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淺說陝北人

淺說陝北人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在廣袤無垠的黃土高原上,生活着一群黢黑健壯、力似羯牛、聲若洪鐘、說話擲地有聲、唱歌撞塌山崖的錚錚鐵漢,這就是幾千年來世世代代在這裡艱辛勞作、生息繁衍的陝北人!

  陝北地處中國西部、陝西北部、黃土高原中部的晉陝黃河大峽谷以西,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川道相連,常年處於乾旱和半乾旱狀態,多風少雨,土地貧瘠,環境十分惡劣,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正是由於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存條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長期的磨難和歷練中,鑄就了吃苦耐勞、勤勞勇敢、堅毅頑強的精神和秉性率直、豁達樂觀、寬厚待人的性格。

  陝北的男人體格碩健、皮膚黢黑、鼻樑高挺、目光深邃,嘴唇稜角分明,說話鼻音厚重、擲地有聲,多以聲韻中的仄聲發音,很有特色。所以,陝北男人給人的外觀印象是忠厚、質樸、樂觀、豪放。

  據說:宋代時期的楊繼業、佘太君和他們的兒子楊六郎、孫子楊宗保鎮守的邊關就在陝北的東北部一帶,是否屬實,鄙人沒有考證。但在這些地區,仍有一些地名和村莊的名字,至今還存留着那個時代的痕迹:如:楊家灣、楊家溝、楊家塬、二郎山、三郎砭壩、四郎堡塬等等,似乎佐證了這樣的傳說。所以,古代刑法中的“發配邊關”指的就是陝北北部這些地區。再者,古代所謂的犯人都是一些身懷抱負、頗具才能、能踢能打、敢作敢為的“能人”,故作為他們後代的陝北人的聰明的才智、勇敢的秉性、吃苦的精神就是從他們身上繼承下來的。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姑且不論,鄙人認為是有他一定道理的!

  還有一種說法,據傳:陝北人是古代鮮卑和匈奴的後裔,故陝北人身上至今依然仍存留着馬背民族的野性和彪悍。這種說法鄙人亦持贊同態度,不管怎麼說,鄙人認為陝北人身上的確具備了以上軼斷所擁有的性格和素質,毋庸質疑,僅此而已!

  陝北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艱苦,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就是這種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歷練了陝北人適者生存、隨遇而安的頑強的生活能力。他們在厚重的黃土畔上一钁頭一钁頭地劈下一個平面,然後再順着山勢挖出一個拱形的洞來,洞口壘起門窗,用木棍砌成柵欄擋風,這就是陝北人祖祖輩輩用以禦寒、棲身的家——“土窯洞”。

  曾幾何時,這片貧瘠荒蕪、塵土飛揚的溝溝壑壑里,便冉冉地充斥着裊裊的炊煙和雞鳴狗吠、牛歡馬叫的生機!一張破席子,幾床破鋪蓋,一窩生生不息的生命就會如同大樹的冠脈一樣葳蕤繁衍,茂盛地、持久地生存下來!一把被黃土打磨得錚光瓦亮的老钁頭,劈開荒山,挖平野坡,除去雜草,撒下種子來年就會有了滿囤的收穫,就能給人帶來無限的生機和不滅的希望!陝北人愛唱歌,無論是苦還是甜,不管是開心還是鬱悶,無處不蕩漾着他們那悠揚、凄婉、高亢、纏,綿的歌聲。即使是手中揮舞着碩大的老钁頭,扶搖着沉重的鐵犁,那悠揚的信天游依然飄蕩在黃土地的溝溝峁峁、道道梁梁;回蕩在黃土瀰漫的天際……黃河遠上白雲間,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條母親河,在長途奔襲的過程中,把整個陝北納入懷中,陝北這塊黃土高原,其底蘊因此而顯得特別深厚。聞名於世的黃河壺口瀑布,能將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一壺收”,不僅僅是黃河萬里奔襲過程中形成的一個自然地理現象,更成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象徵。有鑒於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壺口,也成為陝北黃土高原重要的文化象徵。自古以來,陝北黃土高原就是正統的漢族政權和北方少數游牧民族政權對壘割據之地,漢、蒙、鮮卑、回鶻雜處。如果追溯血脈的話,陝北人身上大都流淌着剽悍的少數民族血液。以至於清代翰林御史王培棻曾做“七筆勾”,甚至稱“聖人佈道此處偏漏”。據說,清末年間,光緒特使、翰林院大學士王培棻到陝北高原北部視察后,回到京城寫下了《七筆勾》:

