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規章制度 >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

手機:M版  分類:規章制度  編輯:小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 標籤:社會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

  郭元祥

  要切實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現其課程價值,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這門課程的基本規定和核心理念,提高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認識,結合學生實際和社區背景,創造性地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具有其規定性的課程形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並滲透信息技術教育。

  1.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

  作為一種基本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課程,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課程

  作為一種基本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轉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授受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其他任何課程都更強調學生對實際的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綜合性課程

  作為一種基本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繫。

  ●綜合實踐活動是三級管理的課程

  作為一種基本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集中體現了新的課程管理和發展制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課程標準和指導綱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根據地方差異加以指導,學校根據相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開發和實施。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僅是哪一級的課程,它體現了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特徵和功能。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最能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展性課程。

  因此,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的發展開闢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廣闊時空。站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角度審視中小學,我們會發現,我們選擇了一種新的教育生活方式。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將成為重建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的過程。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以學習者的經驗、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進行課程的整合,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軟化學科界限;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強調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主動解決問題,加強中小學生的綜合活動學習。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親歷,注重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是開放式的,學習的時空突破課堂時空的局限,向社會生活領域和自然環境延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利於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與參與,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建立新的學習方式;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使學生具有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創造精神。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是綜合程度很高的課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它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如下特性:

  ●綜合性

  綜合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特性。綜合性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所面對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決定的。學生的生活世界由個人、社會、自然等基本要素構成,這些基本要素是彼此交融的有機整體。學生的生活世界是由各種複雜的關係構成的,它們象“灌木叢”一樣,相互交織在一起。在這些關係中,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或社會、學生與自我的關係是生活世界中最普遍的關係。學生處理這些關係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過程。因而,學生個性發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匯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從而綜合實踐活動便具有了超越嚴密的知識體系的、分門別類的學科的界限,着眼於學生的整體發展的綜合性特點。

  在日本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有一種普遍認同的觀點認為,學生的“綜合學力”僅僅通過學科(日本稱為“教科”)教學是難以得到全面關照的,必須要引導學生的開放的學習中發展基本學力。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就要求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綜合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種關係及其處理這些關係的已有經驗,運用他們已由的知識,通過實踐活動來展開。因而,從內容上說,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範圍包括了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生活、學生與自我關係的基本情境和問題,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來源於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遠遠超越了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體系。對任何主題的設計和實施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綜合實踐活動必須立足於人的生活世界的綜合性和個性的整體性,立足於每一個學生的健全、完整的發展。

  ●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而非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和實施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极參与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實踐,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自覺地把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相結合。

  與綜合實踐活動相適應的基本學習方式是實踐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操作性學習等多種實踐性學習活動,對課堂教學空間和教材加以拓展,改變學生在教育中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學生的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社會參與、社區服務以及勞動和技術實踐等作為重要的發展性教育活動。

  與各門學科課程相比較,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學習活動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統化的書本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以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在學科課程中,練習、操作,甚至實踐,都難以真正超越特定的學科固有的知識體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學科課程的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學習是為了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學生與社會的聯繫,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本身。

  ●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開放的課程領域,它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髮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考慮中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的需要和社會需要,立足於時代對中小學生素質發展的挑戰和需要,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總的目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它針對於學生的現實生活需要,針對於中小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他們融入整個社會生活領域的綜合實踐能力需要。

  在內容上,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着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儘管新課程標準規定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於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三大領域,但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和不同的學生而言,其具體的活動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活動的具體主題是開放的,它因中小學生所處的社區背景、自然資源,以及學生現實生活的需要和問題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聯,只要是學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選擇的活動主題,都可以作為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這種在內容上的開放性特點,是其它任何課程的內容所不具備的。

  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在學習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上,學生可以根據現有的課程資源、自身已有的經驗,採取不同的方式。課題研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等都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學習方式,而調查、訪問、考察、實驗、製作、勞動、服務等都是綜合實踐活動中基本的活動。這些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也是因人而異,因情境而異,因任務而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並不強求學生固定地採取哪種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通過這種開放的活動過程,鼓勵學生親身體驗,發展創新精神。

  ●生成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生成性。這是由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取向和該課程的開發所決定的。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經歷,並獲得實際的發展性的體驗,因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就是在該課程的實施過程之中。學生參與了活動過程本身,也就在過程中獲得逐步的發展,並且學生通過對過程中的體驗進行反思,有利於覺醒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能力。如果學生遊離於活動過程,那麼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綜合實踐能力是難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發展起來的。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就在於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斷地建構自我的整個精神世界,發展實踐能力;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生成的過程,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動態體現的過程。如果說在學科課程中某些知識與技能、情感和態度,以及價值觀還可以通過告訴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那麼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是不能以“告訴”的方式來傳遞的,它必須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親歷和體驗,才能不斷地生成。重視實際的過程,也就是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的自我生成和建構。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所發揮的獨特價值。

