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唐吉訶德讀後感

唐吉訶德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唐吉訶德讀後感 標籤:堂吉訶德 春晚觀后感

  唐·吉訶德讀後感(一)

  文/艾葉

  小學時候接觸過《唐·吉訶德》。那時候看的是小本的圖書,配圖的那種,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站在風車前,一定要與它戰鬥那一張圖,心裡總是想,這寫的是什麼?好奇怪,這人是神經病么?

  這幾天不小心看到這本書,想起當時的困惑,忍不住讀了下去,畢竟人多長一歲,看到的便不一樣,況且都幾十年了,說不定能看出來它到底寫了什麼,為什麼寫這樣一個神經病還能成一本著名的小說?

  小說一邊讀,一邊想,我還是沒頭緒的,仍然是一些個怪誕的情節,一個平時正常卻深陷於騎士小說里無法自拔的主人公,帶上一個被金錢權力所誘惑的待從,闖蕩江湖所遇到的種種哭笑不得的經歷,我看不懂,作者想要表現的是什麼?直到看完了整本書,再把全書大概回想了下,竟覺得它覆蓋了很多很多的內容:夢想,嘲笑,虛偽,忠誠,貪婪,執着,信念,人性……

  首先是主人公本人,只要不觸及騎士二字,他便是一個好人,一個頭腦清晰想法聰明的人,只因讀騎士小說讀得如痴如醉糊裡糊塗,一心要像小說里的騎士一般去拯救全世界,可見書本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可惜在不對的年代,他所做的,除了幫倒忙,除了成為別人的笑柄,便是浪費生命,吃盡苦頭仍然沉浸在幻想中出不來,在自己構建的世界里沾沾自喜,以為人們都崇拜他,仰慕他。這一點在小說里看似奈張,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多不勝數,取得小小的成績便洋洋得意,以為人們都不如自己,甚至看不起別人,認為自己天下第一下,自封最高級的騎士,其實卻不堪一擊。雖然到最後彌留之際,他終於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雖然我曾經瘋癲過一陣子,但卻不願意到死還是瘋子一個".但悔恨似乎來得太遲了,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去彌補了,只能將自己的想法傳給活着的人去領悟,希望別人不再走他的路。這有一點像做了很多壞事的人臨死對孩子說,你千萬不要走我的路!可是你生前的影響,豈是死前一兩句話就能改變的?當然唐·吉訶約詞乖詵桉駁淖刺,他的心還是好的,他想的還是像騎士一般濟富救貧,救人於水火中,非常堅定地執行騎士精神,堅持着自己的夢想,如果道路選對,他必將會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所以說,堅持不一定是美裕錯誤的堅持只會離夢想越來越遠。

  桑丘本來是個老實人,有家有妻有孩,卻跟着瘋子般的主人闖南闖北,做了很多他自己都覺哭笑不得的事,無故地被挨打,嘲笑,即使他心裡偶爾也清醒着,卻依然忠誠地跟着主人,為什麼呢?一開始,是因為唐的勸誘,一個村裡的老農,一輩子老實,肯定是受過很多欺負的,一聽說能當官,就放下老婆孩子跟着他去了。即使中途也猶豫過退縮過,但只要唐給他一點承諾一點幻想,他便又欺騙自己死心塌地跟着主人。就算是現在,這樣的人也多了去了,因為別人給了你一些承諾,權力或金錢,你心中一點清醒的想法也被自己貪婪自私的一面給打壓了去。其實這有點像傳銷,給你月入幾百萬的夢,讓你在夢裡生活,然後催眠自己忠誠地跟着上面的人,夢想就會實現。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像桑丘這樣的人,自己沒什麼主見,也沒什麼勇氣與能力,所以他渴望有人能給他依靠,特別是唐有勇氣有見地還能給他承諾,深深地吸引了他,在"做總督"的日子,他失去了依靠,一下子就六神無主,進入像監獄般的生活,於是十分想念有主人的日子。這樣的人,註定一生懦弱,貪婪,耍小聰明,卻最終一無所得。

  唐在當騎士路上所遇到的人與事,很多的人,表面上看來對你尊敬,寬容,事事為你着想,其實目的不過是想看你出醜,讓你成為大家的笑柄。警醒世人,看清你身邊的人,也許他們恭維你附和你,說不定正設定一個坑讓你跳,等着看你笑話呢!

  再來說唐的朋友,即使有很多看你笑話的人群,唐也有一些真心為他好的朋友,像神父像理髮師以及鏡子騎士,他們為了讓唐在沉迷的夢幻中醒來,也是想盡了辦法,吃了不少苦頭 ,人的一生,有幾個為你着想的好友,一生也不枉白過了!

  雖然說唐吉訶緣囊簧是滑稽可笑,但畢竟,他是有實現過他的夢想的,這比許多連夢想都沒有的人已經強太多了。

  如果你有夢,請看清楚現實,選擇對的道路,努力勇敢地去實現,誰人瘋癲誰人醒?誰又說得清呢?

