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公眾演講 > 我們怎樣面對傳統演講稿

我們怎樣面對傳統演講稿

手機:M版  分類:公眾演講  編輯:得得9

我們怎樣面對傳統演講稿 標籤: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奧巴馬開學演講

  我們怎樣面對傳統演講稿

  文/程建新

  導讀:

  時代在不斷發展,今人勝過古人,這是總體而言,尤其在科技領域是如此。但是,也並非樣樣東西都是如此。比如唐詩是古典詩歌的高峰,它超越了已往任何時代,同時也可以斷言以後的任何時代的詩歌也無法再達到這樣的高峰。宋詞也是如此。再比如我們現今體育比賽中的騎馬射箭,如果跟古人相比,我看就是小兒科了。我們的射箭國手,比賽時眼睛歪了,嘴巴也歪了,瞄了好久才射出去,還未必能夠射中靶心。而古代的一些高手是百發百中,而他們可以在飛馳的馬背上自由射箭,如果也像現在的國手們那樣,早就被對方一箭射中了。而像元代的蒙古兵,一生都在馬背上,故能馳騁歐亞大陸,所向披靡。所以,我們對古人,對古代經典,要心存敬畏,須知這些經典作品都是一個時代最偉大的人物最高智慧的結晶,非同小可。

  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謝大家光臨捧場,我要講的就是我們要怎樣面對傳統。

  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傳統,每個民族都要面對傳統,每個人也都要面對傳統。我們要怎樣面對傳統呢?這是人人都要思考,也都要付諸行動的。面對傳統,有種種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行為。我的看法是要喜愛傳統,保護傳統。

  我們華夏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歷史積澱非常深厚。我們傳統的東西涵蓋很廣,舉凡漢字、語言、文學、繪畫、音樂、建築、雕塑、飲食等等,林林總總,博大精深,美妙動人。對於中學生和一般人而言,傳統文化最常接觸學習的自然是漢語和歷代經典著作。我國歷代經典作品是什麼呢?大而言之,應該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班馬史漢、漢魏樂府、唐宋詩詞、明清小說等等。我們歷史上有不少偉大的人物,其中最為傑出的是那些人物呢?我看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屈原、秦始皇、漢武帝、司馬遷、陶淵明、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蘇軾、陸遊、辛棄疾、朱熹、成吉思汗、王陽明、李時珍、徐霞客、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蒲松齡、曹雪芹等等。

  我們要喜愛傳統,首先要學習傳統中的經典作品,如《論語》、《孟子》、《莊子》、《史記》、唐宋詩詞等。為什麼要學習這些經典作品?因為經典作品是經過歷史淘洗而巍然存留的最精彩的部分,最值得人們學習。比如古人非常看重四書五經,到了宋元以後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每個讀書人都要誦讀,這是歷史的選擇,因為相對而言,四書五經最為重要,尤其是四書,文字不多,內涵極大,意蘊甚深,最有益於為人處事。再如《史記》與《漢書》,從漢代到唐代,人們普遍更看重《漢書》,但是到了宋代以後,人們就普遍喜愛《史記》了。為什麼呢?因為《史記》遠比《漢書》有內涵,文字的精彩和思想的深刻等,也遠非《漢書》可以比擬的。《史記》是二十四史最精彩的一部,這也是兩千多年無數讀書人閱讀比較的結果。再如唐詩是我國歷史上詩歌巔峰時代,而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等又是唐代詩人中最傑出的代表,也是經過後代無數人閱讀而得到的結論。一個人、一部書,後代有無數人去讀,並且讓後人深深敬仰,那麼這個人無疑是個偉人,這部作品無疑是經典傑作。時間很無情,也很公正。能夠經得住時間淘洗而巍然留存下來的人物和作品,雖然還是不少,但在恆河沙數的人類長河之中,相對而言則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說,我們喜愛傳統,首先要閱讀傳統中的經典作品,因為經典作品最有內涵,最具獨創性,最有益於人事。

  那麼,閱讀傳統經典作品,我們會得到什麼呢?首先可以得到很多知識。比如讀了《史記》,就可以大致了解到從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解到這期間很多極為出色的人物,自己的歷史知識方面就廣了很多。比如讀了《詩經》,就可以從中了解到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人們的勞動、生活、愛情等等,非常生動新鮮,而且還會學到許多花草蟲魚等方面的知識。

  第二是從中感悟出很多道理,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睿智,更高雅,更了解社會,更懂得生活。比如讀了《史記》,你會悟出許多道理,你對歷史和現實生活就會有更多的認識,更深的觀照。讀了《詩經》,你也會悟出很多道理。孔子傳教課徒,就已經把《詩經》作為教材了,所以《論語》裡頭就屢有論述。其中一段話說得最為精彩:"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再如孔子說過猶不及,這就是古來為人行事的一條極為重要的準則,凡事儘可能遵循中庸之道。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為人很高的境界,孟子的這句話也鞭策和鼓舞了後世無數的仁人志士。

