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家鄉的二月二

家鄉的二月二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小景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在我們的家鄉,二月二的早晨,要吃麵條,那是龍鬚面。慶祝龍起蟄。到了冬天,我們的祖先認為龍下蟄了,也就是冬眠。這與二十四節氣的驚蟄相似。二月二前後,也是驚蟄。天氣回暖,雨水多了起來。

  為了龍抬頭,二月二的早晨,是不能動刀的,頭一天的晚上,把麵條擀好,切好。把吃麵條的鹵子用的肉,菜,蔥姜調料切好,到了二月二的早晨,就不用動刀了,以免用刀傷了龍頭。

  在我們的家鄉,二月二的早晨,還有打囤子的習慣。囤子就是過去盛糧食的糧囤。在過去是用樹枝的枝條變成,直徑1.5米左右,不到一米高,裡面用泥巴糊好,用它裝糧食。

  二月二的早晨,天剛蒙蒙亮,人們在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從自己家裡的鍋灶里扒出做飯時燒莊稼秸稈的灰,在院子里做成糧囤的圖案,就是打囤子。一般人家打好幾個囤子,在院子的大門口,衚衕里也有打囤子的。打完了囤子,在囤子的中央放上幾把糧食,預祝今年的好收成。

  現在的農家,早已看不到盛糧食的囤子了,那些用樹枝枝頭變成的囤子,在上世紀70年代燒火做飯用了,因為佔地方太多,不防鼠又不防潮,人們用水泥做成缸,水泥做成的缸雖然防鼠,不能防潮,在後來,人們用上了博山缸,是淄博燒制的,防鼠防潮。今天,用的也很少了,農戶基本不儲存糧食了,收了糧食以後,留足一年的口糧,剩下的賣給了糧食販子,然後進入了國家糧食儲備庫。

  糧囤雖然退出來歷史舞台,但是,每逢二月二打囤子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早晨,聽着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慶祝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到了,家家戶戶在院子里打起了囤子,今年,一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您正在瀏覽: 家鄉的二月二
網友評論
家鄉的二月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