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觀乾隆朝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冷觀乾隆朝
佚名
中國歷史上,著名盛世是唐朝貞觀開元和清朝康雍乾朝。前者兩朝之間有一段混亂,不相連續;後者三朝相連,但歷程仍然呈“之”形。
康熙蠲免賦稅、發展經濟,為康乾盛世奠定根基,但是晚年為政寬鬆,出現許多弊政,如:官吏貪贓枉法,冤案迭起,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皇親舊勛借支庫銀,國庫虧空;田賦不均,土地高度集中;眾皇子趁機作亂,拉幫結黨,爭當皇太子;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等等,故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國庫財政虧空嚴重。
雍正登基,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官紳納糧、一體當差、重農輕商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加上退位后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自我誇耀“十全武功”,自詡“十全老人”。當時文化、經濟、手工業都是極盛時代,是“康乾盛世”的頂峰。當時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但是,乾隆朝實際如何呢?
乾隆有個“本朝無名臣”理論:因為他的聖明統治,朝廷綱紀整肅,無人作姦犯科,故無清明盡責的名臣。乾隆下令,禁止百姓為官員建德政碑、送萬民傘,把一切榮譽歸於自己。結果卻造就了和珅那樣的弄臣,巴結奉承,以乾隆的是非為是非,勾結黨羽,把持朝政。御史曹錫寶因想彈劾和珅的管家劉全,被革職查辦。
皇帝太聰明,大臣就裝“糊塗”;皇帝太好名,大臣就裝“平庸”。最典型的是劉墉,多次因“疏懶懈怠”遭乾隆申斥。最嚴重的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上書房總師傅劉墉因陰雨天,連續七、八天曠工,不給諸位皇子上課。乾隆勃然大怒,狠狠訓斥劉墉“不忠不孝”,把他降職為侍郎,而且不再兼職南書房。前後一段時間,劉墉犯錯誤不斷,直到乾隆去世第二天,和珅倒台,嘉慶帝重新提升劉墉為上書房總師傅,並在皇宮內當值,處理和珅問題。嘉慶元年(1796年)福康安在鎮壓苗民起義時死去。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領班軍機大臣阿桂去世,朝中只剩下劉墉和董誥兩個暗中反對和珅。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皇帝沒有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太上皇乾隆和珅和。和珅掌握官員的生殺大權,所以劉墉裝老,董誥裝傻來瞞騙和珅,就連嘉慶帝也得小心行動。所以,聰明過人的劉墉,以前那種唯唯諾諾、小錯不斷、無所建樹,正是聰明之舉。
現今崇尚男人“高富帥”。雖然“高”在最前面,其實“富”才是第一條件,帥是第二條件,高是第三條件。乾隆朝的“高富帥”男人非和珅莫屬。和珅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地位之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財富之巨,富堪敵國。現今遍地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而理財才能,誰也趕不上和珅。他掌管國家內政,把無數國家財產理入自己口袋。所以,“國有資產流失”是古已有之。有人說,和珅是古今第一大貪官。
和珅全名鈕祜祿-和珅,別名善保,字致齋。父親為福建副都統常保,屬於官二代。和珅考上咸安宮學習,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通讀四書五經,得老師吳省欽、吳省蘭器重。乾隆三十三年(1768),18歲的和珅娶直隸總督馮英廉之孫女馮氏。次年己丑年科舉,名落孫山,他以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1772年十月被授三等侍衛;此年,23歲的和珅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學,做了乾隆儀仗隊的侍從,當年就任管庫大臣,管理布庫。1775年,和珅擢為乾清門御前侍衛兼副都統。11月升為御前侍衛,並任正藍旗副都統。1776年正月,任戶部侍郎,三月任軍機大臣,四月,任總管內務府大臣。有人將他與劉墉、紀曉嵐並列為乾隆時期三大中堂。但是,劉墉、紀曉嵐均未入軍機處,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紀曉嵐官至協辦大學士(從一品),按職級標準可稱為中堂。《清史稿》說“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故劉、紀為中堂還可以,宰相則不沾邊了。