  圖片源於網絡

  ———揭陽市讀書協會薦書———

  塞萬提斯《唐·吉訶德傳》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13年4月

  原價:28.80元 優惠價:25.30元

  薦

  塞萬提斯生於西班牙中部的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鎮一個破落貴族家庭。1568年人中學,第二年隨一紅衣主教赴意大利,得以飽覽古今文學名著。1570年從軍。第二年抱病參加抗擊土耳其軍隊的勒班多海戰,失去左臂。戰後返國途中,被土耳其海盜俘虜至阿爾及爾。1580年被贖回國。為謀生計,曾任軍需官及稅吏達15年,往返跋涉於西班牙全國各地,目睹社會的不平及人民的苦難。1582年開始文學創作。

  長篇小說《唐·吉訶德》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歐洲最早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之一,享有世界聲譽。書中描寫一個窮鄉紳讀騎士傳奇人了迷,改名唐·吉訶德,找了一個農民作侍從,出門遊俠,妄想建立騎士的豐功偉績,一路上鬧了許多笑語,吃了不少苦頭,最後狼狽回家死去。作者在描寫唐·吉訶德出外遊俠的過程中,刻畫了當時西班牙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敗,表達了文藝復興時期具有進步意義的人文主義思想。

  唐·吉訶德讀後感(二)

  心所在,夢所在

  朱姝琪

  編者按:上午我改1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作業,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寫得好,但有點懷疑,於是就把文章的句段粘貼到網上查是否抄襲。發現後面三段和《新周刊》一篇文章多有重合,但是朱姝琪同學沒有註明,我在改的時候就添加了引號,並做了註解。我給學生上《外國文學史》是有些感慨的,我覺得這門課很大程度上是個"偽課程",一位老師不可能對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各個時代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老師在面對這個浩繁的知識體系時,很多時候是教材的傳聲筒,一些地方高校的老師常年只講文學史,又不懂外語,也不涉及其他的知識領域,看似跨越整個西方文學,其實就是一個傳聲筒和萬金油。學生這一面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對課本例舉的代表作品都有閱讀,充其量是讓學生有一個基本常識的了解。而這種教學還會帶來一個很大弊病:以定論先行干擾學生直接進入作品,甚至使有些偷懶的學生乾脆以文學史代替文學作品。所以我就想,在一年時間內直接選擇具體的世界文學經典,與學生共同閱讀,再輔以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恐怕這樣給學生的營養更多。今年課程作業,我取消了八股論文的考核方式,讓學生選取經典文本閱讀,然後寫讀後感,也不要他們的紙質打印稿,直接通過電郵發給我即可,這樣環保。關鍵是我能夠在這裡看到一些學生真的聲音,師生之間沒有真的聲音現在很常見,連接二者之間的論文是假的,用張維迎的話說這也是語言腐敗。

  通過日常的閱讀,我總結了三個問題。

  通過《堂吉訶德》我學到了什麼?

  翻閱課本,我發現其文本選取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於1979年楊絳先生譯文的《唐·吉訶德》,這本書從接觸到學習,大概有六年,在備戰高考語文的時候,這本書是作為必讀書目而存在的,所以在短暫的課外閱讀時間裡,我還是本着熟悉人物及情節的目的硬着頭皮看完了這本書。而書中人物卻一直在我的心中形成了定式。我給出的定義是一個活在自己的遊俠世界中的另類分子,就跟沉迷於網游、網絡小說的人們一樣,整天言語中摻雜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最後只能無所作為慘淡收場。或許在堂吉訶德本人看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兼濟天下,救死扶傷,但是在旁人眼中卻是玩物喪志。是的,在現行教育體制下的有這種觀點並不奇怪,許多的語文教參書上,提到堂吉訶德的時候都差不多,這是一部諷刺行將滅亡的騎士制度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描寫堂吉訶德讀騎士小說入迷,然後呢,把希望都寄托在虛幻的騎士道路上,而且身體力行,結果處處被碰得頭破血流,大敗而歸,直到臨終前才恍然醒悟,這本小說無情的揭露了西班牙封建社會以及貴族的荒淫、無恥、可笑。

  然而越長大越喜歡書中的主人公,對於他行為的理解和從另一角度看問題會發現他的表率作用。不論我處在何種成長階段都無法忘記這個看似可笑但是高大的形象,我能感受到某種信仰在支撐着堂吉訶德,甚至是一種獻身精神。他是一個少見的真正的勇士。當然,他的許多所謂遊俠行為非常的荒唐可笑。可是你沒辦法否認他的背後,是一種及其嚴肅、而且高尚的精神。就是這東西,使得人們難以把他忘記,使得人們在笑過之後,卻不由得開始同情他。會不時地回憶起他。甚至有些人打算在他們生活的某些階段,來追隨這個人。這有一種職業叫做背包客,也是寫手,生活與職業融為一體,自然遊走,讓三點一線的上班族們嚮往不已,有對夢想的追逐,也有世界的體察,總之在我看來,這不失為一種堂吉訶德式的生活。流浪的時候,我脫掉偽裝,在街頭放聲歌唱;走得累了,就把雙腳放在地獄,把眼睛擱在天堂。

  如何評價堂吉訶德?