  第三,經典的東西,很多都成了名言警句,不僅有益於為人處世,同時其表述也是經典的,非常精美,難以移易,讀之非常有味,日常運用極為廣泛。比如《論語》開篇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果是講這幾個意思,你看看,還有其他什麼話語比這個更精當更凝練的嗎?我看沒有了。再如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古來讚美松樹的詩文不知有多少,但以此話最為精彩。經過風霜磨練才能顯出人品的高潔堅貞,這句話也是最好的表述。後世,魏晉的劉禎《贈從弟》詩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寫松柏勁節也寫得很出色,但不為一般人所知曉。唐太宗詩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陳毅詩曰:"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也都很精彩,但都比不上孔子這句話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其他讚美松樹的詩文也就更不必說了。

  經典作品中,這三者往往是結合得最好。經典作品應該說就是最厚重、最富思想、最精美和最富獨創性的作品,給人認知上、感悟上、語言享受上和生活行事上都有巨大的作用。而且,經典的東西往往是源頭的東西,閱讀一定數量的經典作品,就會高屋建瓴,舉一反三,以少馭繁,為以後的閱讀和人生開啟法門。

  古代經典作品,都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等心血的結晶,其思想美妙深邃,其語言優雅動人,具有普世價值和永恆魅力。比如孔孟的仁義思想,就是社會和個人行事的準則規範,從古至今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6/3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12/2)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離婁下8/28)這些言語與論佛教的普度眾生,與基督教的博愛精神,都是一致的,都具有普世價值,永恆存在。其實仁義禮智和自由平等,都是非常好的東西,前聖后聖,東哲西哲,他們的想法往往是一致的,這些都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正因為經典之中不少東西具有普世價值,因而一代代人都從中汲取智慧,普遍效法。比如《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大學就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希望莘莘學子發奮有為,培德長才,然後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材,成就一番事業。廈門大學是眾多學子所嚮往的一所美麗出色的高校,其校訓是:"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四書之一的《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顯然,這校訓是糅合《易經》和《大學》的名言而成的。《論語·子張》篇裡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說,廣博地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復旦大學校訓就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十個字。其實,復旦大學的命名就是起於古詩《卿雲歌》:"卿雲爛兮,j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為卿雲多麼美啊,日月的光華,日復一日,光明復光明。以此命名,非常典雅,充滿了美好的祝願。

  有一段文字是這樣的: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讀過了沒有?出自何處?這是《中庸》第二十章里的一段話。孫中山先創辦中山大學,即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作為校訓,而且沿用至今。這十個字,也可以成為每個人讀書行事的座右銘。而接下的論述也非常精彩,人若能如此,即是愚蠢也會變為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了。

  說到的上面幾所大學的校訓都是出自經典名言,無非是說經典作品,往往意蘊深廣而語言極為凝練,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等等都有極大的啟發作用,引領人們和整個社會走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上面說了,要喜愛傳統。那你也許會說,我就不喜歡傳統經典,怎麼辦?其實,青少年之中,不喜歡傳統,不喜歡文言文,不喜歡經典作品,很正常,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是少讀,一個是不覺得好,一個是瞧不起古人,不少青少年往往心高氣傲。

  對傳統缺少引導,青少年少讀古典詩文,這是不喜歡經典作品的很大的原因。我們現今的應試教育可謂登峰造極。從幼兒園起,就開始忙於應試教育,數理化外語,每科都很多內容,很多作業,青少年從早晨忙到深夜,忙得不亦樂乎,暈頭轉向,疲憊不堪,總之是忙得一塌糊塗,就很少能夠分出時間去讀語文,更不用說去讀較為艱深而且又較為遠離現在的文言經典了。但是,我們不去讀它,經典也就遠離我們了。《禮記·學記》有句名言:"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很多很美妙的書籍,我們沒有去閱讀就無法知道它們的美妙,就像很多精美的菜肴,我們沒有品嘗就不知道它們的美味一樣。所以,首先要抽空去讀書,去讀那些傳統的經典作品。當你讀得多了,就自然讀進去了,讀出味道來了,可能不只是喜歡上,甚至感到許多快樂,欲罷不能了。

  瞧不起古代的東西,也是一個原因。我們常說,時代在不斷發展,今人勝過古人,這是總體而言,尤其在科技領域是如此。但是,也並非樣樣東西都是如此。比如唐詩是古典詩歌的高峰,它超越了已往任何時代,同時也可以斷言以後的任何時代的詩歌也無法再達到這樣的高峰。宋詞也是如此。再比如我們現今體育比賽中的騎馬射箭,如果跟古人相比,我看就是小兒科了。我們的射箭國手,比賽時眼睛歪了,嘴巴也歪了,瞄了好久才射出去,還未必能夠射中靶心。而古代的一些高手是百發百中,而他們可以在飛馳的馬背上自由射箭,如果也像現在的國手們那樣,早就被對方一箭射中了。而像元代的蒙古兵,一生都在馬背上,故能馳騁歐亞大陸,所向披靡。所以,我們對古人,對古代經典,要心存敬畏,須知這些經典作品都是一個時代最偉大的人物最高智慧的結晶,非同小可。