和珅被處死時,究竟有多少家產?傳說不一。學者估計為白銀8.2億兩。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稅收七千萬兩,和珅家產相當於清廷15年收入。據《清朝野史大觀-和珅家財》等野史記載,和珅總財產是“二十億兩有奇。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稅(歲)入而強”。但據清宮檔案統計,和珅被抄家時,抄出白銀三千多萬兩,黃金三百萬兩,土地80萬畝,房屋2800間,當鋪75座,銀號42座,古玩鋪13座,玉器庫兩間,其他店鋪幾十處。和珅的布莊、糧店等幾乎在北京及其他地區都處於壟斷地位;和珅的珠寶遠遠超過皇宮御用。和珅家中,金銀餐具各32套,各4300件。和珅的斂財技巧爐火純青,財富之巨,當時世界上無可倫比,堪稱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2001年,和珅入選《亞洲華爾街日報》世界級富翁行列。當今的貪官、理財專家,與和珅相比,相差十萬八千里。那些崇尚男人“高富帥”者,應該從中獲得深思。
和珅還文才不凡。他為迎合乾隆,下功夫學詩、寫詩,並造詣很深。和珅《嘉樂堂詩集》中有很多首是奉乾隆帝的命令所為,從中也可看出和珅書法之造詣。和珅頗好文史典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四庫館正總裁,后又任國史館正總裁,充文淵閣提舉閣事。和珅的文物古籍收藏頗有規模,頗有古書鑒賞水平,宋刻元槧,一眼即識。和珅確實有才,有一次乾隆用論語中一句話“虎兕出於柙”來下旨,在場大臣都莫名其妙,和珅啟示說,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責任,於是被乾隆賞識。有一次乾隆看《孟子》,因天色已暗,看不清書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燈。和珅問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訴他之後,和珅把書上的注全部背了出來。
和珅臨死前,提筆作詩《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牆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斷。聖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和珅看到白綾后,又提筆寫下一首絕命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留取香煙是後身。”這首絕命詩,卻耗盡了無數史家特別是附會者的心血。人們把此詩集中在和珅的前身和後身上,說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寵愛的妃子馬佳氏,後身便是世所不齒的慈禧太后。
《紅樓夢》的流傳與和珅有關:他找人刪改《紅樓夢》中“不合時宜”的文字,並續寫后四十回;他把《紅樓夢》推薦給乾隆,得以刊印。紀曉嵐雖然是《四庫全書》總纂官,而和珅是正總裁,領導紀昀,是他的上司。
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譽,21歲中秀才,24歲順天府鄉試為解元,31歲中進士,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慘淡經營十三年,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四庫全書簡明書目》二十卷、傳世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上十六卷文章,下十六卷詩賦)、《評文心雕龍》十卷、《歷代職官表》六十三卷、《史通削繁》四卷、《河源紀略》三十六卷、《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部、《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後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紀曉嵐是中國的大文豪之一,文采超過他的人屈指可數,其書法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主持科舉和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輓聯云:“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紀曉嵐在清代是公認的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是中國和世界的一位文化巨人。