  萬里遨遊,百日山河無盡頭,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無錦繡,狂風陣起哪辨昏與晝,因此上把萬紫千紅一筆勾;

  窯洞茅屋,省上磚木措上土,夏日晒難透,陰雨更肯露,土塊砌牆頭,燈油壁上流,掩藏臭氣馬糞與牛溲,因此上把雕樑畫棟一筆勾;

  沒麵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褲腿寬且厚,破爛亦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甌,麵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捲殘雲,吃罷方丟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勘嘆儒流,一領藍衫便罷休,才入簧門,文章便丟手,額匾掛門樓,不向長安走,飄風浪蕩榮

  華坐享夠,因此上把金榜題名一筆勾;

  可笑女流,鬢髮蓬鬆灰滿頭,腥膻乎乎口,麵皮曬鐵鏽,黑漆鋼叉手,驢蹄寬且厚,雲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筆勾;

  塞外荒丘,土韃回番族類稠,形容如豬狗,性心似馬牛,嘻嘻推個球,哈哈會拍手,聖人傳道此處偏遺漏,因此上把禮儀廉恥一筆勾;

  然而,就是這樣的黃土高原,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陝北人,英雄豪傑輩出,嬌艷美女如雲,男似呂布,女似貂禪。故又有享譽天下的“米脂婆姨綏德漢”之說。

  陝北黃土地上的後生,大多是美男子。他們身材頎長,臉部呈長條形,年少者麵皮白裡透紅,年長者面如重棗,額頭寬闊,濃眉大眼,眼眶深邃,鼻樑高直,長腮幫。有人形象地稱他們為美男子。

  陝北人是一群“自然之子”。他們樸實敦厚,性情豪放,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渾身漾溢着陽剛之氣。在戰爭年代,陝北人會憑着這種豪氣,揭竿而起,金戈鐵馬馳騁於沙場,楊家將、李自成、張獻忠、劉志丹,莫不如此。正如林語堂所說:“他們沒有喪失自己種族的活力,他們致使中國產生一代又一代的割據王國。

  陝北女子,更是百里挑一的俊俏。他們身材高挑,面若桃花,膚色白裡透紅。特別是米脂,自古以來就盛產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禪,就出生在這裡。美籍華人楊振寧博士的老泰山杜聿明將軍即綏德人,其夫人秀清女士乃米脂閨秀。夫妻同甘共苦,白頭攜老,自成一段佳話。據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全國各地扮演《白毛女》喜兒的演員,有相當多的就是米脂姑娘。

  更值得稱道的是,陝北女子性情樸實溫婉,熱情大方,說起話來,如沙漠駝鈴,悅耳動聽。他們敢愛敢恨,視愛情若生命,對戀人敢把心掏出來。聽一聽那首著名的陝北民歌《走西口》吧,那陝北女子的痴情,真叫人牽腸掛肚。

  陝北女子心靈手巧,他們的拿手好戲是剪紙和窗花。一隻靈巧的手拿着小小的剪刀,在五顏六色的紙上遊走。不一會兒,一張張玲瓏清新、層次分明、姿態萬千的精美圖案就出來了。花卉、鳥獸、植物、山水、文字、五穀等,可謂呼之欲出,應有盡有。