  聽人說,世界上分兩種人,一種是哈姆雷特,一種是堂吉訶德。

  我聯想到了老師的選題。由此,我查閱了相關的材料,屠格涅夫發表於《現代人》1860年第1期的《哈姆雷特與堂吉訶德》論述了從兩部作品於同一年問世,相比之下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同時出現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是屠格涅夫對堂吉訶德形象所作的新的解釋,是在他與赫爾岑的論戰中產生的。赫爾岑在《來自彼岸》一書中回憶垮台的1848年革命的活動家時諷剌他們是可笑的堂吉訶德。屠格涅夫認為赫爾岑貶低了堂吉訶德的形象,他在這篇講演中強調指出堂吉訶德的英雄主義因素,把堂吉訶德看成是一個戰士和革命者。堂吉訶德強烈的自我犧牲精神與稍後的處處表現出猶豫的哈姆雷特大相徑庭,以致於屠格涅夫說堂吉訶德是"為他物而存在",哈姆雷特是"為自己而存在".我覺得在這兩個典型中體現了人的天性的兩種根本的、對立的特點——即人的天性賴以轉動的軸的兩端。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屬於這兩種類型中的一種,我們每一個人或是與堂吉訶德相像,或是與哈姆雷特相像。也有一種更簡單的概括,哈姆雷特代表的是悲觀主義的人,堂吉訶德代表的是樂觀主義的人。

  就性格來判斷他的星座,看他他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愛幻想單戀着杜爾西內婭,沒人知道他心血來潮會做什麼事,而且都會為了救桑丘不顧自己的安全,總體來說他就是一個奇怪的人所以他是水瓶座?!!!

  《堂吉訶德》這部小說好在哪裡?

  在西班牙語修辭裡面,塞萬提斯的確是以大師的風格創造出了在語言上的生動和美感,利用西班牙語的語法規則和詞語意向使句子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這是任何一種譯本都無法展現的,文藝復興的背景以及向巴洛克轉變的過程,在網易看《堂吉訶德》講解,教授風趣幽默,治學嚴謹,從傳統和現代兩個角度切入,相當酷。可見,作者寫《堂吉訶德》,不僅僅是為了諷刺當時的騎士小說,也不僅僅是為了反映當時西班牙社會現實的黑暗,而是為了要展現在人類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堂吉訶德這個喜劇化的悲劇人物形象有着超越時空的意義。也許這部作品剛開始真的只是為了諷刺騎士小說,但到後來,這部作品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作者的預料了。就像楊先生所言:"據作者一再聲明,他寫這部小說,是為了諷刺當時盛行的騎士小說。其實,作品的客觀效果超出作者主觀意圖,已是文學史上的常談。而且小說作者的聲明,像小說里的故事一樣,未可全信。"

  四百年來,《堂?吉訶德》始終高居"百部最暢銷小說"、"百部最偉大小說"之類的排行榜前三。數不勝數的小說家用各種語言各種方式表達着對這部作品的膜拜,研究它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棟。為什麼所有人都在談論這部小說,為什麼整個西方現代小說都繞不過去它?原因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因為它是現代小說的起點。勒內?基拉爾說,"西方小說沒有一個概念不曾在塞萬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富恩特斯說,"所有的小說都是《堂?吉訶德》主題的變奏";米蘭?昆德拉呼喚歐洲小說家應該把《堂?吉訶德》當作寶貴的"遺產"來加以繼承;哈利?列文也曾經提到,"它在所有歐洲經典作品中佔有如此突出的地位","它註定是要在幾乎所有的小說家的成長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的".換句話說,四百年來,我們閱讀的每一部小說都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包藏着一個"堂?吉訶德"的靈魂。(參見《新周刊》2015年7月1日文《世間所有的小說,都是<堂吉訶德>變奏曲》)

  2015年7月1日的《新周刊》封面

  《新周刊》有篇文章《世間所有的小說,都是<堂吉訶德>變奏曲》講:"在資本主義文明興起的曙光處——文藝復興——最耀眼的兩束光輝,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其實攜帶的是那個時代最深重的陰影。他們沒有為‘西班牙夢’‘英國夢’而歡呼,他們看到的更多是被‘夢想’當作代價付出去的東西。"當我渴望夢想,透過夢想看照進現實的是那個陰影,發現就在我心裡。

您正在瀏覽: 唐吉訶德讀後感
網友評論
唐吉訶德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