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牧馬人觀后感

牧馬人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牧馬人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牧馬人觀后感

  謝晉去世了,PPLIVE上開始播放他的電影。重新看了《牧馬人》,有很多感慨。

  《牧馬人》改編自張賢亮的《靈與肉》。張賢亮是一個傳奇作家,他寫了大量文革期間的小說,主要的是《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靈與肉》寫得並不好,印象中是個中篇或者是短篇,改編成電影卻很成功。張賢亮的文革小說基本思想都差不多,就是關於落魄反革命怎樣遭遇美女的故事,我想這種小說也不一定全是文人意淫的結果。李春波的“小芳”表達了同樣的主題,我想那些被打倒的右派應該很容易引起村花的注意吧,人在食不果腹的時候,也容易認為親近自己的女人貌若天仙。

  《牧馬人》今天看起來也是不錯的電影,其中包括演兒子的小孩都是名角。演父親的演員被稱為中國最帥的男人。朱時茂,叢珊因為這部電影成名。片中,許靈均選擇了忠於愛情和祖國。對於這兩個忠於,我探討一下:

  第一,關於愛情,片中的叢珊楚楚動人,不管是結婚時還是生了孩子以後,而現實中呢,大草原風吹日晒,每日勞作,秀芝是不是真的那樣動人呢?我覺得概率應該是比較小的,作為一個18歲的女孩,她的青春本身就是她的動人之處,然而秀芝在文化上和許靈均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在艱苦的生活中並不顯眼,相反在溫飽線下,一個能幹的,能脫2000土坯,養一大堆雞鴨的女孩肯定比林黛玉更討人喜歡。然而當一切都穩定了呢,當吃飯不是問題的時候呢?灰姑娘的故事是人們最喜歡炒作的,比如葉塞尼亞,比如那個關於一個妓女和鑽石王老五愛情的故事(很經典的電影,我忘了名字),這種故事人們永遠喜歡看。當然,一個潑辣的大方的美女容易惹人喜愛,人們也希望她們嫁給王子,但實際上當這個美女隨地吐痰,或者張嘴就是TMD的時候,王子真的熱愛她們嗎?所謂三代才能產生一個貴族。我的一個博士同學至今還有在食堂吃飯的時候脫鞋把腳放在椅子上的習慣,看着我詫異的目光,他說:我是農民。他認為這是一種洒脫,殊不知洒脫和清高一樣都是需要資本的。蘇格拉底可以衣衫襤褸,我們還是正常一點好。

  看過曹禺的《雷雨》,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作者談到周萍對四鳳的愛情的時候,談到了他們的差異,他說:周萍不是沒有看到四鳳的粗,但在經歷過知識女性之後,忽然覺得這種粗使人壓力很小,大概是這個意思。

  當一切走入正軌之後,許靈均看待秀芝的目光會不會變,實際上在張賢亮的《綠化樹》中,作者已經談到了這個問題,新婚之夜,男知識分子說:親愛的,女人說,好難聽,我應該叫你狗狗,你應該叫我肉肉。在《綠化樹》的故事中,下放的男人以一種為作者掩護的合情合理的方式離開了女人。

  秀芝在許靈均平反之後深切地說:我早就給他平反了,我把心都扒給他,比錢貴重。我來北京之後,感受了現代時代的激烈腳步,同時也感受了現代的愛情。如果做一個調查的話,問一問,我估計現在的男人沒有幾個希望聽到“我把心扒給他”這樣深切的表白。有一首歌叫“簡單愛”。這個時代需要我們承受的太多了,我們已經無力去承受一次把心扒過來的愛,尤其是當許靈均和秀芝的地位發生逆轉的關頭,秀芝說出這話,我們感到是一種點醒。電影中許靈均對這句話很震動,不知是因為感動,還是別的,當然我相信只有我提出質疑。我提出質疑不是想和姓宋的那個人站一排,作為玉米,我不可能和他同流合污。我只是最近對人性充滿了懷疑。我很奇怪,我自己擁有最完美的愛情與婚姻,我卻偏偏對男性和愛情充滿了懷疑。我估計是網上八卦新聞看多了的緣故。因為網上到處是陳世美的故事。

