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讀後感

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讀後感(一)

  讀懂孩子的內心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開始,如果我們不懂孩子,那麼我們給孩子實施的"教育"於孩子而言就是一場災難!因此我利用暑假的閱讀了《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這本書,看完后對我受益菲淺。

  "讓孩子做不聽話的小朋友","聽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味着無條件的服從,不發出不同的聲音,不能有不合"規矩"的行為,它是一種精神枷鎖,牢牢的套住孩子。"聽話"的孩子,他們溫順乖巧,讓家長省心,但是他們不能自主,盲從,怯懦,謹小慎微……"我們是如何阻礙孩子的" 我們很多時候會嫌孩子給自己添麻煩而去阻止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飯的時候,我們擔心孩子把飯撒得到處都是,難以收拾飯桌地板;孩子出門想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們嫌他太慢又穿不好,還不如直接給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掃衛生的時候,我們會擔心孩子弄髒衣服,給我們增加洗衣服的負擔……阻礙了孩子,也就阻斷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同時讓孩子變得懶惰,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不教孩子無原則的謙讓" 家長們喜歡讓自家孩子無原則的謙讓,理由五花八門:比如你大一些,要讓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讓出來吧;小朋友們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該讓着他,等等。這些荒唐的理由會嚴重誤導孩子:年齡小的要讓——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攪蠻纏,這樣人家也應該讓着我;別人哭了就要讓——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這些理由是經不得一絲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講理的時候,家長又開始埋怨孩子怎麼這麼不講理,殊不知,這些都是家長們自己暗示的……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因為所謂的面子,而讓孩子無原則的謙讓了呢?

  我曾以為:孩子像一團泥巴,需要我們去"塑造"我們想把他塑造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 孩子需要競爭,如果成人說看哪個孩子吃得最快,保證個個孩子都想吃第一,這樣的競爭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要堅強,不要動不動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現;

  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願意分享說明一個自私,小氣的孩子;

  讀懂孩子的心,明白他們真正想要的,他們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始終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愛是相互,心與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是相互。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一個從事小學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想要走進孩子的心裡,得先敞開心扉,真誠地接納孩子,讓孩子住在我們的心裡。孩子只有真心地感受到了我們的關心和愛之後,才願意真正地向我們敞開心扉,讓我們讀懂他們的心。也許我現在還不完全懂孩子們的心,但我願為此去努力,我願意讓孩子們長長久久地住在我的心裡。

  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讀後感(二)

  讀懂孩子的內心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開始,如果我們不懂孩子,那麼我們給孩子實施的"教育"於孩子而言就是一場災難!因此我利用暑假的閱讀了《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這本書,看完后對我受益菲淺。

  "讓孩子做不聽話的小朋友","聽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味着無條件的服從,不發出不同的聲音,不能有不合"規矩"的行為,它是一種精神枷 鎖,牢牢的套住孩子。"聽話"的孩子,他們溫順乖巧,讓家長省心,但是他們不能自主,盲從,怯懦,謹小慎微……"我們是如何阻礙孩子的" 我們很多時候會嫌孩子給自己添麻煩而去阻止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飯的時候,我們擔心孩子把飯撒得到處都是,難以收拾飯桌地板;孩子出門想自己穿衣服的 時候,我們嫌他太慢又穿不好,還不如直接給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掃衛生的時候,我們會擔心孩子弄髒衣服,給我們增加洗衣服的負擔……阻礙了 孩子,也就阻斷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同時讓孩子變得懶惰,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不教孩子無原則的謙讓" 家長們喜歡讓自家孩子無原則的謙讓,理由五花八門:比如你大一些,要讓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讓出來吧;小朋友們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該讓着他,等 等。這些荒唐的理由會嚴重誤導孩子:年齡小的要讓——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攪蠻纏,這樣人家也應該讓着我;別人哭了就要讓——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 器,哭就可以得利。這些理由是經不得一絲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講理的時候,家長又開始埋怨孩子怎麼這麼不講理,殊不知,這些都是家長們自己暗示的……想想自 己,是不是也因為所謂的面子,而讓孩子無原則的謙讓了呢?

  我曾以為:

  孩子像一團泥巴,需要我們去"塑造"我們想把他塑造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

  孩子需要競爭,如果成人說看哪個孩子吃得最快,保證個個孩子都想吃第一,這樣的競爭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要堅強,不要動不動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現;

  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願意分享說明一個自私,小氣的孩子;

  讀懂孩子的心,明白他們真正想要的,他們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始終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愛是相互,心與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是相互。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一個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想要走進孩子的心裡, 得先敞開心扉,真誠地接納孩子,讓孩子住在我們的心裡。孩子只有真心地感受到了我們的關心和愛之後,才願意真正地向我們敞開心扉,讓我們讀懂他們的心。也 許我現在還不完全懂孩子們的心,但我願為此去努力,我願意讓孩子們長長久久地住在我的心裡。

  以上內容來自京翰教育一對一輔導——針對全國中小學開設課外輔導班,輔導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幫助家長正確教育孩子成長,輔佐老師更好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讀後感(三)

