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讀書隨筆 > 苦中作樂山水情 風雨同行人生路

苦中作樂山水情 風雨同行人生路

手機:M版  分類:讀書隨筆  編輯:得得9

苦中作樂山水情 風雨同行人生路 標籤:人生不設限 風雨哈佛路

  作為與韓愈齊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散文,最受推寵的要算是《永州八記》了,在《永州八記》中首屈一指的該是《小石潭記》了。

  《小石潭記》告訴我們經過努力勞動得來的東西才是最好的,要想吃最香甜的麵包要自己動手烤才好。為什麼呢?“伐竹取道”嘛。我想正是因為那“如鳴配環”的水聲讓他們有了一種神往,這是朦朧之美,是浪漫主義。“伐竹取道”讓他們流了汗水,這是勞動之美,是現實主義。不妨想想,如果這個小潭就在路邊上,他們順便路過就將它一覽無餘了,他們還會如此欣賞它嗎?柳宗元還會為它留下這麼一篇美文嗎?我想是不會了吧!

  有資料上說“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以表明他們游完小石潭后似乎是敗興而歸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我想,如果柳宗元如果真的是帶着這樣一種心情離開的話,那麼他的思想根源在哪裡呢,那就應該是自己因為變革失敗而遭貶了,當他的政治遭遇與眼前“寂寥無人”的小石潭相逢時,應該是會有一種身心俱涼的感覺了。然而柳宗元是這樣一位“以已悲”之人嗎?他會將塵世中的是非帶到這樣一個優美的地方嗎?他真的忍心讓社會的塵滓落在小石潭的岸邊嗎?他不認為如果他將那些塵俗之事帶來的話會是對小石潭,對眼前美景的一種污染,一種褻瀆嗎 我想柳宗元不會這樣做,當他置身於山水之中之時,他已經完全忘卻了自己是一個失意之人,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回歸自然的人,正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心態,他才可以在被貶之後依然可以寄情山水,他才可以在這裡與魚兒為樂,這樣的樂才是真正的樂。我想柳宗元也一定是范仲淹筆下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之人,要不然,他寫這篇文章要讓我們學什麼呢?是要讓我們學習他遇到打擊就悶悶不樂,積壓心底以致成病嗎?我們世世輩輩將他的這篇文章當寶一樣留着留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他舞文弄墨之下的美景嗎?不,絕不會這樣的。能夠讓他的作品歷經千年而不朽的,不是那些文墨伎倆,而是一種精神,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也就是要學習他的樂觀、積極,以指導我們自己的生活。說到底,文章永遠是人家柳宗元的,那麼什麼是屬於我們的呢?學過之後的收穫,收穫的不應該僅僅是你把這篇美文背過了,我想你就是背過了,背的也是人家的東西,總有一天是會忘掉丟掉的,因為你不能時時處處的將它掛在嘴上。我們要讓它在我們這裡變成永恆,唯一可以的是將它放在心裡,讓它成為流淌在我們血管里的血液,成為跳動的脈搏,將它和我們時時處處都在過着的生活聯繫起來,那就是我們從中汲取的對生活的態度。我們真正要收穫的不是那些有形的文字,而是無形的精神。作者若地下有知,知道了我們真正讀懂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的文章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益處,他是會含笑九泉的。所以作者游完小石潭后,絕對不應該是“悲”,而是“樂”,是來的時候就“樂”,是一樂到底的“樂”。文章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只是身體上的一些本能的、浮淺的、外在的感受而已,他的內心深處應該是“樂”的。一個“樂”字足可以概括全文。

  還有最後一段對與自己同游者的記述,從表面上看,與文章整體對美景的欣賞是有點不倫不類的,讓人感覺有點“畫蛇添足”之嫌,其實並非如此。了解柳宗元的人應該知道他是一個提倡“文以載道”之人,是一個“心懷家國”之人,所以最後這一段文字可以說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如果說前文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那麼到這一段可以說是由事入理了。一則表明作者對與自己同游者的尊重,所以我開玩笑似地給學生講,這幾個人可真是幸運,因為有了一次與柳宗元的同行,他們的名字便可以隨《永州八記》一起永飆史冊了。二則他們也不僅僅是柳宗元此次作山水之樂的同游者,更是他人生路上的同行者。既便是在柳宗元的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在那樣一個會因為柳宗元的政治遭迫而受到銖連的年代,他們也沒有選擇離開,他們選擇了柳宗元,也就選擇了一種同柳宗元一樣的“心懷家國,行濟天下”的人生路。作者正是用這樣一段文字告訴我們,他不是如魯迅一樣“荷戟獨彷徨”的孤行者,而是有同伴的。特別是崔氏二小生,他們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小孩,而是柳宗元他們未竟事業的後繼人。

  《小石潭記》應該是這樣的,給人以生活的啟迪,賜人以人生的真理。

您正在瀏覽: 苦中作樂山水情 風雨同行人生路
網友評論
苦中作樂山水情 風雨同行人生路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