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尋找蘇慧廉》讀後感

《尋找蘇慧廉》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尋找蘇慧廉》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尋找蘇慧廉》讀後感

  這是一個英國來華傳教士的故事。

  讀這本書之前,我真不知道今天的溫州竟然有"中國的耶路撒冷"之稱。足見當地基督教信仰之興旺。而這和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位英國偕我會傳教士的在華經歷有着無法忽視的關聯。這位傳教士(William Edward Soothill)的中文名字叫:蘇慧廉。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已功成隱退身居加拿大的溫州富商,他終於有能力、有時間拾起早年的好奇心,用幾年時間在奔波往返於兩洋三地(大陸台灣、美加、英國),踐行了一位前職業記者"用腿寫出好文章"的專業精神,把有關這位名聲並非顯赫的傳教士的信息,從歷史的塵埃中一點一滴地打撈、拼接起來,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呼吸溫熱、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的形象和他的人生軌跡。嚴謹如學術著作,卻又像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是本難得的好書,值得再三推薦。

  本書以蘇慧廉個人經歷為主線,描寫了他1883年初到溫州、1907年轉戰山西,以傳播信仰、開辦醫院、興辦學堂為核心的傳教士生涯。之後他雖於1920年回國入牛津作學者,但與中國的緣分卻一直延續到生命的終結。此間,他不僅翻譯了《論語》、撰寫《儒釋道三教》、編撰了《中英佛學辭典》等漢學重要著作,還參與了英國的庚款退還分配等重要工作。

  喜歡近代史的人會發現還有不少當年的風雲人物都和蘇慧廉發生過交集。他們的故事也穿插其中。比如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基督教傳教士李提摩太,是蘇慧廉的前輩兼好友。正是他召喚蘇離開溫州轉戰山西,出任山西大學堂西齋總教習。培養了中國的第一批歐洲留學生。蘇慧廉後來撰寫了李提摩太的傳記《李提摩太在中國》。著名的《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胡適、陳寅恪、費正清等人都出現在蘇慧廉的人生故事中。此外,一些寂寂無名的早期信眾在動蕩年代顛沛流離的感人故事也穿插其中。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60后、70后,也許更晚的也一樣)從小接受的有關傳教士歷史的信息基本可以概括為:傳教士是西方帝國主義侵略欺壓中國人民的幫凶。但隨着年齡閱歷的增長,我發現這種單一視角的結論不僅不全面,甚至是顛倒黑白的。在傳教士群體中,既有大名鼎鼎如司徒雷登一般(他終生摯愛他所出生的中國,不僅為落後的中國貢獻了之江大學、燕京大學,還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刻出任駐華大使為阻止殘酷的內戰而勉勵周旋),也有為了傳播信仰終老於中國西南偏遠山村的寂寂無名者。當我們從戰爭、革命和主義的宏大敘事中跳出來,試圖重新還原那些帶有體溫的歷史時,我們會發現一幅完全不一樣的圖景。

  我們中國人相信: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麼我們看看中國留學生郭子雄(也是徐志摩的學生)是如何描述他最後一次探望蘇慧廉的場景。"最後一次我立在他的病榻前,他的兩眼望着我,好像有無限的衷曲隱藏在裡面,終於用顫抖的聲音對我說:國家不會亡的,一個人可以死去,一個民族絕不會消滅。短時期的受外國壓迫,在長久的歷史中,不算什麼事,你們不要太悲觀。努力,努力向前去!"----這就是這個"帝國主義幫凶走狗"1935年對國難臨頭的中國學子的臨終囑咐。

您正在瀏覽: 《尋找蘇慧廉》讀後感
網友評論
《尋找蘇慧廉》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