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赤石岩畔的守望

赤石岩畔的守望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小景

  ●董愛春

  1937年夏天,被侵略戰爭的烈火烘烤着的北平城裡,在擁擠不堪的火車站,很大一部分被迫停學的北平女子師範的學生提着行囊,準備奔赴解放區,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突然,其中一名學生大聲呼喊:“抓小偷、抓小偷、快幫助我抓小偷!——”

  這時,一位騎着高頭大馬的國民黨年輕軍官策馬揚鞭快步追上逃跑的小偷,不費吹灰之力就將他抓到這名女學生面前。目光交匯的瞬間,所有的花兒呼啦啦地都笑了,開出一片奼紫嫣紅,繁花似錦。當他把追回的東西放在她白皙纖柔的手上時,他觸到她含情脈脈的目光,她感到一股暖流透過他寬大的掌心,溫暖直達心底……

  這名北平女子師範的學生就是我的奶奶,而這名年輕的國民黨軍官就是我的爺爺,他是經過喬裝改扮正在秘密轉移的北平中共進步力量中的一員。戰火紛紛的年代,英雄救美的美麗相遇改變了奶奶的一生。

  後來,勇敢的奶奶跟隨爺爺從北平不遠千里來到了他的家鄉——雲南省賓川縣平川鎮,只是,安頓好奶奶后,爺爺就去了延安。從此,奶奶這位出身於吉林,養尊處優並有着絕世風華的堅強的女性獨自一人在這個遠離故土的邊遠小鎮生活了一輩子。

  奶奶常跟我們說,她與爺爺是兩隻穿越千年紅塵的蝴蝶,一生一世纏纏綿綿翩翩飛,不求舞盡一世風華,只是兩情相悅。

  奶奶的性格是溫順的,在鄉下,她盡心儘力地服侍老人,替爺爺盡做兒女的一份孝道。奶奶的性格又是倔犟的,思想進步的她走進了平川中學,成為了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她教育學生和周圍的群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鼓勵他們關心時事和社會,不當亡國奴!空閑之餘她還積極奔走,組織平川的婦女姐妹捐款捐物,籌措抗戰物資,這期間,她三次組織平川的抗日骨幹將籌到的抗戰物資秘密運到抗日前線,她以一個堅強女性的高貴品格為革命做出了貢獻,但也經歷了種種殘酷的考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41年,她5歲的大兒子在跟隨她歷盡千辛萬苦運送抗日物資到保山的途中不幸染病死去。

  1944年,災難向奶奶充滿寧靜和溫馨的家悄悄降臨,騰衝一役中,爺爺作為援助國民黨攻打松山的中共力量中的一員,永遠的離開了她。一個美滿的家庭頃刻間失去了支柱,而公婆因為承載不了失去兒子的巨大打擊,也在相距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相繼過世。這時,她的大女兒才四歲,二女兒三歲,最小的兒子才一歲半,這個家在猝不及防中遭受到了外來的巨大災難,幾乎崩潰。儘管這麼多年來,奶奶小心翼翼的呵護着她的家庭,呵護着她的孩子們,希望他們能夠過太平日子,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我們的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時刻,別說小家,就是大家都有可能被淹沒。在巨大的危險出現的時候,奶奶那經歷了痛苦和驚變的心靈卻表現出了超越尋常人的勇氣和精神,以她的堅強、勇敢和聰明才智支撐了下來,哭過痛過之後,為了使家庭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奶奶把所有的積蓄集中起來作了清理,一部分捐給了抗日前線,另一部分作為日常開銷,空閑之餘,她還在院子里養蜂、紡織維持家用。

  季節的輪迴逃不過,緣分的錯落躲不過,雨橫風狂春漸老,開到荼糜花事了。那一曲離殤,將奶奶的世界褪盡所有的絢爛,人世塵緣,不過是一場華麗的盛筵,笙歌散盡,只剩蕭瑟清寂的殘夜,奶奶獨對一彎冷月,在遙遠遙遠的蒼茫中,回首她與爺爺曾經的點點滴滴,風細柳斜的黃昏,新月如鉤的長夜,難掩千秋落寞。那時,總有好心的人時常從他們那飢不裹腹的生活中擠出財物接濟奶奶,夜深人靜時,當孩子們都睡熟之後,奶奶便會點燃昏黃的煤油燈,一個一個記下他們的名字,然後學習到很晚,就為有朝一日能報答那些曾經給過她幫助的人。

  收拾好傷痛,她一邊抗日,那時,進步人士常來人,那些又飢又渴衣衫單薄的人來到家裡總是受到奶奶的熱情款待,她一次次地把爺爺的好衣服和家中的金銀首飾交給他們。一邊還要讓失去父親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讓他們在沒有父親的生活中學會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她始終把對孩子們的教育作為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她從來不用封建禮教約束他們,特別是對女孩子們,奶奶總是鼓勵她們的天性在生活中得到自然發揮,同時,又為她們立下了“勤奮、好學、儉樸”的家訓,要求她們獨立自強,絕不依靠男人生活。就這樣,她獨自用自己堅強的臂膀遮庇了孩子們失去父親的天空,讓他們既不仰仗別人的施捨也不自哀自憐健康成長,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女性!她的孩子們就這樣在母親的一片天空下無憂無慮地成長,父親的早逝並沒有在他們的生活里留下陰影,相反,父親的正直豪爽,母親的嚴謹堅毅,卻在他們的性格里留下了清晰的烙印。