紀曉嵐幼讀私塾,聰敏過人,過目成誦,強記不忘,有小神童美譽。其師石先生甚愛之,只因功課對他毫無壓力,他便偷閑喂家雀塞進牆洞里,外用磚頭堵洞。石先生髮現此秘密,怪其不務正業,偷偷將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並在旁邊磚上戲題一上聯:“細羽家禽磚后死”。紀曉嵐便在旁邊續對下聯:“粗毛野獸石先生”。石先生看到續聯大為惱火,手持教鞭責問紀曉嵐:為何辱罵先生?紀曉嵐不慌不忙答辨說:“我是按先生的上聯續對的下聯。請看,粗對細,毛對羽,野對家,獸對禽,石對磚,先對后,生對死。是還怎樣對,請先生指教。”石先生無言對答,拂袖而去。不幾天,紀昀去見石先生,石先生怒氣未消,面沉似水,穩坐太師椅,不迎不送。紀曉嵐又出怪招,從先生屋走而復返,又請教“鬮”字的念法和寫法。石先生並無介意,等紀昀走後才醒過味來。原來“鬮”即“門內龜”,是罵自己不出門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責,暗罵:“豎生,歪才也!”有一天,紀昀與同伴在街道玩球,適太守官轎經過,他們的球偏巧投入轎內。一時間衙役厲聲呵斥,眾玩童驚逃四散,唯紀昀挺身攔轎索球。太守喜其膽識過人,且憨態可掬,未加怪罪,並和顏悅色問其姓氏年齡,故意試一試他的才華說:“我有一聯,若能續對下聯,就把球還給你。”紀曉嵐點頭同意。太守的一聯說:“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紀曉嵐隨口對道:“太守兩千石,獨公……”最後一字遲遲不說。太守訝然問道:“何以不說末字?”他答:“太守若將球還我,就是‘廉’字;若不還,便是‘貪’了。”太守見他聰明伶俐,對答如流,將來必能出人頭地,就把球還給了他。
《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兩淮鹽政盧見曾因營私貪污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通風報信而被發配烏魯木齊。此事《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更為有趣:當時紀昀得知消息,想預先通知盧家,但又怕引火燒身,不敢輕易傳話、寫信。他想出一個絕妙辦法,把一點食鹽和茶葉封在一個空信封里,裡外未寫一字,星夜送往盧家。盧見曾從中悟出其中的隱語:“鹽案虧空查封”。后經劉統勛等人的嚴密偵緝,紀昀終於敗露,同年十月,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在新疆呆了兩年多。在此期間,他曾賦硯台詩:“枯硯無嫌似鐵頑,相隨曾出玉門關。龍沙萬里交遊少,只爾多情共往還。”他還曾為一幅《八仙對弈圖》題詩(圖上,韓湘子、何仙姑對局,五仙旁觀,鐵拐李酣然大睡):“十八年來閱宦途,此心久似水中鳧。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對弈圖。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哪似頑仙痴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當《閱微草堂筆記》脫稿時,他不無抱憾地吟詠道:“平生心力坐銷磨,紙上煙雲過眼多。擬著書倉今老矣,只應說鬼似東坡。”
一老太監在冬天看見紀曉嵐穿着皮衣,手執一把扇子(文人的習慣),感到十分好笑,遂說:“小翰林,穿冬裝,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紀曉嵐聽老太監南方口音,對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有一天,紀曉嵐和朋友上街,看見一家小店的老闆娘正忙着。紀曉嵐就和朋友打賭,“我會一句話讓老闆娘笑,再一句話讓老闆娘鬧。”朋友不信,決定以一桌酒席為賭。只見紀曉嵐走向小店,向看門狗鞠了一躬,叫道“爹!”老闆娘“噗”地一聲樂了。紀曉嵐轉過身又沖老闆娘叫“娘!”頓時,老闆娘勃然大怒,直罵紀曉嵐。於是,紀曉嵐贏得一桌酒席。
紀曉嵐常在皇帝面前揭和珅的短兒,弄得和珅好不尷尬。乾隆有意偏袒和珅,總是找機會捉弄紀曉嵐。一天,乾隆發現一件參劾紀曉嵐的奏摺說,紀曉嵐寬於治民之說是有意收買人心,博取虛名,不如和珅嚴刑峻法,斂財富以利國家,堪稱治世能臣。次日散朝時,皇帝留下紀曉嵐與和珅,對紀曉嵐說:“紀愛卿,你天天說和珅如何狡詐,如何貪婪,群臣如何憤恨,敢怒而不敢言,還說天下皆曰可殺。可是你看看這個奏摺,有人稱和珅是治世之能臣,而你紀曉嵐只不過是好圖虛名罷了。”紀曉嵐微微一笑:“臣雖下愚,亦知世間萬物,紛繁複雜。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有人奏稱和大人為能臣,並詆毀臣下,不足為怪。譬如春雨如油,農夫喜其潤澤,而行旅之人則惡其道路泥濘;月光皎潔,佳人悅其舒朗,而盜賊則惡其光亮。上天尚且不能盡如人意,何況臣乎?至於和大人之能,臣亦明了其中道理。大糞臭污,其質倒可肥田;烏龜醜陋,皮肉卻能延壽。”和珅聽了,自然氣得咬牙跺腳。
