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 詩人的琴弦 3400字作文 ( 手機版 )

詩人的琴弦_3400字

分類:初一作文  字數:3400字  編輯:得得9

文字產生以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詩與歌仍然是連在一起的。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即體現着這兩種藝術的融合。“國風”是民間歌謠,“雅”是宮廷樂曲歌詞,“頌”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我們今天所讀到的詩,在那個時代則是合樂的歌。

  

  這種詩與歌結合的傳統,一直持續到元代,其間的漢樂府、宋詞、元曲,毫無疑問地都是合樂歌唱的。樂府詩本來就是音樂機關“樂府”採集來供宮廷演奏之用的民間歌謠或文人詩篇;宋詞則以“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作為合樂的明證;元曲不僅用於單獨的歌唱,更用於大型的戲曲表演。

  當然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特例,那就是唐代的近體詩。近體詩嚴格地講究格律,形式的整飭限制了它與相對自由的音樂的結合,與音樂的關係有所疏遠。不過,由於詩歌本身與音樂的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詩仍然是可以配樂歌唱的,它們與音樂的血脈關係以另外一種形式保持着。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在酒家吃酒,一些梨園藝人也在此聚會,三人暗中打賭,以歌女所唱每個人詩作的多少排定名次。其間,《芙蓉樓送辛漸》、《長信怨》、《哭單父梁九少府》都為歌女所唱及,而最後,以最有名的歌女唱的是《涼州詞》而使王之渙拔得頭籌,留下一段“旗亭畫壁”的詩壇佳話。更為有趣的是,二十世紀初葉,德國作曲家馬勒根據中國唐詩創作了一支交響曲《大地之歌》,六個樂章分別取材於六首唐詩。其中的第二樂章《寒秋孤影》和第三樂章《青春》分別取自哪一首唐詩,卻無人知曉,留下一個神秘美麗的謎語,待人破解。由此可見,即使是與音樂關係較淡漠的唐代格律詩,也仍然表現出與音樂的高度融合。

  隨着時代的發展,詩歌和音樂終於成為兩門獨立的藝術。但兩門藝術並沒有就此分道揚鑣,而是仍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首優美的樂曲,常常充滿着詩情畫意;一篇成功的詩作,又必定蘊含著旋律和節奏。一個詩人在他意興遄飛的時候,總難免有音樂的泉水流過水田;而一個音樂家在敲擊琴鍵的時刻,他的胸臆間也往往充溢着詩的美妙意境。2000年10月,中國青年李雲迪勇奪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另一位中國青年陳薩獲得第四名。一些評委驚呼:“李對肖邦的理解,甚至超過了波蘭人。”著名鋼琴家傅聰說:“這毫不奇怪,——因為肖邦的作品中具有與中國古典詩詞相仿的意境。”無獨有偶,近五十年前,傅聰奪得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三名的時候,面對相似的國際樂壇驚呼,傅聰的父親——著名翻譯家傅雷也下過類似的評語。那種與“鋼琴詩人”肖邦的作品相近的既古典又浪漫的中國古典詩詞的流風餘韻,滋潤了中國優秀的音樂藝術家,使他們對肖邦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把握更準確。而在詩歌領域,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提出詩歌創作“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的三美主張,他倡導並實踐着詩的“三美”,使他的作品在表達理想之外,又達到藝術上的新的高度。他的一首《死水》,韻律調和,節奏鮮明,有很突出的音樂印記。

  為了更好地理解二者的關係,我們一起聽一聽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怒吼,聽一聽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放歌,從這兩個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門類的藝術家的作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音樂和詩歌的結合是怎樣的渾然天成。

  貝多芬一生坎坷,他疾病纏身,窮困潦倒。家庭的溫暖,他沒有感受過多少;愛情的甜蜜,他沒有品嘗過多少;更為不幸的是,他在26歲時即已失聰:命運所給予他的,更多的是苦難。但是貝多芬沒有屈服,他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在他的《命運》中,我們彷彿感到他如一陣驚雷,響徹阿爾卑斯山巔;如一股狂飆,??過斯堪的那維亞;如一波怒濤,在萊茵河上咆哮。音樂家把對不公平命運的悲憤的反擊,灌注進慷慨激昂的旋律中,描繪出一個個富有生命力的如詩的畫面,震憾着我們的心靈。這是悲壯的音樂,也是壯麗的詩篇。

