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儒家經典之立身處世

儒家經典之立身處世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一個人,成熟的自然個體,生存於世間,擺在最為重要位置的就是立身處世了。在紛繁蕪雜的當今社會,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有自己對事物理解的不違背道德倫理的觀點和態度。如何能讓自己潔身自好、自由坦蕩的行走於物欲橫流的當代,逐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些都是我們當代正步入社會和成熟年代的青年必須深切體會和完滿地意識到的一個基本而首要的問題。

  《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任,焉得知?這三句話和我國古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基本是一個意思,至少兩者所要表達的目的是一致的。當然,前者比後者出現的時間要早,是否孟母亦是受孔子三句話的影響而有三遷之舉?古人做學問,教子訓弟,都希望在一個仁德所在,君子云集的地方進行,強調的是外因對人的影響。

  我想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是個民風浮躁,甚至是賭博成風的莊子,我想大部分人是無法潛心做學問的。周圍生活的人群,都是靠擠在繁華街市做生意和小買賣為職業,平時都喜歡為芝麻小事翻臉吵架,鄰里之間關係不和諧,我想這樣的小區成長起來的孩子,是不會具備宅心仁厚、謙恭熱情的品質的。

  強調外因,就是說要立好身處好世,必須有一個好的利於自己成長的環境。

  《顏氏家訓、慕賢》: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鮑魚,在古代漢語的意思是指用鹽浸漬的魚,有臭味)顏氏的這幾句話,意思比較簡單,講人該選擇那類人相處,從另一點上也說明了外因對一個人的影響,在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人的品質會發生變化。

  《顏氏家訓、涉務》: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專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

  從這個“士”字里可看出,這句話是寫為在朝為官的君子看的。意思是說:士君子處世,可貴的是對事對物有益處,不只是高談闊論,擺出一副左有雅琴右有經書的樣子,以耗費國君給予的俸祿和職位。

  我自己是十分喜歡這幾句話的。當下的一些做官做職的,且不說那些自身本無文化修養的,那些有文化的官人,最喜歡干最沒有文化的事。錢可買通,女人可樂通,酒可醉通。要不,為何說中國做官的腐敗無能。就知道在大會上虛談闊論,沒有任何實際湊效的行動。自以為讀了幾年書,就到處傳道授經、提字簽名,作為文化官人,忘了自己的職責,不去潛心修學問,不去引導和傳播優秀的文明文化。

  其實,我覺得真正有心潛力做文學的人是不會走官道的。“學而優則仕”的觀點向來是偏頗的。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古人行世,自有其樂趣,孟子這裡所說的三樂,我覺得有點阿Q意味在裡面。一樂里,說到家庭,二樂,說到行世態度,三樂,說到自己的職業。或者說第三樂,才是最為純粹的快樂吧。而一樂和二樂,是對樂趣理解的深化,如此已是樂趣,那人生就沒什麼遺憾的地方樂吧!

  蘇軾《答畢仲舉書》:處世得安穩無病,粗衣飽飯不造冤業,乃為至足。

  《顏李遺書、顏習齋先生年譜》:君子之處世也,甘惡衣粗食,甘艱苦勞動,斯可以無失矣。

  這兩段文字,且不去分析人生態度的消極和積極問題。單單以立身處世來論,他們覺得只要生活安穩無病無災,穿粗衣、吃飽飯就行,不做損害他們之事,甘願艱苦的勞動,這樣就沒什麼過錯了,因此也就滿足了。

  我想這是最為質樸直白和簡單的立身處世的要求吧,但是,往往是最為人所忽視的。我想有了這些簡單而純粹的人生態度,那麼出世行事,焉有失敗之理?那麼人生,焉有虛度和無為之說?

您正在瀏覽: 儒家經典之立身處世
網友評論
儒家經典之立身處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