紀曉嵐嗜好吃肉,是個大胖子,所以發生“巧解“老頭子”之事。紀曉嵐嗜好抽旱煙,手裡整天端一個大煙袋,故名“紀大煙袋”,還發生褲腳“失火”之事。紀曉嵐以對聯著名,卻被小妾沈明玕難倒:“夏布糊窗,個個孔明諸格(葛)亮。”紀曉嵐嗜好美色,80歲還“好色不衰”。紀曉嵐還有許多趣事,不再贅述。
劉墉、紀曉嵐不曾依附和珅,一個善文,一個工書,卻都有收藏硯台的癖好。有時相互贈送,也常為一個心愛之物而互相攘奪,但彼此都恬不為意,並以之為笑談。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正是紀曉嵐的鄉試主考官;紀昀被發配的案件,又恰是劉統勛負責;舉薦紀曉嵐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這位劉大人。相傳,當年劉墉參加殿試時,曾有上乘表現。乾隆讓其以自身駝背為題賦詩,他不無自嘲兼揶揄地寫道:“背駝負乾坤,腹內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躍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報皇恩。以貌取人者,豈是聖賢人!”
劉統勛為雍正二年進士,授編修,乾隆年間累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為官清廉,頗能進諫,參與《四庫全書》編輯,並擔任《四庫全書四》正生總裁。
清朝,首席宰相基本上都是滿人,是滿正漢副的局面。劉統勛既為漢官,又沒有像張廷玉那樣有家世背景,在最為崇滿抑漢的乾隆朝能當上宰相已是不容易。乾隆帝循例把漢臣劉統勛擢為內閣首輔,把滿臣尹繼善擢為軍機處首席大臣。此時劉統勛只是副宰相,首席軍機大臣尹繼善是正宰相。尹繼善不到一年即卒於任,乾隆帝又把劉統勛擢為首席軍機大臣,就成為正宰相了。劉統勛成為軍機處建立以來第一位漢人宰相。
劉統勛家原有田數十畝,茅舍一處,服官50年,未增尺寸。他去世當天,乾隆帝特派御前大臣、尚書公福隆安攜葯前往看視,但已不及。《嘯亭雜錄》記述,乾隆親臨劉宅祭奠時,因劉家門庭矮小,轎子抬不進去,只好將轎子頂蓋拆下才抬進劉家。《清史稿》記述,乾隆 “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他死後,乾隆帝特下諭:“大學士劉統勛老成練達,品行端方,服官五十餘年,實為國家得力大臣,可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賞內庫銀二千兩治喪。”乾隆親臨其喪,賜謚“文正”,故劉統勛是清朝大臣中初歿即得謚“文正”的第一人。柩歸故里前,乾隆詔令沿途20里以內的文武官員,均至靈前弔祭。6年後,乾隆《懷舊》詩仍念念不忘劉統勛:“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統勛清廉正直,不結朋黨,曾因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而名聞朝野。乾隆初政,鄂爾泰、張廷玉兩家門第鼎盛,門生故吏,遍布朝野,結黨成群,營私舞弊,乾隆施政,頗多掣肘。劉統勛任左都御史未久,即上疏攻張廷玉、訥親(遏必隆之孫)。但是,乾隆帝拒絕了劉統勛的批評,發布上諭:“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勛必不敢為此奏;今既有此奏,則二臣並無聲勢能箝制臣僚。”
乾隆十九年(1754年),朝廷加劉統勛為太子太傅,協辦陝甘總督事務,賜孔雀翎。朝廷命他巡視巴里坤、哈密駐兵,正遇睦爾撒納(回部首領)兵擾伊犁;定西將軍永常自木累退師巴里坤。劉統勛不知道永常已撤軍,上疏建言:請棄巴里坤,退守哈密,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乾隆帝不問青紅皂白,把劉統勛與擅自撤軍的永常一起逮捕治罪,不僅劉統勛在京的眷屬劉墉等全都入獄,就連其家產也被查抄。對於貪官使用查抄手段無可厚非,對於因言論獲罪的官員為何也要抄家?無非是搜查證據。未必要搜出金銀交公,其他一切違反皇帝意志的任何東西都可能是罪證。結果,抄家沒有得到什麼罪證,乾隆帝又下令釋放劉統勛及其家人,退回抄家的財產。劉統勛之獲罪完全是乾隆帝頭腦發昏所致。
封建社會的法,對於異端,是法如深澗;對於貪官,往往是法如虛設。劉統勛一生為官,堪稱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在貪黷好貨,漁色無厭的官場之中可謂清風獨標。他為官數十年,幾乎都在京為官,累主會試及順天鄉試,門下賓友從無一人夤緣得利,經他之手所取之士,雖已列仕版,卻多不識面,這在鄂爾泰、張廷玉各擢私人,黨同伐異的情勢下,尤稱難能。史載:“嘗有世家子任楚撫,歲暮,饋千金。劉呼其僕人,正色告曰:‘汝主以世誼通問候,其名甚正。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歸告汝主,留贈故舊貧窶者。’”“有貲郎昏夜叩門,拒不見。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責曰:‘昏夜叩門,賢者不為。汝有何稟告,可眾前言之。雖老夫過失,亦可箴規。’其人囁嚅而退。”有貲郎者,富家弟子因家財多得拜為郎也,素為所惡。劉統勛兩袖清風,一芥不取,清貧之狀可想而知。