  陝北女子是好婆姨。他們不僅會做羊肉餄餄、蕎面圪坨、洋芋嚓嚓、榆錢飯,變着花樣把苦焦的日子調理得有滋有味。更會用一把剪刀剪出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嚮往與憧憬,他們還會繡花枕、鞋墊、圍裙、披肩、裹肚、坎肩,把孩子打扮得光光鮮鮮,把丈夫伺候得舒舒服服,直到丈夫“走西口”闖天下也不會分心。

  有人開玩笑說,如今米脂的婆姨漂亮的不多了,據當地老輩人講,國民黨帶走了一批,共產黨帶走了一批,改革開放南下了一批。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陝北這片黃土地上產生了高亢悠揚的信天游,古樸典雅的剪紙,蒼涼纏綿的嗩吶,粗曠豪放的腰鼓。這也許就是對生離死別、大喜大悲的人生一種寫意的詮釋。

  陝北人的性格淳樸善良,為人正直,性格豪爽。陝北人的習俗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社會風俗與社會生活習慣,是陝北文化系統結構中最重基本的要素之一,是陝北文化的一個獨特組成部分。解讀陝北文化區域普遍存在的習俗的特點,是認識陝北區域文化特徵的一把鑰匙。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習俗不僅隨着歷史的縱向發展而改變,而且在空間橫向聯繫中,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也總是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特徵。習俗具有聯繫傳統與現實的性質,它不僅是以往已經消逝歲月的文化痕迹,也是當時、當代社會正在進行演變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習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彌散在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的各個角落,萬象紛呈、異彩繽紛,它既表現為一定物質的、有形的、可直接感覺到的具體事物,同時又表現為觀念的、無形的、只能意會和理解的抽象形式。一般情況下,一個區域內的人們在生育、壽誕、婚姻、喪葬、衣食、住、行及祭祀、交際等方面的風俗習慣,最能體現該區域習俗文化的特點,是習俗文化規律性最強,習俗化特徵最明顯的部分,當然在這些生活習俗的表象之下,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這個區域社會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及社會心態。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陝北鄉民的基本服飾特徵就是:頭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襖和大襠褲,內着白褂子、紅裹肚,腳蹬千層布底鞋;在靠近牧區的地域,便是以頭戴氈帽、腿裹裹腿,腳穿氈靴為主。這些均反映了在陝北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從事農耕、游牧等不同生計活動的需要,以及歷史上各游牧民族、農耕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繼承。《漢書·匈奴傳》載匈奴服飾:“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舊唐書·党項傳》載党項服飾:“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襠褲、裹腿、頭上扎羊肚手巾,腰間纏着長長的布腰帶,顯然是由游牧民族服飾演化而來。

  陝北人的飲食烹飪習慣以熬食為主,其中手抓羊肉、風乾羊肉、羊雜碎、腌酸菜、大燴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饃饃、煎餅、蕎剁面、蕎面圪坨等歷史上有名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多與在陝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飲食習慣有關。如炒米、炒麵、奶茶、奶酪,就與蒙族習慣相同。陝北人還喜歡撒生蔥、蒜、韭菜等來調味,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後滿族的飲食習慣傳入有關聯。與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比較,陝北人的傳統肉食以羊肉、雞肉為主,極少食用馬、騾、驢等大牲畜肉,魚類食物也很難在傳統食譜中找到,只是近代才開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舊時陝北人多穴居陋處,有濃厚的原始遺風。窯洞是自古以為最具陝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築,陝北有半地穴式土窯洞,有秦漢以後的崖面式土窯洞和明代後期開始的青磚窯洞。稍後,有出現了用石頭或磚砌成窯面(俗稱接口子石窯)的窯洞。再後來則出現了整體全用磚、石加工砌成,窯前再加穿廊和抱廈,頗為實用、壯觀,窯上門窗加工或各種紋樣圖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數極富人家,將空洞建築與庭院建築結合,門前蹲石獅,大門修門樓,門內有照壁、廂房,庭院分為二進、三進、三院、五院多種,與正窯、下院組成和諧有序的整體結構,極盡洞居室之實用和華美。