  不只古代,我們現當代也有許許多多極為傑出的人物,我想也一定是後人難以超越的。比如籃球巨星喬丹,人稱"打籃球的上帝",恐怕以後再也沒有一個人在這方面超越他了。比如乒乓球,外國的瓦爾德內爾,我國的鄧亞萍、張怡寧、劉國梁、張繼科等,恐怕後人也難以超越。再如羽毛球,我國的林丹和馬來西亞的李宗偉,都是極為偉大的國手,恐怕也是幾百年出現的兩個人物,是上天鍾靈毓秀的結果。這些偉大的運動員,他人都很難超越。所以說,我們要有自知之明,要心存敬畏,向偉大的人物學習致敬,向偉大的作品汲取知識和智慧。牛頓說,如果說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那時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是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但卻非常謙虛,我們普通人更應謙虛些,不要沾沾自喜,更不要老是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味無知狂妄。

  既然說道喜愛傳統,學習傳統,那麼怎麼學習呢?即讀什麼書,按照什麼步驟,遇到問題如何解決等等,有許多問題,但我這次不能講。我只能先提示一下,選經典的同時又是考試的書先讀,如《論語》《孟子》《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先讀,也可以讀其他的,如《史記》、《世說新語》、《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以及精美是古詩文等等。重要的也是第一步,你要去讀,甚至要知難而上,讀進去了,樂趣也就出來了。不去讀,其他都免談了。

  清人沈復著有《浮生六記》,其中《閨房記樂》寫他和妻子陳芸男才女貌,伉儷情深,令無數後人艷羨不已。但夫妻兩人在飲食上頗有不同,陳芸喜歡吃臭豆腐,而沈復非常厭惡。某天,他勉強吃了,感覺很鮮美,以後也就愛吃了。我們對經典,有的也就像沈復對臭豆腐那樣,是先存偏見,先有排斥心裡,這不好。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當她第一次穿上涼鞋后覺得"一見鍾情,相見恨晚",以後終身都喜歡穿涼鞋。我們讀書也是如此,讀到好書時,常常會覺得"一見鍾情,相見恨晚".三毛非常喜歡讀書,尤其喜歡《紅樓夢》。十一歲念五年級時,讀《紅樓夢》讀到寶玉出家,在一片茫茫白雪中與一僧一道唱着歌走去,便感動得痴痴地流下淚來。這是她第一次領悟,知道什麼是境界。後來她說:"文學之美,終其一生,將是我追求的目標。《紅樓夢》,我一生一世都在看下去。"像《紅樓夢》這樣的偉大作品,是充滿魅力的。一旦讀進去,可能就欲罷不能,三毛就是這樣。

  反觀現今,許多同學語文念不好,很重要的恐怕就在於不重視,少花時間精力去讀,有的是自小起就很少花費時間去讀語文,很少讀書,就是整天像鴕鳥那樣埋頭在寫作業。讀經典名著呢,有的是勉強讀了,但是沒有讀進去,沒有感悟,只覺得無聊,而不是像三毛那樣感動得痴痴地流淚,要想終身去閱讀品味。

  我們要喜愛傳統,鑽研傳統,還要保護傳統。傳統的範疇很大,傳統的力量很大。但另一方面,傳統也是脆弱的,許多傳統的東西在不斷崩塌,不斷消亡。就這一百多年來,我們傳統中的許多東西消亡了,有的岌岌可危,有的在不斷萎縮。

  比如漢字,我們不止要喜愛,而且需要保護。我國是幾千年傳統古國,漢字和漢文化綿延至今,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迹。其他如古代的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等,它們的文明都曾輝煌一時,但後來,文字消亡了,文明也就中斷了。我們傳統文化之所以巋然屹立,漢字和傳統文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是到了五四以後,漢字和傳統文化受到巨大衝擊,許多人以為中國的落後很大部分源於漢字難寫難認,儒家文化迂腐落後,亟需改革。1949年以後,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文字改革,很多漢字加以簡化,規定只能使用簡化字,而後一步步走拼音文字的道路,其理論是表意的漢字不如表音的文字如英語法語等先進,所以最終要走拼音化的道路。果真如此進行下去,幾十上百年之後,漢字就可能消亡,傳統文化也跟着消亡,我們的民族也就等於消亡了。為什麼呢?如果真是那樣,漢字沒了,傳統消失了,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思想都消失了,到那時我們的後人雖然還是黃皮膚黑眼睛,但其實就不是真正的漢民族了。比如我們現在不少海外華人,不識漢字,不會說漢語,講的是英語法語之類,其實完全歐化了。

