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學作文 > 一年級作文 > (語文教學論文)“坎坷”之坎坷???語文課堂上 4200字作文 ( 手機版 )

(語文教學論文)“坎坷”之坎坷???語文課堂上_4200字

分類:一年級作文  字數:4200字  編輯:小景

(語文教學論文)“坎坷”之坎坷???語文課堂上 標籤:數學論文作文 課堂上作文 在課堂上作文 課堂上的趣事作文

 

  我們知道,一堂課,一個教室里的所有學生老師,心往一處想,情往一處傾的時候,那麼這個課堂的“場”就成立了,每一個人這個時候是心心相印,心有靈犀,大家層層推進,最後達到情感的升華。但是,有不少語文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卻怎麼也形成不了這樣的“場”,他們在課堂預設的時候,準備不可謂不充分,有了動情的音樂,也有激情的朗讀,還有各種提問的巧妙的切入,但學生卻沒有入場,這樣的教學無疑是失敗的。這就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問題:如今的小孩子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坎坷,沒有類似的痛苦的經歷,沒有忍受過飢餓的折磨,沒有艱辛的生活,被家長寵慣了,被社會嬌慣了,在這樣的一群孩子面前怎麼樣來上類似的課文。

  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去探討、去實踐。王崧舟老師講,在課堂裡面凝構一個立體的、豐厚的、具有磁性般語義的場,可能永遠是一個理想,或者說永遠是一個夢,我們總能夠無限地接近它,卻永遠達不到它。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該是心境平和而又才情四溢的,而要創設這樣的“場”,還要教師敞開心扉去體驗,去弊很多東西,關注孩子們的潛結構,即他們知識、文化、情感、態度,生命的全部總和。

  一名教師在上課文《我盼春天的薺菜》時,雖然故事很感人卻打動不了學生,課堂上孩子遊離在場外。文中那個小女孩,因為肚子太餓,實在忍不住,去偷了地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地主家的兒子追打着,跳到冰冷刺骨的河水裡差點死掉,這種感覺,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根本無法體會,因為他沒有這樣的經歷,怎麼辦?有那麼一個強烈的落差在,怎麼辦?認識人物的坎坷經歷實在不易,要讓現在的孩子進入到那樣的場中更是不易。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個通病,各級各類學校的文科教學更多地關注了知識的傳授,卻少有情感的熏陶,特別是應試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更是喪失了它的情感性,機械而單純地傳授語言文字和文學常識。

  那麼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坎坷”的經歷,領悟人物的情感呢?

  一、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樑。

  首先,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感動是事實,但人的情感應該是古今相通的,通過搭起溝通的橋樑能達到心靈的互通。我們不難發現,很多課堂上,儘管老師作了相當充分的準備和預設,也帶着自己的豐富情感進入課堂,但學生就是“不買你的帳”,依然進入不了這個“場”,就連特級教師也坦然承認在自己的課堂上有學生進入不了這個場,遊離在外,譬如同學在一邊聲情並茂的朗讀,而有的同學卻在一旁嬉笑着或無動於衷,這樣的個別學生總是存在的。究其原因,我想與我們的社會背景是密切相關的,如家庭環境的改善,生活條件的提高,艱苦經歷的減少,都給學生一種遠離痛苦和挫折的感覺,要讓這樣的學生進入那夢魘般的社會背景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

  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進化在幾千年內的情感是相通的,為什麼經典、名著歷時長久而不衰?因為人性當中的一些最本質的東西,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流淌而被刷掉。人性當中最基本的,即被認為經典的東西,是有生命力的東西,必定是人之常情常理。因而,教師要把握人的性情中最本質的那些內容,所謂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在普普通通的每一個人的性情當中,把握普通人的常情常理,一定要打通作為人的一些基本的人性的相互之間的溝通,要解決好這個關係,要為書上的人物和孩子修路徑、搭平台。教師若能做到這一步,那種情況可能就會有所改觀。同樣的《我盼春天的薺菜》這篇課文,在另一個老師的課堂上就有不能自已掩面而泣者,亦有學生聲淚俱下。

  教師在引導學生從現在過渡到過去的時候,要有相應的介紹和認識,讓學生在走入這些人物之前,先走近他們。對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通過對話建構起相關的認知,在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再進行情感滲透。教師要搭建一個平台,以大家的知識作為基礎,以課堂環境氛圍作為支點,以教師言語手勢表情作為媒介,展示給大家一個苦難的情境幻想,並從中體味文章的時代感情。

  二、豐富文學情感的積累。

  增廣學生的見聞,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奠定學生想像的基石也很重要。在小學語文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文章是描寫或記敘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的,也有不少是反映人物的意志品質、人生歷程的,還有一些是反映國內外的舊時代的生活的,其中不乏名人名篇名作,如《沿着紅軍走過的路》、《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捨身炸暗堡》、《我的戰友邱少雲》、《飛奪瀘定橋》、《再見了,親人》、《羅盛教》、《祖國,我回來了》、《一定要爭氣》、《我愛春天的薺菜》、《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小音樂家揚科》、《窮人》……舉不勝舉。要讀懂這些課文並不難,但要體會作者的情感卻不易。

  在學習這些課文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在課外品讀有關的文化歷史,知史方可論文,知人方可喻文,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才可能與教師有心靈的互通。文學作品在培養人的情感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常讀書的學生能聯繫較多的類似情節,有豐厚的儲備,易於找到情感,能體會文章的意蘊。通過文本的解讀讓學生能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文學積累,達到感情的升華。

