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華爾街紀錄片觀后感

華爾街紀錄片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華爾街紀錄片觀后感 標籤:華爾街 春晚觀后感

  華爾街紀錄片觀后感(一)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衝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克林頓 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克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克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克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 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百度、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鬆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后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

  華爾街紀錄片觀后感(二)

  “很久以前,他是印第安人的土地,四百年前,他是荷蘭人的一道牆,兩百年前,他是梧桐樹下的金融種子,一百年前,他塑造了美國的崛起!今天,他是一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這張網強大又脆弱,光明又黑暗,這張網既能讓經濟加速,又能讓經濟窒息,他就是華爾街!”

  (一)資本無眠

  片中華爾街的繁忙景象顯示着全球金融的生命力,對他存在的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很多人眼中的華爾街是貪婪的代名詞,但是有一點誰都不可否認,那就是沒有華爾街就沒有如今的科技現代化!眾所周知,08年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給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雷曼兄弟破產,世界財富損失嚴重,也因此很多人都對華爾街失去了信心,政府管制也變得嚴苛,嚴重影響了華爾街的資本流動,對於資本市場可以說是扼頸的打擊,這也讓我想到了我們中國的金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政府的管制還是相當的頻繁,但是我國正在朝着自由的市場經濟之路前進着,這對於我國金融的國際化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誠然,對於金融市場如華爾街般的斂財融資投資,人們所承擔的風險也是愈來愈難以想象,各種投資已經形成了網絡鏈條,槓桿率也越來越高,一旦出現危機,崩潰的將不僅僅是金融業,而是整個國家甚至是世界的經濟!

  從T3維時網的信息化股票交易信息傳遞中我們可以發現,電子化信息時代對華爾街金融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誰掌握着技術的進步誰就控制着金融的動脈!很久以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人滿為患,人聲鼎沸,然而由於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應用,無紙化的電子交易已經成為主流,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已經變得安靜,人們不需要親自進入交易所去交易,無眠資本的高速運轉越來越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對金融來說,無疑是次巨大的跨越與發展!

  資本無眠的華爾街生存法則就是叢林法則,無數來自哈佛、耶魯等的金融精英匯聚在此,要想生存,贏得自己一片天空,就要如片中陳思進先生所講那樣,將自己由兔子變成羊,由羊變成狼!財富的多少直接評價地位是全球金融中心紐約的規則,因為這裡聚集了世界太多的財富,紐約證券交易所中我國的上市公司就有三十幾所,它們來到這裡上市融資,成為華爾街金融的又一動脈!這對我們金融大學生而言,既是壓力也是動力!競爭激烈的金融資本市場,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看客,而是其中的參與者乃至主宰者!金融人才的多少也間接顯示了我國金融發展的狀況,金融創新則直接顯示了我國的金融活力,要想在如此強勢的全球金融大潮中穩居有利地位,我們必須要不停地汲取知識形成我們自己的知識,一味的停留就是落後!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華爾街紀錄片觀后感
網友評論
華爾街紀錄片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