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000字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000字(一)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裡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里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卧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髮",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里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里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裡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親註定成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說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着他。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引自《韓詩外傳》),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希望你過得好。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麼要活着?"我在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我想到了我們生活的社會。現實中忙忙碌碌的人們生活在緊張繁重的壓力下,市場條件下對利益和物慾的追逐,開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襲,社會陰暗面的擴張,一些西方文化對我國優良傳統的顛覆,使人思想日益狹隘浮躁,忘乎所以者有之,悲觀厭世者有之,自暴自棄者有之,頹廢墮落者亦有之。與二三十年前相比,與那種全社會上下團結,民心穩定的積極局面相比,我們的社會將要何去何從?
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標甚而開始沉淪的時候,更突顯出優秀文化的導向作用。教育是傳播弘揚這種文化的方式,而優秀的作品就是這種文化的最佳載體。史鐵生的這篇文章發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糾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靈。
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於事。於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其實,冷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做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冷靜心態的某種崇敬。史鐵生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巨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冷靜和坦然。
正是因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靜思考、坦然面對生命,才使他頑強地走了過來,而沒有魯莽地選擇死亡。這些讓我聯想到了年初,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殘忍地殺害了四位同窗好友,魯莽地解決了問題,而殺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時發生了爭執。這個發生在校園,發生在受過高等教育學生身上的案件震驚了全社會,也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人們不禁要問,他為何如此漠視生命?為什麼不能冷靜地思考,合理地處理問題呢?我想這就牽扯到大學教育的問題了:大學在對學生進行技能、知識培訓時,尤其要注重精神領域的錘鍊與鍛造,將理性與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會的每一個學生懂得愛、理解愛,懂得付出,正確的面對生命和生活,培養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給予社會。這也是建立一個和諧、積極、進步、寬容的人文環境的基礎。
當然,培養這些精神,培養健全的人格,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我自認為在這些中,學校擔負著巨大的責任。在我國曲阜孔廟,有一處景點叫"杏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課堂或講台。傳說,孔子當年就在這裡講學,宣傳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主張。所謂"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說的是從學者之眾,影響力之大,使後人深切地認識到教育對人的培育,對社會生活的作用非同一般。學校教育的責任不但是要提供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保證社會前進的方向。
《我與地壇》就起着文化導向的作用,它讚揚偉大的母愛,號召人們思索人生,增進對社會的關懷,給人們引導了正確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導向出現偏差時,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其的深重——二戰期間的德國,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領域的學者淪為納粹思想的走卒,為納粹的思想搖旗吶喊?所以說,在"育人"方面《我與地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改革開放變革時期,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青年學生的思想相當活躍,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難問題也不少。比如,怎樣看待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怎樣處理國家發展和個人成才的關係;怎樣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等等,這都需要教育和引導的。青年人的思維最終將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學校尤其是在大學里大學生中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堅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樹立遠大理想,矢志報效祖國,推動我們的民族再次騰飛。在這些方面,《我與地壇》都給予我們了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要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000字(二)
《我與地壇》——一部關於生命與苦難的心靈之書。一部沉積着中華文化內蘊的感動之書。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他睿智的言辭,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對人生與命運的感悟,對親情、人生價值、生死的審視。他點着一盞心燈,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世人日益黯淡的心靈。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后因急性賢損傷,回家療養。1979年後,相繼有《我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表,並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等多種全國文學大獎。1998年病情轉為尿毒症,終至透析。此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出版。這樣的經歷,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在人生剛剛起步正準備騰飛的時候,他過早地被上帝折斷了雙翼。生命中的苦難一一襲來,然而最終他以微笑通過了上帝給他的考驗,向世人詮釋了"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飛過"的境界,他用一種歷經苦難后的坦然,使生命中所有的陰影,都化作夕林間最後一抹紅霞。
