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小景

生活 標籤:教人幸福地生活

  生活

  夏延民

  與骨子的嫉惡如仇相反,生活中我近乎是一個很柔順的人。有時候坐下來想想,最後一次跟人揮拳頭是什麼時候,都已經沒印象了。倒是兒子有時候跟別人家的孩子打起來,互相的大喊大叫,冷不丁會使我想起兒時與小夥伴打鬥的往事。歲月荏苒,光陰如梭,就這樣人已近中年。想想兒時的理想,說來也很可笑,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坐着綠皮帆布的北京吉普,在顛簸崎嶇的鄉間小道上,激起一股股的塵土,飛揚着奔向遠方。至於去哪裡或者幹什麼好像從沒有想過。車越坐越多,日子也越過越快,混跡於城市的喧囂中,早已沒有了意氣風發,一路飛奔的心勁。很多的時候,其實是迷茫的,有一種進入了群山,卻不知該如何攀登的躊躇。總思量着是不是過去這個山頭,前面就會是一馬平川呢?等過了或者說轉個彎繞過去一看,才知道還是山,還是陡直的艱險。當兵十幾年,練就了風風火火的性格,總是想快刀斬亂麻的把身邊的事,工作上的事一蹴而就的幹完。到後來發現生活和工作就像小時候撿煤核,只要你想撿,總會有,彷彿永遠也不會撿盡。

  在我床頭許多書裡面,有半部《張愛玲文集》,那是睡覺前看的。另一半在衛生間,那屬於上廁所的時間。跟《紅樓夢》和許許多多的書一樣,那屬於我反覆學習的文字。今天動筆前,我忽然的自嘲了一下,張愛玲的文字描述細膩、表達纖微,根本就不怎麼適合男人看,可我一看就是許多年,每次讀總有新的發現或者新的會意。關於婚姻、關於愛情、關於張愛玲自己。就像錢鍾書的《圍城》一樣,起初接觸他們的時候總是很不屑,在適逢動亂的年代,他們埋頭書齋寫這些兒女情長的文字,本身就說明作家對民族責任感的缺乏和冷漠。後來想一想。何必苛求呢?即如魯迅也不能脫離當時於萬一,何況他們。於是就一路心安理得的讀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歷經,越發感覺張愛玲對人性的刻畫是那樣的到位,一代才女啊!每每對照自己,你會發現你自以為是的清高和情緒化表達,其實人家都已經定義過了,張愛玲很像一個出燈謎的人,她早已把答案寫在了書里,而你卻必須用生活用漫長的歲月才能知道答案。

  生活更像一盤冷拼,有酸、有辣、有咸,凡此種種,構成了人生。星期天下午一個人坐着縣際班車回滄,望着田野微微泛起的新綠,感覺春天真的來了。腦海里莫名的迴響起兒時熟悉的旋律:每逢每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車窗外,一排排挺拔的白楊樹在眼前飛速的劃過。我想,就在這一刻它們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歷史。

您正在瀏覽: 生活
網友評論
生活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