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游五蓮山

游五蓮山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早有耳聞,省內的三座名山,五嶽之首的泰山首屈一指當仁不讓,另外就是八仙神遊的嶗山,而位於日照境地的五蓮山竟被當選其中,生活在日照的我,近在咫尺竟不識五蓮山的名氣,破顯得尷尬窘態。

  早晨六點從日照汽車總站出發,乘車四十分鐘來到五蓮山下:藍天白雲,秀美的五蓮山巍峨聳立眼前,沿着公路邊流淌的小溪,前行一刻鐘,突顯一形如赤腳的山頭,寬厚的腳掌五個粗短的腳趾肆無忌憚的張着,是誰那?順着墨綠色的山丘望去,原來是一位體態慵懶的活佛。怕是佛祖也貪念五連山的風土人情,醉心於此吧。悄悄從它身邊繞過便是山西門,西門不是正門,幾根原木簡簡單單搭在一起,卻還舒心。猶如來往山間的村民,溫和厚道。

  漫山遍野的綠色,不愧為天然氧吧。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板栗樹,若不是指示牌上說明文字,有誰能猜對它們的樹齡哪?各類不知名的野生植物相映成趣,伴着三兩隻雛鳥的叫聲和鳥兒們的歡叫,與山澗的溪流聲,草蟲的鳴叫此起彼伏,走在其中,若不是踏在青苔石階,可能要誤入叢林深處。秋季的晨霧籠罩着山林,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時時憧憬着能否遇到那位得道高僧……

  感到腿部酸脹時,已經登到山腰,映入眼前的是碧潭幽幽,一百多平方米的潭眼空靈可愛,三面的峭壁把清潭圍了大半圈,只有西邊缺着點口,好像是懷抱里淘氣的嬰兒,嫩嫩的水,潺潺的晃動着,數十條兩米長的菱形石塊錯落整齊搭在淺灘上,石塊間涌動一小股一小股的清泉,像嬰兒般蠕動着嘴唇,三面的石崖也露出溫柔的綠色,像在低聲私語“睡吧,小寶貝……”更可愛的是,石墩間成群結伴的小魚,不時攪動着水面,似乎要打劫你手中獃滯的麵包片,幾顆熟透的山梨從崖壁上瘋長的山梨枝幹上落下,才發現一股溪流從石崖頂上留下,濺起串成無數斷續的水簾,水簾遮掩的洞口隱約可見,這不是傳說中的水簾洞嗎?

  手持電筒側身跳入洞口,洞內清涼傳神,陽光如有如無從不同方向射進洞內,走在彎曲的石階上不時變動着身體,新奇的同時也有少許擔心,唯恐石猴冷不防偷襲。直到逃出洞口,才恍然大悟竊笑方才的失態。

  鐵衚衕靜謐悠長的石階穿梭於幾十丈高的峭壁之間,除頭上方丈余尺寬的狹長天際,左右石壁如同刀切般筆直被綠蔭點綴,踩在濕滑的苔蘚石階上,聲音回蕩在南方山城中某條寂靜的衚衕中。清風悠然而過,不知是石溪間飄渺的蘭草清香,還是峭壁石縫間人蔘草的甜香。竟然錯覺自己原是採藥人,布衣草履南山行……

  站在望風石上,雲霧流淌,不覺心驚膽戰兩股顫顫,緊緊扣住巨石,還是怕山風呼嘯而來,夾我做神仙。

  一線天形象貼近,妙趣橫生。試劍石,無論何角度攝影也不能表達山石的碩大堅硬,卻瞬間被劈兩半,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奇妙無比。

  後山的光明寺石佛,石像就地取材選用當地整塊五連花崗岩歷經兩年精雕細刻。石佛位於山端,坐西朝東,體態優雅慈眉善目,聆聽萬物私語俯視人間百態,庇佑一方水土。據說若有緣人會目睹佛光普照。那可是可遇不可求的佛緣啊!多少迷惑痛苦也從此釋懷。行色匆匆的我好生羨慕光明寺內那善男信女,不僅為佛緣難求更多是能夠朝夕相伴這份寬容。

  樹蔭下的禪院潔凈幽深,陽光透過高大的橡樹林,灑落一地斑駁的光影。成熟的橡子脫殼而出,翹動着無限的寧靜,情不自禁吟誦那首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聲”怎能此時遇故人哪?

  沒想到五蓮山景如此靜謐幽深,不僅佛光神韻,還蘊含精神寄託。正如這依山而建的光明寺,無論建築風格,還是色彩搭配,與四周景色和諧響應渾然一體美不勝收。若不是當年高僧醫好皇帝母親的眼疾的善緣,也難見如此仙境。

  午飯時,半山腰的飯莊,飄來板栗燉山雞的濃香,吸引着南來北往的遊客駐足品嘗,店主無論多忙也會端上一盤新鮮的鹽水豆腐……

  下午三點,踏上歸程的班車,目光急速瀏覽着五蓮山漸遠的身影,細想來,五蓮山的魅力隱藏在山石間,融入清水中,化作雲霧滋潤草木心靈,而那佛緣,似乎是點化生者有一顆寬容的善心,善待每一處生靈,如此的愛心才留住古老闆栗樹的繁茂,才挽住泉水清瑩,才留住山石的俊秀,才能品味出蘭草的清香……

  啊,難道我也是有緣人。想必佛祖必定點化不少有心人。

您正在瀏覽: 游五蓮山
網友評論
游五蓮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