  一直以來,自認為自己很重視教育,而且相對來說,還是稍微懂點教育的,因為我既是身為人母,又是有着許多寶貝的"老師媽媽",這是我引以為傲的稱呼。也正是因為這個光彩鮮艷的稱號,讓它奪目的光輝遮蔽了一些我們沒注意的角落。總以為自己了解每一個孩子,總以為能進入每一個孩子的內心,總以為孩子的思想自己都能準確掌握到。而這些總以為的背後躲藏着的是孩子們的每一份真實。雖然自己一直工作在幼兒教育的前線,從網上、書上還有單位的培訓中看了、聽了、學了不少關於育兒方面的理論。但是實際上遇上一些問題的時候,一個感覺,就是知識和生活聯繫不起來,不會融會貫通。尤其是在教育自己越來越大的孩子的問題上,更是有很多困惑。

  《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這本書真的覺得很貼心,周令瑜老師本身就是一位園長媽媽,有着17年的幼教前沿工作經歷,她根據自身教育孩子的實例加上引入240多個家庭親子教育案例,才有了今天的這本《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在周令瑜老師的書中,我像一艘獨自探險的小船,伴隨着海浪和波濤,發現一片片從未見過的美好天空。很多都是現實當中遇到而無從下手的問題,作者運用大量的生活實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娓娓道出,答案不言自明。好的教育者必須首先是一個好的家長,如果沒有自己的孩子天天的在磨鍊,一個人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懂孩子。

  我一邊帶孩子的同時一邊學習怎樣帶孩子,就怕有些知識懂得太晚,會耽誤了孩子,但是當我看到《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的時候,我還是遺憾了,要是兩年前就能見到這本書多好!

  一、強迫孩子學,等於扼殺他們的興趣。

  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與眾不同,在群體中脫穎而出,因此各種補習班就接踵而至。這就像給孩子的身上套上了精神枷鎖,連自己活動玩耍的時間都被剝奪了,若嚴重惡化,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裡。這讓我不禁把作者的教育方法進行對比,周老師書中提到,女兒聰明活潑而且畫畫、舞蹈都很棒,但她卻沒參加過任何興趣班。周老師說絕不讓女兒在6歲前參加任何形式的興趣班教學,只要她自己感興趣,做父母的只要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材料,外加一點引導,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樣既不會抹殺孩子的興趣,又能讓孩子能充分的自由發揮。

  二、聽話並不等於乖和好,不聽話也不等於不乖和壞。

  似乎長久以來,大家都認為聽話的都是乖孩子好孩子,不聽話的就是不乖是壞孩子。記得去聽同年段老師的公開課,孩子們表現得很乖巧,坐姿端正、上課認真聽講,評課時大家都稱讚孩子們很乖很聽話,都投以羨慕的眼光。我自己也認為如此,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聽話。其實不然,閱讀後發現我們又錯了。午飯時總能聽到一陣陣整齊的聲音:"謝謝老師。"嗯,孩子們真聽話,總是等這句話說完才拿出自己的小手開始吃飯。而這種情形並不是天然形成的,必定是加工后的作品。現在看來聽來,更像是一群沒有靈魂的機器人,一種奴性的表現。試問我們定義好孩子的標準是不是就是:要聽話成績要好。過分聽話順從的孩子往往是在長期的壓迫、壓制下練成的,而這種長期的壓抑不僅讓孩子失去自己的個性,沒有獨立的人格,像是被控制受管制的傀儡;而且可能會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既然不能壓制,我們必須相出金點子來,不然讓孩子任意妄為也並不妥當。周老師在書中提到,我們要"先聽孩子的話,才能讓孩子聽你的話".便是要多聽聽孩子的內心,多閱讀他們心中的那些故事,我們可以要求孩子講理,但不應該要孩子一味地聽話。這讓我受益匪淺,我提醒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千萬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

  三、孩子的專註建立在我們不去隨意打斷的基礎上。

  作者在書中提到很多母親都羨慕她,有一個做事很專註的女兒,而作者向她們透露秘訣時只說了一句,我只是不去打斷她所做的事而已。媽媽們又問到怎樣讓局面扭轉呢,作者寫到,要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聽故事一起玩,用各種方法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班的一個寶貝——勒勒,記得他第一天來幼兒園,先從講台開始,看見東西就玩玩一會就丟,把整個教室都翻遍了,做任何事他沒有幾分鐘熱度就失去興趣了。後來玩積木時,我會去多陪他,問他搭了什麼,提醒他稍微改變下會變成很多東西,他的興趣一下提高了,而我的表揚也讓他感到有玩下去的動力,那天他居然沒有去換積木,一直玩着同一種積木;另外遊戲時,我也會去多幫幫他,和他一起合作,當然少不了鼓勵。一段時間下來后,他變了,上課不再隨意走動,注意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生活中,亦然需要如此。有些爺爺奶奶不太懂,喜歡在孩子做事做得剛起興時,一直催促孩子去做別的事,這正是讓孩子養成不專註習慣的行為。所以我們要保護孩子的一些專註行為,不要去隨意打斷他們。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蹲"下來,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周圍的事物,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事情,這樣或許能讓我們能更接近孩子內心的那片天空。孩子是一本閱讀不完的書,需要我們細細閱讀品嘗,才能讓我們彼此的心更接近。

  在書中,周令瑜老師寫道:教育孩子不是做菜,可以邊看菜譜邊學習怎麼做,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教育書籍可以適合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像教人做菜一樣來教人育兒。自我學習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邊學習邊領悟,這比別人直接給予答案更能讓人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更要干到老,學到老,不要照本宣科教育孩子!

  之前,看過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對於書中的"巴學園"充滿嚮往。現在,看《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每看一章都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認為我們每個家長如果都能像周周媽一樣願意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俯下身來愛孩子,每個家庭都會是孩子成長中的"巴學園"了!

您正在瀏覽: 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讀後感
網友評論
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