  每當爺爺的忌日,或是節日來臨的時候,奶奶總會病卧在床上,獨守着那份靜靜的思念和憂傷,在左鄰右舍的歡慶聲中默默地度過一天。歡顏如昨,滄海已桑田,殘紅遍野,花期已遠。這時候,孩子們就會非常懂事地不再喧鬧,他們知道,一個守寡的女人獨自帶着他們一路走來,有着太多的傷,太多的辛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奶奶才帶着她的三個兒女,在爺爺生前戰友的幫助下,從盈江將爺爺的遺骨遷回了故土,在當地黨委政府的主持下,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奶奶為爺爺選擇了一塊青松、翠柏環繞又可以俯瞰整個故鄉的墓地,讓爺爺在故鄉的懷抱中長眠,墓碑上,耀眼的五角星下,是當地政府的題辭——青山埋忠骨,赤石鑄英魂。

  驀然回首情已遠,身不由已在天邊。爺爺的身影,已經定格在時光的那一端。雖有花香氤氳,安靜地回溯,但行遍千山和萬水,難訴衷腸,唯余清歌一曲,在奶奶的夢裡輕唱輕和。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許多的日子,在落日的餘暉中,亦或,在一簾煙雨里,奶奶獨立在與爺爺分別的小橋邊,素衣勝雪,任風吹衣袖,回首熟悉的歌聲在風中流轉,拾一朵心香,聆聽爺爺曾經溫柔的絮語,走出塵囂,圓一個失落已久的夢。把一季的心事,說給風聽,說給雨聽,說給淺唱低鳴的鳥兒聽,柳絮點點,若有若無地飄浮在她的眼波里,任年華似水,打濕舊夢痕迹,讓幾許悲歡聚離,把往事縈縈忘卻。

  多年以後,奶奶還經常執守於分別的小橋邊。當年月光,當年花香,早已烙在心上,刻在眉間。她在想,月下的爺爺,是否還是從前模樣?她在等待爺爺赴那一個他們千年的誓約,只是,紅塵的兩端,他們不得不兩兩相忘。

  奶奶常說,她知道爺爺在天堂過的很好,把她這輩子的不幸,全都轉移到了他的身上。還說爺爺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為她消災解難,並說以後一定會好好活下去,微笑着面對每一天,一定會活出一番精彩,把爺爺生命的光輝散發到他的故鄉。

  1966年,當“文革”的風暴席捲全國的時候,奶奶和她的孩子們無一例外地受到衝擊和摧殘,被懷疑通國民黨,是反革命,因奶奶保存的那一張爺爺騎着高頭大馬,身着國民黨軍官的照片。在獄中奶奶和她在家鄉任教的小兒子被反反覆復地勒令交待他們怎樣私通國民黨,進行過哪些反革命活動?而她那充滿了青春朝氣的兩個女兒,一個畢業於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在哈爾濱當翻譯官、另一個畢業於廣州財經大學在廣州銀行工作,她們都被各自的造反派組織關押起來進行批判鬥爭,過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只是,奶奶堅信爺爺沒有私通國民黨,自己和孩子們也沒有私通國民黨,深夜,在明晃晃刺眼的大燈照射下,根本無法入睡的奶奶,只能大睜着雙眼想念着爺爺,尋找他遺落在時光深處的笑容,青石板上的足跡,還有,每一朵花開的時間裡,都珍藏着的他們那一段如詩的過往……她一遍遍地回憶着那些逝去了的難忘的歲月,還有,她和爺爺相守永遠的地老天荒……就這樣,奶奶靠着回憶用驚人的毅力挺了過來。

  歲月流逝,韶華飛易,四季輪迴了一次又一次,終於,1978年,春天邁着輕盈的步子,翩然而至,這一年,組織為奶奶一家平了反,還了爺爺清白,56歲的奶奶又走上了她渴望已久的講堂……這一年,奶奶將她居住的大院,爺爺唯一留給她的東西,捐給了國家,做村委會的辦公用房。

  奶奶說她敬重反哺之鴉,因為它感恩的心演繹了世間的真情。她常對孩子們說感恩是不需用語言表達的,它只能銘記在一個人的心中,並通過實實在在的方式回報給社會。奶奶總是用充滿陽光的心態對待生活,“紅顏當年自有琴棋助雅興,白髮今日還求書畫伴遐思。”這是奶奶自己書寫的卧室對聯。三尺講堂之外,桃李滿天下的她經常幫別人寫對聯,教小孩子練書法,拿出自己的工資接濟周圍有困難的人……她以一顆感恩的心力所能及地幫助身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奶奶總是以身作則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無聲地教育着她的孩子們,使他們學會用保爾柯察金那種鋼鐵般的毅志戰勝困難,克服不足,用一顆感恩的心面對生活,不求回報的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正是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今天的我們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的工作,用自己的行動無怨無悔地詮釋着青春的激情與美麗!

  2006年秋天,伴着那陣秋風,85歲高齡的奶奶在爺爺的故鄉走完了她人生的全部旅程,雖然,奶奶一生守寡,從未回去過千里之外的故鄉,但我知道,奶奶今生並不孤單,她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讓她的生命顯得更加精彩、更加繽紛!她與爺爺,一定在天堂里相遇了,天堂有她,一定會更精彩!

  落花的意境着實在表達着生命的體驗,讓心在燦爛中死去,讓愛在土壤中重生。生命如落花一般是逃脫不了的旅行,奶奶用自強不息,找到了她的全部尊嚴。如今,奶奶的後代都化作了一串串閃光的音符,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把青春的豪邁匯聚成一首首鏗鏘的樂章!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董愛春,女,彝族,1975年2月20日出生於革命老區賓川縣平川鎮的一戶農家,中共黨員,大學本科文化,公務員,賓川縣文聯文學協會副主席,現在賓川縣婦聯工作。

您正在瀏覽: 赤石岩畔的守望
網友評論
赤石岩畔的守望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