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熱門內容 編輯:zeimm

回目錄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着《三字經》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又是給我買點讀機,又是給我買寫字桌,星期六星期天還送我去老師家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買給我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父母說一下我,我還會不服氣,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學了《三字經》后,我終於明白父母為什麼這樣,是希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尊敬兄長的道理。而現在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們惟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沒買到就不高興。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總之,學了《三字經》后,我的收穫真不少。

  桂嶺鎮中心學校三年級:羅雅晶

回目錄

《三字經》的讀後感500字

《三字經》的讀後感 

  以前有“三、百、千必讀”的說法,這的意思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必須讀! 

三字經的特點是三字一句,簡介明了。別看它簡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后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奧: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傳統當中,有三派說法。一派,孔子的說法。他的說法是什麼呢?就是后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太大,由於後天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孔子的說法。換句話說,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孔子置而不論(意思是他不說),留個懸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極深關係的荀子的看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惡的這是荀子的看法,他這個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為我們看一個小嬰兒生下來,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辛苦嗎?他會管母親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生病了嗎?都不會,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那麼《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 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卻不明確。孟子並沒有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確意見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為人的本性是會變的,向孫悟空會72變一樣,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回目錄

我與《三字經》讀後感600字

  你知道《三字經》是怎樣的一本書嗎?它在我們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古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這本書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

  《三字經》以少兒啟蒙讀物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凈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它的意思就是說: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非常孝順。他九歲時,常常在冬天父親還沒上床睡覺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溫熱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歇息。讀到這裡,我慚愧地想:我和黃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別呀,生活中的我,放學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呀。爸爸媽媽平時既要上班,又要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多麼辛苦呀!記得有一次,媽媽剛下班回來,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賴在紅木椅上,大聲喊:“你自己吧,大結局了。”說完,又賴在椅子上看電視。吃飯了,媽媽沒幫我拿碗筷,我也無可無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五年級:郭政揚

回目錄

三字經作文1450字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慾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唐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帝號紛 

迨滅遼 宋猶存 至元興 金緒歇 有宋世 一同滅 並中國 兼戎翟 

明太祖 久親師 傳建文 方四祀 遷北京 永樂嗣 迨崇禎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樑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堂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回目錄

鋼苑小學五(1)班新創三字經作文700字

人初學,必啟蒙,

  生活中,禮儀多, 

三百千,看有益,

  守誠信,人人誇, 

讀孔子,背老子,

  好文明,益社會, 

說孟子,聽莊子,

  莫講究,要節儉, 

把尊敬,送老人,

  心靈美,最重要, 

和朋友,要謙讓,

  生活中,起伏多,  

保地球,要綠化,

  人身殘,志要堅, 

護環境,為大家,

  謙讓人,做善事, 

天下人,一家親,

  愛學習,勤學習, 

不戰鬥,和平處,

  花園裡,草兒綠, 

讀名著,必有益,

  花兒美,勿遭踏, 

不貪玩,愛學習,

  學習上,勤舉手, 

玉不啄,難成愛,

  要思考,多看書, 

人要學,才知義,

  想成人,必行善, 

水流淚,手緊擰,

  若行善,從小事, 

惜資源,人有責,

  遇難事,多請教, 

尊良師,敬諍友,

  對人好,有回報, 

孝父母,意味深,

  愛學校,如愛家, 

迷遊戲,不成器,

  應珍惜,眼前友, 

多看書,能成才,

  時間寶,要珍惜, 

好老師,人人誇,

  一千金,難買回, 

教知識,積累多,

  三字經,大家編, 

世人多,居地少,

  好習慣,自受益。 

愛地球,人有責。
回目錄

讀《三字經》有感900字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但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繫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知道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查找更多三字經讀後感(共6篇),請進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