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哲理散文 > 距離產生美

距離產生美

手機:M版  分類:哲理散文  編輯:小景

  距離產生美。

  第一次聽到這個,是上山大時門口的錄像廳里。電影的名字叫《過把癮》,故事的主角是方言和杜梅。想起來蠻有意思。兩人領結婚證,民政辦事很高效,紅章一蓋,方言說:“怎麼?完了?”蓋章那老婆子說:“嗯,完了,你還想怎麼的?”到兩人領離婚證的時候,同一個地方,同一個辦事的,這手續那手續,來好幾次沒弄成。後來想想也對,不是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家親”嘛。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淵源傳統,這個倒與腐敗無關。

  言歸正傳,還說距離。

  電影演了無數次,我看了七次;最後方言和杜梅在大教室里言歸於好,相擁一起的時候,黑板上寫滿了大大小小的“愛”字。故事是作者編的,故事的作者王朔一天編8000多字;看到第七遍的時候,眼裡已流不出淚,雖然一樣的酸痛還是一樣從咽喉沉到腹底。跳出情感的糾纏,自然會轉向理性的思索。是分手拉開了二人的距離,也是距離讓他們有了發現,發現原本隱藏於內心的彼此的深愛。也許這是遲早的事,分手-距離-發現,遲早會有;那是作者的事,咱還說這中間演繹的一條美學原理。

  “距離產生美。”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的詩吧;還有一句,“背後看想犯罪,側面看想倒退,前面看想正當防衛”,不記得誰說的了,意思相仿。要說這個距離該有個限度吧:好比一幅油畫,稍遠點看,美;湊近了全一道一道油彩,沒半點美可言;站得太遠,屁也看不見了。和喜歡的人生了氣,誤會了,涼幾天可以;時間長了,人以為你移情別戀了,朋友都沒得做,成仇人了;思念還有,牽挂還在,偏偏邂逅一轉頭,斜望別處,眼裡心裡,只剩下怨恨和冷漠。

  趙本山說,距離有了,美沒了。

  其實這個限度也不複雜,說白了,身體不管離多遠,心要沒有距離。“天涯若比鄰”的基礎是“海內存知己”,“根緊握在底下,葉相觸在雲里;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生相依”,舒婷的橡樹與木棉,才是這一美學原理最完美的演繹。

  《菜根譚》里說,智者善於“用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朋友相處,把握距離是一種藝術。剛認個朋友,新交個知己,尤其是異性,那種難得的喜悅都有體會,於是總想沒事和她說兩句,甚至有時候還琢磨她此時忙什麼。大凡這時候,我們便需要多一點理智,為圖這份難得的友情長久。靠得太近會給朋友增加壓力:回他幾句吧,確實有點事;不回吧,怕他不開心。這種壓力時間久了就有些麻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愛自由絕對是所有人的天性,不論貧富智愚,關係親疏。正像網上流行的一句話,“我允許你走進我的世界,但我不允許你在裡面走來走去”。老外說得好:

  Distance makes the hearts grow fonder.

  人家為你打開一扇信任的心門,你別在裡面隨便走。

  適度遊戲健腦,沉迷遊戲傷身;吃飯要七分飽,大千世界,待人處事,都一個理。莊子的“齊物”,愛因斯坦的“相對”,高人都是從深處看問題。過年高興,因為一年就一次;天天吃餃子,味道和窩窩一個味;金風玉露一相逢,才能“勝卻人間無數”。交朋友用感情,維護友情缺不了理智。

  最後一點,理是這個理,道理誰都會講。話好說,事難做。心念一個人,掛久了便有些忍不住;稍進點酒水,道理一時就忘記了;一個短信過去,從此生活全變了樣;等發現距離拉開太遠了,想聯繫,找不到話,想解釋,全像借口,想道歉,拉不下面子;看這尷尬的,悔之晚矣。

  好在日子還久,路還正長,活到老學到老,慢慢走着,慢慢成長吧。

您正在瀏覽: 距離產生美
網友評論
距離產生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