  就我自己而言,我也一向不主張非理性的愛,好像有位古人和我見解一致,他認為卧冰取魚是一種做秀,這個古人我忘了是誰。對我的女兒,我也愛得剛剛好,不多不少。

  話題有點扯遠了。關於《牧馬人》中的愛情先質疑到這。

  第二,許靈均的愛國主義。電影中,許靈均拒絕了出國,選擇了回到大草原。其實我相信許靈均樸素的情感,我知道現實中真的有這種捨身取義的人,比如我認識的兩個美國女人,她們都一樣,把愛給了中國孤兒。一個美國女人她放棄了國外的工作,住在中國好幾年,就是為了她的中國血統的女兒了解自己的國家。據說我哥的一個清華同學畢業後去了山西貧困地區,後來不知所終。我相信許靈均那種回報草原的真誠。

  可是一定要質疑的話,我們考慮這樣幾個問題,許靈均有沒有可能在心靈深處有對生活改變的恐懼呢,舊金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許靈均是不是有幾分害怕呢?

  另外,如果許靈均在富裕的生活里多過一些時日,就像劉備在東吳一樣,那麼他是否還有勇氣回到那個小矮房裡呢?不說別的,周末回家一次,回到北京以後,鑽進冷冷清清的上鋪,想起家裡老公孩子左擁右抱,覺得實在是不適應。許靈均還不知道生活的享受可以達到什麼程度,所以他說,他可以吃苦。這一點是小人之心了。

  還有,如果許靈均到舊金山發展,掙了錢,投資祖國,是不是可以貢獻更大呢,秀芝對美國的排斥更多的不是由於愛國而是無知,那個時代,人們都認為美國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至今,我們大多數的中國人還認為美國人民對與婚姻與愛情是草率的,殊不知這一點上,我們早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不管怎麼說,《牧馬人》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其中男主角的選擇符合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整個電影積極向上的氛圍和當時百廢待興的大環境相呼應,能引起共鳴。挺好的。

  篇二:《牧馬人》觀后感

  昨晚看了一部老電影,是謝晉的《牧馬人》。這部影片拍攝於1982年,由朱時茂和從珊主演。影片中的主人公許靈均在解放前,父母因封建包辦婚姻感情不和,父親撇下了他和母親到了美國。在父親離開后的第四天,母親去世。許靈均被教會學校撫養大,解放后當了一名小學老師。在“反右”運動中,因寫了一篇關於英國政治制度的文章,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遙遠的甘肅祁連山腳下一個馬場放馬。孤身一人的他,在那個政治至上的年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毫無個人前途可言,他曾一度想到自殺,但後來還是頑強的活了下來。獨特的生活經歷養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善良,做事踏實,在鄉親們中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在他們的幫助下,同時也因遠離政治漩渦的中心,他幸運的躲過了後來的文化大革命的衝擊。

  從珊飾演的女主人公叫李秀芝,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家鄉連年武鬥衝突鬧飢荒,從四川江油來馬場投奔親戚,不料親戚已嫁做人婦,正在走投無路的時候,遇上了馬場的一位鄉親(名字我忘了,好像人稱“郭扁嘴”,暫且叫“老郭”)。老郭是個善良的熱心人,答應幫這位姑娘找個人家。在那個動亂而且顛沛流離的年代,人的命運就像浮萍,已經由不得自己去選擇了,活着是第一位的,什麼安全感幸福感,這些概念似乎就不存在。後來老郭把李秀芝介紹給了比她大十五歲的許靈均。

  根據影片中的時間來推斷,許靈均在解放時是十一歲,生於1938年,假設他同父親重逢的時間為1980年,那時他應為42歲,這時他的孩子5歲,如果他的孩子是在婚後第二年即1974年出生,他結婚應在1973年,那時他35歲,那時李秀芝20歲。