  貝多芬時代的一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山嶽江河上立着一位豪放不羈的詩人——李白。他胸存定國安邦之志,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卻受到奸佞的排擠打擊,一腔抱負不能實現。他也沒有向命運屈服,他同樣把他的人生理想熔鑄進他所鍾愛的藝術里。其靈魂的不屈,意志的頑強,其氣勢的磅礴,鬥志的的昂揚,與貝多芬非常相似。

  且看他的一首《行路難》。“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天寶三年,由於唐玄宗聽信高力士等人的讒言,致使李白不能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他被迫上表辭官,離開長安,開始長達十年之久的漫遊生活,這首詩就作於這個時期。詩的前兩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誼,也出於對他才華不得施展的同情和惋惜,設盛宴為他餞行。這兩句有着較濃的抒情成分,如同細膩溫婉的柔板,把宴會的濃鬱氣氛烘托出來。李白本來是“嗜酒見天真”的,然而聯想到自己人生失意,不由得“停杯投箸”“心茫然”,至此,樂曲的旋律出現第一次跌宕,進入憂鬱感傷的哀歌慢板。緩慢的節奏,沉鬱的旋律把詩人內心的沉重、壓抑展現出來。樂曲繼續向低音部滑去,變得更加低沉、滯澀,好像一個個的音符也凝固了。忽然,詩人想到兩個開始時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心情一下子明朗了許多,彷彿用不太快的快板奏出了些許明亮的色彩,旋律出現第二次跌宕。可是,詩人的思路忽又回到了現實,復又感到前路的渺茫多艱,由明快的暢想陷入沉重的嘆息。“行路難,行路難”,有意識的反覆迴旋,傳達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彷徨,旋律出現第三次跌宕。“多歧路,今安在?”之後是一個長的休止,顯示詩人鬱悶已極,迷惘已極。但沉默蓄積着爆發,低沉醞釀著高亢;果然,樂曲的旋律忽又揚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如雲開霧散,紅日噴薄,激昂的快板奏出樂曲的華彩部分,樂曲達到高潮並在昂揚的旋律中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這首詩如一曲搖曳多姿、跌宕起伏的樂章,把詩人複雜矛盾的心緒刻畫得淋漓盡致,聽來蕩氣迴腸。

  詩與音樂密不可分。那麼詩歌的音樂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呢?不外兩個方面,一是韻律,二是節奏。韻律主要體現在詩句的押韻規律和平仄格式。和諧的押韻使詩句若行雲流水,如流暢和順的旋律。平仄則是旋律的跌宕,詩歌的遣詞造句不僅要講究雅緻雋永,還要講究平仄諧調。比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一句,不僅上下句對應的字詞要平仄相對,便是同一句中,也是平仄錯雜出現。著名翻譯家傅雷不唯有着深厚的文學功底,對音樂也有着獨到的見解。他在1954年7月致傅聰的一封信中寫道:“……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係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斷音,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於一個長的休止。‘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明確起音,聲勢雄壯。”這裡便道出了白居易是如何通過平仄等語言因素來表達音樂中的情感變化的。不難理解,一首樂曲的旋律要講究起伏,要講究音律的和諧、變化,正是“大珠小珠落玉盤”。

  節奏是由詩的音節的長短、音節與音節之間停頓的久暫所構成的。表達喜悅的節奏是明快的,正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再現悲苦的節奏是沉鬱的,正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抒寫激憤的節奏是急促的,比如“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傳達淡泊的節奏是舒緩的,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正是在旋律之外又藉助節奏的變化,傳達出豐富的感情。

  體會到詩歌與音樂的關係,詩歌中所蘊含著的音樂之美,再來看一首詩,那字字珠璣不止有珠玉的光澤,也不止有詩人的思想光華,更有一個個的音符在跳躍。在生活中注意用美妙的音樂陶冶心靈,將有助於提高詩歌的鑒賞力;注意體會詩歌的音樂成分,則使我們在賞鑒詩歌的感情意境之外,又感受到音樂氛圍的烘托。而在詩歌教學中,注意發掘詩的音樂成分,注意通過對音樂的欣賞配合詩歌的誦讀和鑒賞,必能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亦必能使之更容易體會詩的形式之美,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得到更高品位的享受,受到更高境界的熏陶。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深愛詩詞的意味神韻;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雖則對音樂的理解非常膚淺,卻也明白音樂有助於個人品格的培育,性情的歷練。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詩歌與音樂這兩門古老藝術的珠聯璧合,相映成輝。我願把自己對二者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對語文教學助益的粗淺認識傾吐出來,請同仁斧正。

您正在瀏覽: 詩人的琴弦34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詩人的琴弦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