乾隆朝還有一位狀元胡長齡。據野史記載:胡長齡殿試后成績排名第十。主考官將卷子“進呈御覽”時,79歲高齡的乾隆一看胡長齡的名字(有胡人[即滿族人]長壽的意思),不禁欣喜異常,說“胡人乃長齡呀”,為借這個名字圖吉祥,“龍心一大悅就把胡長齡提拔為第一,封胡長齡為狀元。當時文人有筆記稱之為《胡長齡以名得大魁》。
胡長齡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反對趨炎附勢,曾多次智斗當朝權傾一時的和珅。胡長齡一生唯嗜讀書,過目成誦,住京都時,每夜燃燭數寸,用以讀書,偏閱經史,工詩賦,史學造詣尤深。他才譽卓著,位“江東三俊”(馬有章、李懿曾)之一,與山陽汪氏合稱“汪經胡史”。因勞累過度,不幸死於回鄉途中。胡長齡著作有《胡三餘堂存稿》等傳世。
照封建朝考禮儀,殿試得中的進士都算當朝宰相門下。但和珅是弄權枉法貪贓無厭的傢伙,胡長齡作為狀元卻沒有拜謁和珅。和珅就讓胡長齡當了十年翰林。胡長齡把自己的財物“典鬻殆盡”。一個朋友看他可能活不下去,就在和珅做壽時,用烏賊魚的墨汁仿胡長齡的字體寫了一副壽聯送給和珅,並請一位侍朗對和珅說:“胡長齡又窮又病,沒一件好衣裳,不能親自來賀壽了!”和坤笑着說:“胡蠻子窮到這個地步了?”沒過幾天,朝廷任命胡長齡為山東學政。那位朋友仍用烏賊魚墨汁寫了一個謝帖,趁和坤不在家時送到和珅府上。後來和珅倒台,被抄家時發現朝廷大臣都與和珅有交往,惟獨沒有胡長齡的隻字片紙,因為用烏賊魚墨汁寫字,過一段時間字跡就會自行消失。胡長齡得到嘉慶皇帝的賞識,官職逐步升到禮部尚書,兼戶部職。
直到今天,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說法不一。乾隆身世之迷的傳播歷時已久,它是清朝最有趣、傳聞最多的歷史疑案。朝野上下,京城內外,官方文獻,御制詩文均被搬出來考證,而在清末民初排滿情緒的推波助瀾下,野史筆記、民間故事、戲曲小說,都在盡情地演繹這段故事。
1.乾隆曾多次以詩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宮。因為就在乾隆還在位時,就有人對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議論。大概乾隆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后寫詩作注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的。
2.乾隆再三強調自己生在雍和宮,而有人偏不信,甚至他的兒子嘉慶也大唱反調:嘉慶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寫詩慶賀,在詩后註解說,康熙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乾隆也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其中緣由實在不可思議。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再次提到乾隆誕生於山莊。
3.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到塞外打獵,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裡,也沒什麼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帝發現后,即令六百里加急,將已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追回。還把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因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4.乾隆朝官員管世銘,在軍機處當值,做到軍機章京,了解很多宮廷掌故。管世銘經常隨乾隆去承德避暑山莊、參加木蘭秋獮典禮。他的《扈蹕秋獮紀事三十四首》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慶善祥開華渚虹,降生猶憶舊時宮。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該詩後面附有管世銘原註:“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辰臨駐。”