  窯洞是最具陝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現象,其建築就地取材,依山傍勢,冬暖夏涼,充分顯示出與自然、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體現了陝北民眾平和、寧靜、現實的審美心態。

  在漫長的歲月里,陝北人和中國農民一樣具有傳統的生育觀念,喜多生多育且貴子輕女。這是由於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農村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廣人稀、家庭勞動力多寡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地位中具有重要的影響而產生的觀念,也是人類重視生命、重視家庭的繁衍與興旺而滋生出的封建傳統觀念。

  陝北許多地區在育嬰過程中留有“睡扁頭”的舊習,以罌兒的後腦部枕骨睡扁平為美,該習慣與中原地區迥異,而與滿族祖先慎人與女真人一直延續下來的習俗有關。陝北人還有給孩子“保鎖”的鄉俗,認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為了消災免難,平平安安,便請法師或道士給娃娃“保鎖”。保鎖有固定的法事議程,鎖一般為銀鎖,鎖上還配有七彩絲線和神符紙條,等娃娃長到12歲時,認為魂魄已全,再請原法師來開鎖,即給被保鎖的孩子舉行解鎖過關儀式,這顯然與薩滿教在陝北的長期流行有關。結婚是人類生息繁衍的一件大事,因此,陝北婚俗在陝北人文習俗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奴隸社會時期,陝北存在“群婚”、“收繼婚”、“服役婚”、“轉房婚”等婚姻現象,這在有關歷史資料中均有反映。進入封建社會中葉,受漢族禮教先進文化的影響,陝北地區各民族普遍進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少數富有者除外),婚姻禮俗大同小異,與近世個仿。但還是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觀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習慣。

  陝北人擇親時非常注重門戶,即看清其家族有無狐臭史,認為“窮不紮根臭紮根”。其次,重視人氣及對方家庭社會上的威信。再次,重視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窮”之說法。另外,還講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說。至於同族是決不可成婚的,因鮮有近親成親。再加上陝北各各族雜居共處,使陝北人種優化,所以陝北人大多身高強健,儀錶俊美。

  婚嫁無論貧富都有比較完整的聘娶程序,將中原地區古之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簡約為“放話”、“定親”、“娶親”三道程序。婚儀則有繁有簡,還有鬧房、聽房之俗。婚後還有“會親”(相當古之“歸寧”)等議程。

  在經濟貧困的鄉間,婚聘所需財禮頗重,形成事實上的買賣婚姻,換婚現象至今時有發生,而且婚禮往往受社會落後觀念的制約,大辦、奢辦造成不必要的靡費和負擔。

  陝北人的喪葬習俗也頗具特點,具有普遍性。傳統性議程受到社會普遍遵從,這是因為人們不僅把死亡看成為一個生物性事件,同時也看成是一件社會性的事件。喪葬可分為葬式和喪禮兩部分。陝北地區的葬式普遍採用木棺土葬(個別不特殊死亡者例外)。古時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樹葬在陝北多不採用。土葬多採用橫穴葬,即從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橫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結構因時代和墓主身份而異,有土室、磚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東漢時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貴族階層特別盛行。陝北無定河流域一帶出土了大量東漢墓葬畫像石,畫像石的製作極耗工時與財力,它在反映當時陝北社會生產、社會精神風貌以及人們對生存與死亡的社會觀念的同時,也證明了當時厚葬習俗之普遍。近代,厚葬之俗雖日漸式微,但遺風猶存,特別是在經濟貧困地區,薄養厚葬的陋習還頗為深固。

  陝北地區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稱祖墳),按血緣輩份從上到下依次豎排,同輩則橫排,至少滿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墳地。陪葬物品多為生活用品之物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件,還有“毀器”之俗,即把陪葬品毀壞后隨死者一起埋葬。所有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們對陰間鬼界極為複雜的文化心態,相信陰間的存在,人有靈魂,甚至物體也有靈魂,也可解釋為是原始愚昧的陪殉習俗消退後,對死者寄託悲痛、留戀情感的一種適度表示。