  應該說,男女主人公是幸運的,他們都遇上了好人,都好像在等着這段緣分的到來。許靈均經過多年的運動衝擊和勞動磨練,仍然保持着知識分子的謙遜和文雅氣質,本性依然善良。李秀芝是個苦孩子出身,牢記出門時母親“做人要勤快一點”的教誨,聰明能幹,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也贏得了周圍人的讚譽和尊重。

  隨着國家政治生活的變化,文化大革命結束了,許靈均摘掉了右派的帽子,當上了受人尊敬的小學老師。這時,他在美國開化學公司、擁有好幾家大企業的億萬富翁父親許景由回大陸,來尋找他,希望帶他到美國。經過多方尋找,闊別四十多年的父子在北京飯店相聚了。也許是隔閡太久,他們的相聚沒有一般通常的相擁而泣,痛苦流涕,而是出奇的平靜,彷彿不是父子,而是生意夥伴。這部影片就是從父子相聚開始,一開始父親覺得這個兒子很難溝通,甚至懷疑他是個冒牌貨,到許靈均慢慢開口向父親敘述自己過去的經歷,組成的一個個片段,到最後婉拒了父親的好意回到妻兒的身邊,而父親也終於理解了兒子的選擇,放心的離開中國而結束。

  故事大概就是這樣。我的第一點感想是這個片子拍得很美。一開始就展現了“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這首著名詩歌的意境,是自然美。還有一個重要的是人性美。在那艱難的年代里,下層人民中相互幫助、互相信任,物質生活的貧乏卻凸顯了人與人之間樸素美好的感情,這種場景在影片中隨處可見,如許靈均和李秀芝結婚邀請鄰居、許靈均當了小學教師后鄰居們在他家聚會的場景,無不洋溢着溫馨和歡快。女主人公即使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也堪稱一個完美的角色。她雖然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文化水平,但勤儉能幹,善於持家,相夫教子,把一個對生活幾乎喪失了希望的“右派分子”以及他家徒四壁的“家”進行了徹底改造,變成了修葺一新、井井有條、雞鴨成群、綠樹蔥蔥、充滿歡歌笑語的新家。她有着一些樸素的做人準則,不管許靈均戴着右派的帽子,還是後來突然有了一個億萬富翁父親,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在我眼中,他就是許靈均”,一直是那樣的從容和淡定。對待五歲的兒子,她教育他“錢只有是自己掙得,花的才踏實,別人的錢再多也不能要”;對素未謀面的公公,她認為在許靈均的家裡哪怕只是站了一晚上,都是許家的媳婦。為彌補一次也沒有給公公端過茶倒過水的遺憾,在許靈均臨行到北京前,她煮了很多茶葉蛋,買了兩袋枸杞,托許靈均帶給老人。影片通過這些細節,刻畫了雖然這個文化水平不高,但家教良好、通情達理,深諳人情世故的完美的女性形象。

  謝晉導演出身書香門第,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解放前接受過正規的電影導演教育,后又經歷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建設浪潮激情、後來的歷次運動,以及撥亂反正後重見天日的百感交集的喜悅。有這樣經歷的藝術家,身上往往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還接受過革命主流思想的洗禮。所以,影片會不時流露出一些直接或間接的類似說教的成分。不過我並沒有覺得這些“說教”有什麼不妥,或者覺得彆扭。十年動亂毀了他們本應最有創造力最輝煌的黃金年華,但國家的政治生活變得正常以後,他們獲得了藝術生命的第二個春天,想必在動亂年代他們一直在關注和思考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現在他們迎來了新的時代,怎能不歡欣鼓舞,怎能不在藝術活動中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影片中,通過李秀芝的口,反覆說道“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段話是李秀芝和小姐妹們在看露天電影《列寧在1918》時學到的。這句話充滿了暗示,即是對個人和家庭生活的未來憧憬,也是對國家前途的憧憬。

  但這部電影並不給人以沉重的感覺,相反,還有一些輕鬆幽默的場面,比如相親們為了保護許靈均,連哄帶騙的要隊長同意他們趕快帶着許靈均進山放馬,避免了許靈均被批鬥。後來許靈均的右派帽子被摘掉,上級給了他500塊錢的補償款,他的兒子說“我長大了也要當右派”,簡直就是黑色幽默。