  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來看,綜合實踐活動成為一種對學生髮展具有價值的課程,本身就是不斷生成的,是教師和學生一道創生的課程。該課程的形成過程是動態生成的。每一個班級、每一所學校都有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每一個活動開始之前都有對活動的周密設計,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計劃性的一面。但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卻是生成性,這意味着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非根據預定模式的機械裝配過程。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活動方式、活動過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他們的現實生活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的主題,從而自主確定或選擇的。在活動的展開過程中,學生又從他所能接觸的情境和資源中收集解決問題的資料,並自主地制定活動方案或活動計劃。正是在自主制定活動方案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實際的體驗和發展。新的主題不斷生成,興趣盎然的過程,學生在其中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認識不斷深化,體驗不斷豐富,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因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動態生成和發展。

  ●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他們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及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方案和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綜合實踐活動開放的活動領域或活動內容、開放的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為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了條件。

  二、什麼樣的課程不是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符合其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點。任何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知識體系的學科來“教”的做法,都不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一般來說,具有以下其中基本特徵的課程,都難以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或者說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能:

  ●以書本和教室空間為中心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認知性的課程,而是實踐性的課程。實踐性課程客觀地要求學生具有開放的實踐情景和適當的開放的活動空間。儘管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並在教室里進行討論、交流,但從總體上說,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能局限於文本的學習和活動,不能局限於教室空間進行活動。不能以書本和教室空間為中心。否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是難以真正體現的。

  以書本和教室空間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往往會使學生遠離實際的自然情景、社區背景和學生自身日常生活,不利於增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同時也容易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各門認知性的學科課程的延伸,從而窄化了綜合實踐活動,使得綜合實踐活動演變成了課堂活動。

  ●以系統知識獲得為目的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不以認知目標為主,而是以各種行為目標和情感目標為主,因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能以系統知識的獲得為目的。儘管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有利於學生深化已有的知識和各種認識,但不是為了使學生獲得系統的書本知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要處理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學習的關係。既不能完全脫離學科課程的學習,又不應把綜合實踐活動變成一門學科課程來實施。

  ●以教師講授為主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實踐活動,它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親身體驗,積極實踐。因而,不能以教師的講解、告訴為主。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能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方法引導、活動規則等方面的講解。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不能以教師在教室里講解、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展開。

  ●以筆頭和書面作業為主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利用已有知識和能力解決生活情景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各方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因而,綜合實踐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從文獻到文獻、從書本到書本的筆頭作業或書面作業上,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作業來開展活動過程。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如果離開了“實踐”環節,離開了學生的自主實踐、離開了活生生的活動情景,這門課程也便名存實亡了。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體現了其基本理念。我覺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突出學生主體

  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綜合實踐活動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課程,它要求學生積极參与、自主實踐,同時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指導。處理好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係,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求。

  第一,學生要形成問題意識,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第二,學生要善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自主制定活學習動方案。

  第三,在課題的展開階段,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級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四,在課題的探究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的原則,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持續、深入地探究,防止淺嘗輒止。

  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有效指導。在指導內容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髮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導方式上,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

  2.面向學生生活

  面向學生生活,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書本,超越體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閉的課堂,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活活潑地發展,增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實際體驗,發展綜合的實踐能力。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經驗,從學生所處的實際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出發,展開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學生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或課題要儘可能由學生從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來自主提出,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活動項目要貼近社區和社會現實,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及信息技術教育的主題或項目要克服以往那種以“課文”的形式呈現的方式,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活動項目。不少實驗學校的實踐表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或課題越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貼近社會現實,學生越能夠較好地操作,越有積極性。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或項目的選擇和確定,應克服單一的從書本到書本、從文字資料到文字資料的局限性。學生可以做純文化研究性的項目,但一定要引導學生聯繫自然或社會現實。

  3.注重學生實踐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或特定的活動場所(如勞動基地、勞動教室等)中開展調查、考察、參觀、訪問、實驗、測量、勞動、服務等實際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況,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系統的書本知識的課程,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一課一課地來教,學生一定要有在開放的情境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結階段,要引導學生聯繫個體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生存的環境和社會現實來總結、反思,獲得實際的體驗,深化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認識。

  4.強調活動綜合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以知識點的方式來組織內容的,它的活動內容是開放的,面向學生生活世界的學生感興趣的各種話題、主題或問題。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強調通過活動來綜合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及開展綜合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各種生活領域,注重對學生經驗的整合。從整合的角度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能被分解為不同的具體課程來分類實施。因此,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等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是不應一個一個來分類實施的。有效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在實施過程中,整合各個要素,否則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就難以體現。如果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各個部分分別獨立地開設(如信息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等)都有可能導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化的危險。

  參考資料: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年。

  2.朱慕菊等主編:《走進新課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您正在瀏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
網友評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定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