  喪禮是殯殮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各種儀式有關的禮節。在陝北,由於各民族間交往密切,喪禮形式相互影響,各地情況略有異同,但仍以漢族喪禮習俗為主,並夾雜一些游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陝北的習俗文化,是陝北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各種習俗現象,無不烙下當時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的痕迹。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每一代都在前輩所創造、積累的社會條件基礎之上從事活動,把前一代人活動的終點作為這一代人活動的起點,同時又超越前輩所創造的社會環境和諸種已形成的習慣,革故鼎新,生生不息。每一代居民都以自己的新創新加入到綿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積累不斷變異、更新。正是這種歷史進程,真實地記載、反映了陝北地區民眾生活的精神風貌和觀念態勢,顯現了陝北地域習俗的多元性特徵,使得陝北區域文化更為豐富、充實,並充滿了個性。

  縱觀陝北幾千年來的歷史沿革,由於地里條件和自然環境的惡劣,陝北人一直在艱辛和苦難中生息繁衍,這也就培養了陝北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頑強的生命力,滋生和演繹了燦爛的陝北文化。

  上天是公平的!

  上個世紀末,在陝北這塊荒涼、貧瘠的廣大區域上,發現了蘊藏十分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礦藏,給陝北人帶來了擺脫苦難、改善生活、改變命運的巨大機遇。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裡,迅猛發展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產業,拉動了陝北經濟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給陝北這塊荒涼貧瘠的土地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巨大的財富,同時也的的確確改變了不少陝北人的生活狀況和命運。一部分陝北人的腰包鼓起來了,富起來了!

  陝北能源建設的發展,使延安、榆林兩市的城市建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市區里摩天高樓高聳雲霄,街道寬敞整潔、車水馬龍,各款高檔的世界名牌轎車隨處可見,富起來的人陝北人昂首走在大街上,眉宇間透出了自信、滿足、傲慢的神氣。陝北好像變了,變得明媚鮮亮了,變得蓬勃活泛了!

  陝北富了,陝北人富了!

  隨着這場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陝北人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發生了改變。

  陝北人自古以來對“吃”便有一種獨到的見地,在那些漫長而艱苦的日子裡,陝北人就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想象力,把那些粗草雜糧加工成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什麼“碗坨涼粉”、“洋芋擦擦”、“蕎面圪坨”、“羊肉餄烙”,還有腌酸菜、調苦菜、熬洋芋……品種之多,不勝枚舉,總之,陝北女人是粗糧細做的高手。在困難時期,她們就是充分發揮了這種精明的手段,把粗糠野菜加工成了賴以生存的支柱,度過了一個個艱難的歲月,養育了一代代生命!

  爾格(如今),陝北人不再為吃飯發愁了。過去那種“食不果腹”的日子漸漸地遠去,大米白面、豬羊牛肉也擺上了尋常人家的餐桌。特別是那些用煤炭石油裝滿了錢櫃的陝北人,更是過着整天酒肉腸滿、鮮味肚飽的生活,吃膩了鮑翅燕粥、生猛海鮮,如今把眼睛又盯上了過去老祖宗無奈時用以充饑度日的山味野菜,並堂而皇之地將其冠以“健康食品”之美譽,真乃令人所思匪夷,瞠目咂舌!

  過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陝北農民的穿着裝束是很簡陋的:大多以白羊肚子手巾裹頭,身穿自紡自織的黑色粗布衣褂、大襠褲,扎長布腰帶,扎褲腳,足蹬千層底布鞋,幾乎人人如此,少有例外。如今,這種裝束在這裡已經幾乎絕跡,只有在藝術作品里你才能有幸目睹,但也是難尋其真正的韻味了。

  現在陝北人的衣着打扮早已沒有了從前的影子,即使是農村的老年人也多以中山裝、夾克衫代替了老式褲褂,年輕人更是追隨着時代的潮流,多以時尚的服飾裝扮着自己的形象。特別是那些年輕的農村女孩子,進城打上兩年工,立馬就更城裡人一樣花枝招展、嬌艷嫵媚,讓你根本分辨不出真偽。因而,你走在陝北城鎮的街上,隨處便可以見到打扮時尚的美女,令你更能體會到陝北多美女的真諦!