5.後來,不僅乾隆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連他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熱河都統幕僚冒鶴亭、作家周黎庵、台灣學者庄練(蘇同炳)、台灣小說家高陽等人認為:乾隆的母親是熱河行宮一個醜陋的宮女李佳氏,名叫李金桂(一說是江南女子“傻大姐”),在草棚里生下乾隆。
6.“秀女生子說”:晚清著名詩人、曾國藩幕友王闓運《湘綺樓文集-列女傳》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生下乾隆。
7.後來冒出“海寧換子說”,說乾隆是浙江海寧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當代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愛日堂”和“春暉堂”。“愛日”、“春暉”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典故。乾隆若不是陳家之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恩嗎?
鴛鴦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許嘯天,1925年出版名著《清宮十三朝演義》,從愛新覺羅始祖布庫里雍順,一直寫到宣統大婚。關於乾隆家世,書中說:乾隆原是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后,從乳母嘴裡得知隱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但這時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黃幔遮着,行了做兒子的大禮。
8.晚清-天嘏的野史《清代外史》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歷史上的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
清宮檔案《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及《聖訓》):“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誕乾隆於雍和宮。”好像問題就一清二楚了。但是,康熙五十年時,鈕祜祿氏怎麼稱是“孝聖憲皇后”?弘曆怎麼稱是“乾隆”?
蕭奭《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后。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雍正元年(1723年)記載: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后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記載:諭禮部:奉皇太后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三條歷史檔案存在矛盾,但可肯定:“熹妃錢氏”和“熹妃鈕祜祿氏”在同一天受封,她們必然是同一個人。按清宮規制,冊封皇妃不能有重名,不僅同一天不會有,整個清王朝都不可能有兩個熹妃。《永憲錄》與《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互為證據,不可能同時出錯,更不可能錯誤相同。這兩條檔案是最有力的證據,比任何傳聞都更具顛覆性,因為它昭示:乾隆母親姓錢。錢姓起源於中國南方,清朝滿族人不可能姓錢,乾隆母親是漢族人。這裡唯一合理的解釋是:皇太子的母親需要有一個高貴的滿族出身,因此必須要將熹妃姓氏篡改為滿族貴姓,而鈕祜祿氏是滿族最高貴的姓氏之一。錢治冰最新考證:“乾隆之母錢氏(1692-1777)是浙江嘉興錢綸光與其妻書畫家陳書(1660-1736)之幼女,是刑部尚書錢陳群(1686-1774)的妹妹”。錢陳群是阿桂、劉墉、紀昀之師;錢陳群的子孫世代,包括女婿、族人均為朝廷重臣。(錢治冰《關於乾隆生母最新考證的最終結果》) 錢塘江海塘工程是公元前910年吳越王錢鏐命人所建,而錢陳群(這個可能是乾隆舅舅的人)正是在遠古時代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吳越王錢鏐的直系子孫。
乾隆帝一生好大喜功,發動戰爭、修建園林、重用和珅……耗費大量人力、財力,致使國庫空虛,康雍乾盛世在他死後戛然而止。他的兒子嘉慶帝一生都在為挽救帝國的衰落而奔波勞碌。乾隆帝是個古人,他有功亦有過,並非十足的明君。
冷觀乾隆朝,我們應該得到許多啟示。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