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耙子和筢子

耙子和筢子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小景

  最近看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一個個小選手令人瞠目結舌,把中國漢字表現得淋漓盡致,民族的未雨綢繆,着實令人興奮。

  看到語言文字研究員們的一個點評,說到耙子和筢子話題,既然是語言文字研究,那就應該來得更透徹,尊重這些漢字的來源與創作流傳。來自農村的我就忍不住想多說兩句。耙子和筢子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勞動農具,絕對不可以等同。

  耙子主要功能是用來“挖”,是需要花費一定的力氣的,因此齒一定是金屬製作。像挖菩薺、土豆、紅薯或者草糞等,大多都是用此類耙子,農民們也更為形象的叫它“耙鋤”,它有鋤的功能。如果用鋤頭去挖上述的農產品或者草糞就不合適了,因為鋤頭挖下去就像一把菜刀切下去一樣,是直線切下去的,面受力,這樣就可能會把整個菩薺、土豆、紅薯等切壞或斬成兩半,不利於從土壤中取出完整的果實;挖草糞就更不方便了,草糞是豬、牛、羊等家畜踐踏稻草和着它們的糞便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一種農家肥,正由於稻草的交裹纏繞,鋤頭是很難挖下去的,而點受力的耙子就可以很輕鬆挖取。耙子還有比筢子結實的特性,所以散開草糞也是用耙子,而不會用到筢子。

  耙子主要是四齒的,還有兩齒或者更多齒的。兩齒的就要看它的齒粗細大小和堅硬程度,就可以知道它的不同用途,比如,兩根齒粗而長,就是用來挖非常堅硬的土地,有鎬的作用,一般像挖樹,開山地等長年蠻荒不曾動土的地方,用它較合適;還有種兩齒的耙子,齒細而短,像拾荒撿垃圾,或者煨湯取罐用的,那個方便攜帶也可以使用一定的小力氣。超過四齒的耙子多用於菜園子平整土地,將土疙瘩搗碎,用較小力氣挖和磕土塊兒,使培養蔬菜的土壤較為鬆散和細膩,更容易保墒。接受了空氣和水的滋潤,種子就更容易生根發芽。

  筢子主要是用竹篾編製而成,目前也有用金屬來製作的,但還是有個最特徵性的標識,那就是筢子都有很長的“臂”,耙子就不會有。臂主要是給予彈性,增強一定的韌性,也有柵欄的作用。筢子的製作是將新伐的青竹均勻的劈成若干條,將修飾好的條幹一端在火焰上熏烤用力使其彎曲成鉤狀,將彎曲的20根左右竹條呈扇形平鋪,用扁平竹棍或木棍夾住,在鐵絲、繩索或細竹篾的固定下,製作成筢首,將一根較長的木棍固定成筢子的長柄。筢子主要是用來摟稀薄的雜草和樹葉,有收合、聚攏的作用。我老家的人們形象叫它“哈筢”,這個“哈”我琢磨着應該是“薅”的變音,因為“哈”和“薅”動作有相似之處,只是“哈”的動作幅度更大些。“哈”有收集、聚攏的意思。

  當稻場里曬滿穀子的時候,我們用筢子去輕撫翻動穀子,讓其更充分的曬到陽光。肯定不會用到耙子,因為耙子相對笨重鋒利,容易破壞稻場平地。

  目前鐵制的筢子形狀和竹篾做的一樣,也有相同的功能,鐵制的筢子還更方便打撈水裡的浮草,用來餵豬或者清理池塘里雜草更好養魚。在疏通下水道有時也會用到鐵筢子,竹筢子在下水道作業容易折斷。

  稻場碾谷后的稻草都是鋪得較厚,用“哈筢”根本就無法施展,其實還有種筢子,是木頭製作的,它避免了耙子鋒利傷地的缺點,也彌補了筢子齒短臂長施力較小的不足,是介於耙子和筢子之間的一種農具,我們老家人形象的叫它“朗筢”,朗是我會意認為把壓的比較嚴實碾過的稻草弄得蓬鬆起來,爽爽朗朗,“朗筢”中不用耙,更側重聚攏的意思,與挖的作用要更遠一點兒。這種“朗筢”一般也是四齒,比耙子的四齒更要稀疏些,臂要比筢子來得更短一點,顯得更為紮實。如果將“朗筢”的齒做得更多更密一點,我們也是可以用它來翻稻場里曬的穀子,現在這種農具基本被“哈筢”替代。

  隨着社會發展,很多東西即將退出歷史的舞台,我們還要去追溯它曾經的模樣,和盛行的姿態,就應該更加客觀的解讀和用心的揣摩。實地考察,綜合分析比較,準確記錄才不負我們民族的希望。

您正在瀏覽: 耙子和筢子
網友評論
耙子和筢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