  陝北民居,自古以依山鑿洞為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土窯洞”。土窯洞建造簡單,省時省料,且住起來冬暖夏涼、實惠耐用,因此很得陝北人的青睞,祖祖輩輩蝸居於此,亘古不變。如今,富裕起來的陝北人,特別是那些沾上石油煤炭氣味的陝北人,一改先人古老的傳承,家家戶戶蓋起了磚窯洞、石窯洞和磚混結構的平板房,更有許多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人家,紛紛蓋起了小樓房,於是,美觀舒適的農家庭院在陝北農村也比比皆是。陝北人的民居習俗從此就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改變,進入一個徹底改頭換面的新時代了!

  黃土高原山大溝深、縱橫交錯、山川相連,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和信息十分閉塞。過去,除了陝北北部的一些人因生活所迫遠走西口謀生以外是很少有人出遠門的,除了上山勞作,趕集走親之外,大部分陝北人幾乎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如今,能源開發建設拉動了陝北的經濟基礎建設,陝北的交通建設也發展得很快,火車直通北京上海;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鄉村公路處處相連,人們出行十分的方便。這些年來,人們的私家車擁有量迅猛增長,特別是那些鼓足了腰包的富豪大亨們更是追求奢華的名牌,以顯擺自己的榮耀,一時間,世界各種名牌轎車就穿梭在了黃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

  時代變了,陝北人富了!

  這些年陝北經濟快速的發展主要是依賴豐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在這場能源經濟衝擊波的作用下,一些祖祖輩輩以農耕放牧為生的陝北人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演變成了身價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是數個億的富豪。這些富起來的人陝北人徹底擺脫了先人那種數着米粒過日子的生活,一改窮酸寒磣的生活習慣,模仿着舊時代大上海灘富豪大亨們的生活方式,即刻就熟悉適應了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

  也許是祖祖輩輩被貧窮和苦難折騰怕了的緣故吧,一旦有錢了,這些人身上潛在的那種劣根低俗就不自覺地、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了,在他們身上,陝北人原本所具有的那些純樸、善良、吃苦、節儉的優秀品質便蕩然無存了,這些人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把花花綠綠的鈔票大把大把地拋給了騷女人、拋向了賭場、甚至用來吸食毒品,茲延罪惡,這正應了一句名言:除了有錢之外便什麼也沒有了!

  我是地地道道的陝北人,但我不護短。說實話,陝北人的文化素養的的確確是非常低下的。這主要是因為陝北人祖祖輩輩生活在極度貧困和落後的生活環境之中,受教育的機會和程度有限,再加上自古以來陝北的交通閉塞,缺乏與外界的接觸和聯繫,因此,經濟落後、生活貧困和環境閉塞是陝北文化落後的根本原因。要改變這種現狀,這是一個十分艱巨和需要相當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昂貴的經濟為基礎,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需要我們每個陝北人的共同努力!

  陝北富了,比之前幾千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富裕了!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真正靠石油、煤炭、天然氣富起來的陝北人還不到陝北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大部分人只是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實際上還生活在貧困當中,還在為每天的三頓飯發愁奔波。所以,我們不要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更不要為此就把祖輩傳下來的傳統美德丟掉!

  如今,陝北文化、陝北民俗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追捧,這是陝北人的光榮和驕傲,因此,發揚和廣大陝北文化是我們每個陝北人的則任何人義務。

  任重而道遠,同胞們,努力吧!

您正在瀏覽: 淺說陝北人
網友評論
淺說陝北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