  閱讀有關的背景文章或相關知識是更好地理解文章、進入情感的基礎。對一些專有名詞或歷史名詞,很多同學往往很費解,有些一個時代所特有的詞彙也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因而在課外能多一些這類題材內容的接觸,多一些相關知識的積累,是激發學生苦難情感的必需品。

  三、運用切實有效的教法。

  教學理念和方法還有待提高。就不少教師而言,有良好的動機和想法,想給學生營造一種相應的氛圍來感受當時的情景,讓他們能入情入理。但事實往往是動了自己的情,卻動不了學生的情,或者在自己準備不夠充分的基礎上,在自己無法打動自己的基礎上,也讓學生走進不了課堂。

  我曾上過《再見了,親人》一課,雖然自己在備課時常常都被自己的設計打動,也每每在一些語言上情緒激蕩,心潮起伏,有一種想將自己的這份感動帶給我的學生的衝動,而且就在上課前與學生接觸為學生示範朗讀時,學生個個凝神聽完,不禁鼓起掌來,我以為這堂課能讓學生感動,但是事實是到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卻十分差強人意,一方面,學生對這個文本剛拿到並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課堂上我只注意了以自己的情感來帶動學生的情感,一次次的引導、激發,學生卻聞而不動,特別是男生的朗讀顯得蒼白無力,柔弱鬆散,不能入情,有一部分學生有感動,但無法形成這個“場”。

  課後,我知道了我沒有將學生自主理解放在主要位置上,當我自己“進入”以後,大部分學生卻還都遊走在“外面”,我沒有能“走出來”拉學生“進入”,讓他們自己體味到文中深情,只是用我的感動來感動他們,所以他們沒有從內心裡得到浸潤,也就讓人覺得師“動”而生欲“靜”。從方法上看,我在讓學生回到那個年代時,沒有營造離別的場面,只是讓他們體會了戰爭年代的感覺,沒有預先鋪設送別的情感,在主線的提煉上也片面地抓住了“親人”的生髮,而忽略了其它方面。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沒有能深入地體會到那個歷史年代的特定情感。我覺得在這種課堂里如果學生不能進入這樣的“場”的話,就是失敗的。因此,在實踐中我們還有許多的思想、方法有待提高。

  另外,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情感要求,也有不同的教法,比如有些課文在再現歷史的基礎上要能與時俱進、聯繫實際來進行,有些課文讓學生進行查一查、寫一寫、做一做的相關練習效果來得更好,有些課文還需要進行實踐探索等。

  四、加強教師情感的感染

  追求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學習是提高教學水平的保證,對學生的愛和責任是課堂出色的前提。既然我們的學生離歷史情感有距離,不能進入,那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入,這正是教育者與教書匠的區別。在好老師的課里,我們總能找到讓學生感動的那種人的本質的東西,總可以進入相應的“場”。教師要通過自己飽滿的情感引領學生進入特定的氛圍,就要自己有充足的情感,運用自己精彩的語言,飽含深情的語氣、抑揚頓挫的語調,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無情不成文,無情不成課。

  還記得《二泉映月》一課深刻的感觸。王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坎坷”可謂費盡心機,學生開始對“坎坷”一詞理解不深,只是浮光掠影一般,或者只停留在口頭上,王老師在課堂上先讓學生將寫阿炳的人生經歷的一段文字讀成一個詞“坎坷”,並在每一段每一次的文字理解中讓學生反覆理解、加深印象:“這就是什麼?”“這就叫什麼?”“這裡寫的只有一個詞,就是???”“讀出了什麼?”句句點到。在想像阿炳的坎坷生活中這樣提示:“大家看,也許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阿炳出去賣藝,你看,你看到了一個怎麼樣的阿炳?也許,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黃昏,阿炳賣完藝以後回來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來了,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阿炳?也許,阿炳在賣藝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於是你又看到了一個怎麼樣的阿炳?也許就在阿炳自己那間破舊不堪的茅屋裡邊,又飢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個怎樣的阿炳?……”教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高度的語言組織能力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教師飽滿的情感投入,讓學生感受了一次心靈的撞擊。教師帶着情感的引讀,柔和深沉的語音,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文本中的情感,一種如怨似艾的《二泉映月》的味道。

  教師情感的深入與否在於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教師自身的情感閱歷也影響着情感的表達。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引發學生的共鳴,必須要有恰當的描述、正確的情感暗示和展現。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當經常進行一些朗誦和演講的訓練,以達到以聲動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教師的人格魅力、人文素養全都深深地凝聚在了課堂上,語文課堂不僅是人文知識的反映,也是人文情感的表現,是課堂所以感人之處,也是“場”能存在的道理。

  學生沒有苦難情感的體驗可以理解,是現代社會孩子的正常現象,即使是挫折感也並不能代替苦難的歷程,但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營造一種特定的氛圍,將學生“拉”入特定的環境中,不是不能,是不為也。這樣的課,一些名師都已用自己盡善盡美的課堂藝術給我們詮釋得很清楚了。

  課堂是一首詩,課堂是一曲歌,課堂是一段情,對苦難情感的體驗基於執教者深厚的功底。作為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在生活中礪煉自己,不斷追求、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突破、不斷成功。

  

您正在瀏覽: (語文教學論文)“坎坷”之坎坷???語文課堂上42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語文教學論文)“坎坷”之坎坷???語文課堂上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