,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心合力,誓死抗敵。滬凇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激烈戰爭,都彰顯出我們華夏子民的英勇不屈和浴血奮戰。百團大戰,是中國軍民主動出擊日軍的取得勝利的最大規模戰役,兩三百個軍團的團結合作,長路線上的出擊和埋伏,日軍被潰不成軍。百團大戰,大大鼓舞里中國軍民抗擊的信心與勇氣,更宣告了中華民族的無畏、堅決與不容侵犯。中國軍民進行十四年的英勇奮戰,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頒布終戰詔書,9月3日,正式在投降書上落筆簽字,舉國一片歡呼。亡國滅種的危機,在浴血奮戰,全力拚搏中,終於消除。祖國大地上,硝煙慢慢消散,身心飽受摧殘更多人民可以好好喘幾口氣,倒下的廢墟房屋得以重建,人民能勉強地在光線下微笑重拾希望。

  這段艱苦沉重的歷史,會揭頁翻新篇,因為歷史的車輪總是往前走的,但我們不能也不會忘記這段歷史。我們要將這段歷史銘記,要書寫,要展現在後代眼前,讓後輩們更加珍愛和平,明白現有的和平穩定生活的不易。先前有看過一段歷史紀錄片,關於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紀實。日軍進攻到長江,南京淪陷,南京城內,動蕩不安,軍民大遷西南。人們走離,把房屋燒毀,工廠毀壞,把鐵路等交通線拆除。人們輕包袱行走,鏡頭中,有用扁擔在籮筐里挑着倆孩子的厚實父親,有殘足拖包裹爬行的六十老太,人們為躲避戰亂,隊伍長長地延伸向西南方向。軍隊把重武器運往西南山區,火車路斷了,用汽車將武器在大路上,遇着山路了,牽着馬匹靠畜力運馱重武器,前方水阻了,撐着舟船乘載着重武器,深山澗谷,便用原始的勞力光着膀子喊着號子扯着粗實的纖繩拽拉着船舟,水盡山不窮,軍民合心,一個接一個地用肩抗用背馱着重武器的一個個零件,開出一條通往大西南山區的路徑。這樣的場景,很撼動人心,透過歷史的鏡頭,我們有看到了抗戰時期的艱難困苦,更被那艱苦時期中的軍民一心所感動。跋山涉水,深林澗壑,都擋不住我們華夏子民要開闢新境界尋求新出路的決心與毅力。歷史也書寫攤展在文字里,文字是歷史延襲鮮活的重要載體。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中,抗日戰的歷史卷鋪張在我們眼前,我們看到了那時期的腥風血雨、屈辱、誓死抗爭與自強不息。在《中國共產黨抗日英雄傳》中,我們仍能感受革命英雄先輩們拋頭顱撒熱血的滿腔激情、視死如歸的同仇敵愾和大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

  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了,作為後輩的時代新青年的我們,就做到的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珍惜我們美好年華,勤奮學習,早日成為國家棟樑之才,以己之力推動國家名族的發展,開創新未來!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漢語言1404班 吳娜

  這是一部非常有張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金陵十三釵》緊緊圍繞"南京大屠殺"中,為拯救十幾名教會女學生而展開的故事。國軍殘餘士兵,為拯救被日軍追逐的女生,浴血奮戰,頑強抵抗,讓女學生們逃進了戰場上唯一殘存的外籍教堂;美國殯葬人士約翰。米勒(貝爾飾演),為阻止追逐進教堂對女生施行暴行的日軍士兵,假扮神父,正氣凜然,慘遭毒打;最後的國軍英雄李教官(佟大為飾演),為分散教堂里日軍的獸行,一人對付幾十個日軍,直到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一群逃難躲進教堂的秦淮青樓妓女,目睹女學生們為保護她們而引開日軍注意力而慘遭欺凌,在看到女學生們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準備集體跳樓自殺的時候,在頭牌妓女玉墨(倪妮飾演)的提議下,頂替女學生們前去"赴日軍慶功宴";接受神父遺願保護女生們的陳喬治(黃天元飾演),在最後差一名額(因有兩名妓女之前死於日軍之手)的緊要關頭,男扮女妝頂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書娟(張歆怡飾演)的父親(曹可凡飾演)為了能讓女兒離開血腥的南京,不惜傾家蕩產並遭受親生女兒的歧視,假作漢奸在日軍中周旋,最後時刻沒有暴露妓女頂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慘遭日軍槍殺;最後,假神父約翰終於成功把十三名女學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車送出了南京。

  整部片子由很多"對比"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屍遍野殘壁斷桓的對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後面負責任有擔當的對比;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後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對比;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後面英勇抗敵捨生取義的對比;孟先生帶着漢奸的袖套,後來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責任,為了養父的囑託保護女孩子們,最後為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後來短髮藍袍的清純味道的對比,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對比,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後面的相知相愛的對比。

  電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麼感人,那麼豐滿。關於墨玉關於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說說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沖向坦克,那個鏡頭特別有衝擊力,最後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於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着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溫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但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里,有着軍人們與日本兵鬥智斗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悅。

  教堂里的小男子漢話不多,但是特別有男子漢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釵翻牆進來,後來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為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己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神父的囑託。多麼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託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為什麼墨玉能提出捨生保護女學生?因為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己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後來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為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為後面姐妹們為她所動同意一起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為影片最後蕩氣迴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屍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溫暖和希望。

  後庭花里曾唱到"商女不知亡國恨".而今,在這裡,商女亦知亡國恨。也是因着她們的熱血,這曲壯歌才能唱得足夠響亮。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為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但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緻一點就更好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徵文
網友評論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徵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