  還好,我們意識到這是錯誤的,我們沒有繼續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是,我們簡化字已經成為定局,成為法定文字,繁體字就受到極大的限制。你們同學之間,有多少能夠認得繁體字?有多少同學能夠寫常見的繁體字?恐怕不多。繁體字是古籍的載體,不認得繁體字,古書也就自然越來越少人能夠閱讀,傳統的傳承也就越來越差了。

  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認為漢字不好,一是覺得難寫難認,一是覺得表意文字不如表音文字先進,一是覺得漢字不能輸入電腦,一是將國家的落後歸咎於漢字和傳統文化。其實,漢字是很科學的。因為漢字很美,她是形音義三者相結合,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二是漢語組詞能力極強。我們只要對比漢語和英語就會知道,漢字能夠認得兩千個左右,基本就能讀寫了;而英語單詞沒有記得上萬個,恐怕很難達到基本的讀寫,學習英語,記單詞就是很大的負擔。三是漢字輸入電腦很快,而且輸入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當然好處還不止這些。所以這二三十年來,很多人說,我們古老的中國有五大發明,這第五大發明就是古老、美麗、科學、充滿神奇的漢字。

  我們現在要求寫簡化字,作為規範,便利使用,那是很對的,簡化字在易認易寫上大大優越於繁體字。事實上,幾十年來,我們國家在推行簡化字講普通話方面,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同時,我們如果宣判繁體字是不合法的,我看就不對。因為繁體字使用了幾千年,是我們的國粹之一,在語言交流、文化傳播、凝聚民族等方面,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且傳統中絕大多數典籍是用繁體字寫成的。我們不應該也沒有這樣的權力,宣判幾千年來官方、正統、美麗、奇妙而且傳承有序的漢字是非法的。我們推行簡化字,同時也應鼓勵人們去學習繁體字,學習文言文和傳統典籍。對我們中學生而言,學好簡化字的同時,最好還能認得繁體字,知簡識繁,甚至常用的還能寫得出來,那就更好了。而且,這樣對同學們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等等,都會很有益處的,這裡我不展開討論。

  其實,國家能否發展強大,主要在於政治。我國六七十年的歷史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1949年以後的三十年,政策違背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大搞階級鬥爭,處處瞎折騰,結果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鄧小平執政以後,改革開放,整個神州大地充滿生機,方方面面都取得極大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可見,國家的盛衰與語言文字沒有必然了聯繫。隨着國力的強盛,我們的漢語和傳統文化也煥發出生機,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老外們學漢語說漢語的也越來越多了。

  漢字漢語、傳統經典,這是大的方面,我們需要珍愛,需要發揚光大。傳統之中,小得方面就更多了,也都需要喜愛和保護。

  比如方言,有很多地方特色,有很多文化內涵,同時也關係到每個人的青少年的記憶,也是同一個地方人們聯繫的一種紐帶。就以古田話而言,隨着普通話的普及,我們本地方言在日見萎縮和消亡。青少年之中能夠較好地說古田話的恐怕不多,多數說得不地道,有很多東西無法用本地話表達,有的青少年就不能說本地話,甚至也聽不懂了。能用本地話誦讀詩文的,那就更少了。

  比如,我就《唐詩三百首》里舉老杜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是否能夠流暢地用古田話念出來?再舉《古文觀止》里李太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以醉月。不有佳作,何申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一共才116字,非常精彩,讀過背過了沒有?能否用本地話朗誦一過?這都是很簡單的詩文,難的比如屈原的《離騷》之類,就更不用說了。當然,你們很多同學念不來,就我而言,有的也無法念出來。

  再如,我們傳統的建築很美,很值得保護。我們的古民居很多,也很美,值得關注;但許多也都岌岌可危,值得我們加以保護。這個問題我現在也不能展開,先在此提一提,以後如果可以,我很想講講有關古田古民居。

  傳統之中值得關注保護的東西很多,上面我只是聊舉一兩端而已。

  我們應該學習傳統,熱愛傳統,保護傳統,做傳統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大家共同努力,讓中華文明更加輝煌燦爛,讓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飛騰不已。

  我今晚所講的就是這些,一點芹獻,希望得到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

  程建新,1988年畢業於福建師大中文系。現為古田一中高級教師,古田縣政協委員。歷年來有書法隨筆四五十篇發表於《書法報》和《書法導報》上,語文雜文十來篇發表於福建師大《語文世界》上,另有其他文章若干散見於各類學術報刊書籍中。

您正在瀏覽: 我們怎樣面對傳統演講稿
網友評論
我們怎樣面對傳統演講稿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