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1000字

目送讀後感1000字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目送讀後感1000字 標籤:100個品德故事 春晚觀后感

  篇一:目送讀後感1000字

  轉眼又到了開學時候。學校門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哪個孩子不是被大人牽着手來到學校呢?那個孩子不是在家長溫和的目光下一蹦一跳跑進學校呢?看到這些快樂的影子,我想起了前幾天閱讀的《紅岩》,想起了那個可愛的小蘿蔔頭——他如果也能像現在的孩子們一樣能幸福的上學該多好啊……

  “飛吧,你飛吧!”我彷彿聽到了生活在白公館的小蘿蔔頭稚嫩的童聲,彷彿看到了他踮起腳尖趴在欄杆上目送蝴蝶的身影愈飛俞遠。他嚮往自由,從小就被關押在白宮館里,陪伴着沒有呼吸過自由空氣的人們,他的天真可愛,童真童趣,充分顯現出了一個孩童對自由的嚮往,對勝利的渴望——還記得他畫的那張“並不高明”卻又“氣勢很大”的天空嗎?那樣廣闊,那樣飽滿——外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而他又是那麼的善良,在白公館里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靈里,買下了多少恐怖的陰影啊!但是當他有機會出去的時候,卻捨不得這些白公館里的那些朋友們了——“我才不想走哩!”幼年的經歷讓他比同齡人要成熟,他經受的心理上痛苦的折磨,都是多麼難熬啊!那不尋常童年 生活,是我們所體會不到的。

  我十分佩服華子良。多少年來,他為了騙取敵人的信任,裝瘋賣傻,瞞過了多少狡猾的特務。他被多少人誤解、嘲笑,說他是懦夫、膽小鬼,但他沒有退縮,一直在堅持,為了勝利,為了幫助共產黨人逃出白公館,他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險傳遞情報。為了迷惑敵人,他過着非人的生活,還要做最苦最累的工作,無時無刻不在危險之中。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巨人呢?他的堅強和智慧,不畏艱難不斷追求自由勝利的精神,何嘗不是一種偉大呢?記得在結尾部分,他被敵人帶走,又帶着解放軍回來解救突圍的人們,他是堅強的,是富有智慧的,執着的堅持了那麼久,這種精神是我所敬佩的。

  還記得江姐嗎?她是本書描寫的重要人物。從手指上被鐵筆磨傷的痕迹,到監獄里被特務虐待的血印,處處顯現着她的堅強不屈,勇敢擔當;從知道丈夫死訊后臉上的淚痕,到看到“監獄之花”出生時的喜悅,處處顯現着她的柔情善良,溫溫母愛。全書用不同的角度,完整的描繪出了一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江姐,一個讓讀者敬佩的江姐。

  有一種精神叫愛國,有一種性格叫堅強,有一種執着叫堅持,不屈服,不退縮,不做叛徒,只為勝利和自由努力。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擁有紅色革命精神是多麼可貴!冉冉升起的紅色不會逝去,將永遠照耀在祖國大地上,照耀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篇二:目送讀後感1000字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帘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說是第一次認真的讀, 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挂、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 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 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裡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 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凄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裡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篇三:目送讀後感1000字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台了。透過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

  而今的龍應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 深刻的人文關懷 。 為教育、為生活、為生命。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迹。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嚮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其實,我們的教育與學生,不正也是如此嗎?

  聯繫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台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孩子們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您正在瀏覽: 目送讀後感1000字
網友評論
目送讀後感1000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