《我與地壇》寫於1989年5月,改定於1990年1月,全文共分七個部分,從地壇里四時的景與人,寫了作者跟地壇的關係,其中主要內容是對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當代小說最誠懇的思考者。出美入虛,辨證有無。史鐵生以肉身為道場,成就了文學與生命的奇觀。"這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王德威先生的評價。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先生也讚賞他的文字:"由個體命運的殘酷,上升到人類生命永恆的流轉,史鐵生把命運無常的沉思帶入生命全體的觸會之中,從而呈現出對人類整體苦難與存在的擔當。"
地壇坐落在北京 城安定門 外,是明清兩代皇帝 祭祀 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在古代 中國,"天圓地方 "的觀念源遠流長,因此,作為祭祀地祗場所的地壇建築,最突出的一點,即是以象徵大地的正方形為幾何 母題而重複運用。從地壇平面的構成到牆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覆出現,與天壇以象徵蒼天的圓形為母題而不斷重複的情形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些重複的方形,不僅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而且還創造了構圖上平穩、協調、安定的建築形象,而這又與大地平實的本色十分一致。地壇那種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卻實質醇厚穩重、超然博大、生生不息的內涵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蘊所在,代表着中國人含蓄而不張揚,質厚而不呆重的文化精神。
史鐵生的"地壇"感動了我。感動了世人。
"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然而"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
地壇見證着過去一段段風雨的歲月、光陰的故事,傳承着中華民族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品質,一代接一代。歲月使雕欄玉砌添上青苔,卻更添了歷史的質感與凝重。
在這個園子里,作者常常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生死,思考着過去與未來。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沉積下來的文化對每一個中華民族成員的精神激勵功能。地壇默默地安撫着作者因為苦難而受創的心靈,象一個長者包容着他對命運的一切不滿、牢騷。更是一個智者,啟發著作者對人生的頓悟。時間就從"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開始,"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地壇更多地成為了作者的一種信仰,一種精神的支撐,只要還有地壇在的一天,作者就會以一種堅韌的生命力與命運作抗爭。身在輪椅之中,卻擁抱着整個世界。殘缺的圓滿。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中國文化的這種特色,主要通過"天人合一"的命題表述出來。中國人認為,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可以和諧相處,因而可以達到統一。《我與地壇》中,地壇成為了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地壇也歡迎着人們去擁抱它,親近它。"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我都在這園子里呆過。"
與園子融為一體的還有母親。生命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母愛是可以與之抗衡的魔法。人們常說,因為神到達不了每個地方,所以創造了母親。因為母親,所以生命有了奇迹。"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位默默承受着艱難命運深重悲苦的傳統中國婦女,有着中華民族傳統吃苦耐勞堅韌善良的品質,在她看來,因為地壇,她的兒子有了面對苦難的勇氣,而她,因為兒子,有了承擔苦難的力量。
園子里還有多年來每天風雨無阻來園中散步的夫妻,有熱愛唱歌的小夥子,有腰間掛着酒瓶在園中悠閒遊逛的老頭,有捕鳥的漢子,有早晚必經過園子的中年女知識分子,有總來園中跑步的作者的朋友——一個極賦天賦的長跑家,還有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以及保護她的哥哥……他們都必定對地壇有心靈上的依賴,他們是地壇的一份子。年復一年,他們就與地壇度過了幾許春秋。或者仍會繼續。
正是這樣的地壇,因此作者"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 "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他學會了接受苦難,把生活中的不快,當作上天給的悠長架假期。以一種超乎世俗的洒脫與達觀,以寫作來擺渡理想與現實的此岸與彼岸。
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總不會忘記在別處留一扇窗。上帝或許能奪去作者的翅膀,但奪不走史鐵生的地壇。
我相信,史鐵生相信,中華民族的人民相信,地壇會長久地一如既往地接納着所有愛它的人們,堅如磐石。
看罷《我與地壇》,你才會懂得,那些生命中間的所有成長、頓悟、感動、愛與力量……值得我們以疼痛的代價蛻變獲得;
看罷《我與地壇》,你才會逐漸豁達,不畏死,"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關鍵是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得有意義;也不懼生,因為"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而我們,註定要做一個出色的舞者。
相關範文
-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 ·我與地壇讀後感1500字
- ·我與地壇讀後感500字
- ·我與地壇讀後感400字
- ·初中我與地壇讀後感1200字
- ·我與地壇讀後感450字
- ·我與地壇讀後感
- ·小學生我與地壇讀後感
- ·我與地壇讀後感2篇
- ·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3000字
-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
- ·小豆豆讀書筆記300字
-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300字
- ·詹天佑讀書筆記300字
-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300字
- ·童年讀書筆記300字【優秀篇】
- ·草房子讀書筆記300字
- ·笑貓日記讀書筆記300字
-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 ·童年讀書筆記300字
-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 ·讀書筆記300字
- ·《我與地壇》讀後感
- ·大學生《我與地壇》讀後感
- ·讀史鐵生《我與地壇》有感
- ·《我與地壇》讀後感
- ·讀《我與地壇》有感
- ·史鐵生《我與地壇》和其他
-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3篇
- ·道士塔讀書筆記3篇
-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書筆記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