  影片中還有一個人,就是許靈均父親的女秘書,似乎在影片中沒什麼太大的作用,用現在的話說,是個“花瓶”角色。但這個角色的作用不可忽視,她起到了許氏父子之間溝通的橋樑作用。許氏父子因隔閡太久,難以溝通,憑藉女性的細膩和善解人意,她幫助許靈均打開了話匣子,打開了回憶的閘門。

  最近我老是懷念80年代,因此特別喜歡看80年代的電影,聽80年代的歌。我發現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其實那是我還小,還只是那個年代的局外人。現在也還沒到動輒懷舊的年紀。也許是對現在生活環境的不滿意。每次回到老家,看着被圈佔的土地,拔地而起的住宅樓,整齊的工廠廠房,再看看那些被填平的、或漂浮着垃圾或廢水的小河,心裡有點惆悵和失落。

  篇三:謝晉牧馬人觀后感

  由謝晉導演,朱時茂和叢珊主演的《牧馬人》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深受歡迎的影片,影片改編自張賢亮的《靈與肉》,張賢亮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右派作家”復出的,他的小說《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著作。謝晉選擇了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是由特定的原因的。演員朱時茂和叢珊在影片中塑造的許靈均和李秀芝也成為觀眾喜愛的熒幕形象,2007年兩人再度聯手,出演了由路學長導演的《兩個人的房間》。值得一提的是,《牧馬人》中由牛奔塑造的郭口扁(piǎ)子的形象更是光彩奪目,牛奔也曾獲得金雞獎和百花獎的最佳配角獎。

  謝晉可以說是跨越了“十七年”和“新時期”的名導演,五六十年代曾經拍攝了《青春之歌》和《紅色娘子軍》,新時期以來著名的就是《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青春之歌》和《紅色娘子軍》可以說那個時代的樣板電影,人物形象單一單薄,好與壞之間涇渭分明,階級之間森嚴並且對立,林道靜和吳瓊花是成長中的女英雄。《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則取材於“傷痕文學”,講述的是個人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個人的信仰與信念。

  如果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前者多遵循一種“英雄救美”的模式,林道靜和吳瓊花分別是在盧嘉川、江華和洪常青的引導下成為堅定的革命者,她們的成長與男性分不開,那個時代特定的氛圍就是“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這其實是泯滅了性別差異,女性仍然屬於從屬地位,男女之間不是平等的,而是用男性來領屬女性,這才是真正被遮蔽了的東西。後者則遵循了“美救英雄”的模式,胡玉音之於秦書田,馮晴嵐之於羅群,李秀芝之於許靈均,無疑都是男性在女性的溫暖中找到了生活的信心,男主人公大都是“右派人物”,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中遭了難,但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只是生活和精神受到了暫時的挫折,而此時一位美貌的善良的沒有政治偏見的女性正是男性生活下去的支撐與勇氣來源。

  這種模式的轉變跟謝晉本人有莫大的關係,他在“十七年”中可以說是大紅大紫,幾番政治運動都沒有波及到他,他拍攝的影片屢次獲獎,成為了特定政治意識形態的代言人,“文革”中,謝晉曾經受到批判與迫害,新時期的電影不僅是反思“文革”中人性的扭曲,同時也是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例如他曾經認為《天雲山傳奇》中的宋薇身上就有自己的影子,這與文學領域內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是相適應的。

  《牧馬人》講述的是一個歸去來的故事,許靈均受到旅居美國的父親的邀請來到北京飯店,面對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許靈均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現實與回憶交相輝映,回憶總是美好的,這裡面不僅有鄉親們的淳樸,更有妻子的溫暖和家庭的溫馨,而現實的原則則是金錢式的,父親並沒有給他多少愛,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給許靈均設計前途與未來,於是一種家庭的溫情戰勝了由金錢支配的父子親情,許靈均最後回到了熟悉的草原,甘願當一位牧馬人和教師。因此,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個“美救英雄”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男人的心理歷程。

您正在瀏覽: 牧馬人觀后感
網友評論
牧馬人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