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看見 》有感

讀《看見 》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看見 》有感

  斷斷續續,終於看完了《看見》,而我邊看邊不由得思考、讚歎!

  前半部分看得很動情,因為她寫人關注人,儘管她多次提到記者不應帶着情感去看待和報道新聞事件。但如果記者只是負責準確報道新聞真像的冷冰冰機器的話,我想我也不會這麼喜歡柴靜,喜歡《看見》了。特別是《陳虻不死》一篇,看了好感動。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柴靜是幸運的,遇到很多"好人".但幸運何嘗不是來自自身的努力?就像機會只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記得書中寫過這麼一句,大概是:以前以為客觀就是不在任何一方加入記者自己的個人情感,原來真正的客觀是要站在雙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讀懂了新聞事件的雙方才有可能做到客觀。《雙城的創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沉默在尖叫》……都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我想,有些東西,是只有你用心了,賦予自己的情感了,才能讓別人咂出味道的吧,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斷!

  而現實是,我們往往做不到。

  由此想到了換位思考,於我而言簡直可以說是一場思想上的博弈!置身其中,都讓思想走得很遠。《無能的力量》,直到看完,我都無法理解盧安克。順其自然,無欲無求,如老莊。不過合書一想,卻是感到一陣戰慄!從世俗的眼光,盧安克做的毫無意義,但讀完就是有一種令人內心惶恐震撼的力量!他說過,不需要目的,發自內心去做。我從其中看到了醜陋的自己,儘管知道他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然而在現實中,我們中的大多數何嘗不是帶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行人?在盧安克面前,我們才是那麼的可笑。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中,作者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去思考。土地問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制度問題!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立個法就能夠解決的。然而,面對這類問題時,我們往往會選擇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就像前不久的廣州小販和城管衝突一事。在輿論和社會問題面前,我們更願意傾向於代表自己利益的一方,因為我們就是弱勢大多數中的一員。

  這就是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斷了。新聞報道需要理性,把思考留給觀眾,觀眾更需要理性地看待一件事情。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其理性的民眾。但過於理性又會失去自己的個人愛憎立場使面對事情時態度變得模糊,而且很多時候暴力才能解決問題,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莫非如此……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好理性思考的度,則考量着每個人的智慧。

  思想的火花四濺。就像書中說到的,思想的本質是不安,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是寫葯家鑫一案,我們中的大多數都為惡人的死亡歡呼,是的,我也是這樣想的。但為什麼堂堂學藝術的大學生會如此喪心病狂地殺人?近來發生的上海研究生投毒案、南京高校命案等校園刑事案件頻頻發生,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難道不應該該好好反思反思?!我們的社會都應該為此思考,而不只是看客般的只會拍手鼓掌。

  生活本身矛盾遍布,人又何嘗不是?思想又何嘗不是?

  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我想,書也是的吧?

  在矛盾中理性地看待大千世界——重要的不是看見什麼,而是理性地看到什麼。建立那個認識事物、處於世的坐標系,以便我們更好地行走在大千世界和芸芸眾生之中。

讀《看見 》有感 範文推薦:

  • ·what is 
  • ·we visited&nb
  • ·2a m3u1 
  • ·會 議 議&nb
  • ·no zuo a
  • 您正在瀏覽: 讀《看見 》有感
    網友評論
    讀《看見 》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