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清明祭

清明祭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近幾天,老夢回故里,每日很早便醒來。

  我知道,又是一年清明至,逝去的親人念叨我了,又到該回家祭奠他們的時候了。

  由於多年前舉家遷離故鄉,這兩年又外出打工,我們家一直“到處流浪”,原本該到親人墳前祭拜的日子(每年農曆的7月7和10月1日),也因工作繁忙,無暇返鄉。

  母親理解我的難處,每到節前,便早早交代妻去買來紙鉑,自己在家裡一針一線穿起來,累了,便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滴出一會神。待我下班歸家,她便交代兒子和媳婦趁着夜色(城裡不允許隨便焚燒),到家附近的岔路口,面向家鄉方向,拜上幾拜,化些紙錢,希望逝去的親人能夠收得到。

  每次,妻都陪着我,神情凝重的,輕聲呼喚親人來拿錢。我們一起看着紙錢燃燒的火焰慢慢熄滅,化為灰燼,隨風飄飛……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活着的人還要活着,四處漂泊只是為混口飯吃,那邊的親人應該能理解吧。

  可是,清明就不一樣了。

  清明節無論對活着的人,還是對逝去的人都是大事。

  清明時節,正是細雨紛飛的季節,打濕了活着的心,也驚醒了逝去的人。想必他們在天國已經期待親人的到來吧!

  因此,每年的清明必須要到墳前去祭奠,不管走多遠,在清明前的幾天里,我和妻女都要回家,到親人的墳前看一看。一者一年到頭了,也該給親人清理一下墳頭的荒草,添上幾掊新土,讓親人在天之靈保佑我們。二者家鄉有個說法,清明沒人掃墓,墳頭上見不到新土,墳前沒有紙灰,人家會認為地下長眠的人已經絕後了,或者在世間已經沒有什麼親人了。

  可是我還沒有絕,不去掃墓於親人沒面子,於自己也不心安。

  父親的墳與祖墳埋在一起,原來是一片梨園,每當梨花盛開的時候,墳頭掩映在如雪的花海里,環境很優雅。

  由於父親去的早,我很小就肩負生活的重擔,放學回來,到梨園田地里幹活累了,便來到父親的墳前,躺在他的旁邊睡一會兒,沒有一絲的害怕。這就是親情的緣故吧!

  可是,隨着農村產業調整,梨樹被砍伐,夢中幾十年的梨園不見了。也因節省土地需要,農村開始平墳還田。很多墳被平掉,原來碩大的墳堆,只剩下一個個突出地面的尖頂了。父親的墳雖坐落在別人的田裡,卻得以保持原貌,依然那樣高大厚重。

  這得益於家鄉的風俗。

  在老家,每有老人去世,必須鋸一些新鮮的柳樹樁,做成孝子的哭喪棒,下地的時候插在墳頭,有幾個兒子就要插幾個,而且按照排行一字排開,一個比一個短。柳樹樁如果發芽成活,就預示着這家後人將會有好的前途。如果誰動了這樣的樹,誰家就會招來災禍。因此,家鄉從來沒人敢亂動墳頭的柳樹。

  我是父親的獨子,雖歷經坎坷,終長大成人;他墳頭的樹樁也一樣歷經風雨,枝繁葉茂,幫我日夜守護着父親的住所。

  但每年返鄉,處處可見的“死人不要和活人爭地”的宣傳標語,讓我對父親和母親百年以後的歸宿多少有些擔心。我不知道父親的墓地還能維持多久?

  因為市區離老家太遠了,為了趕上回程的車,每次回去上墳都是慌慌張張,到了墓地就添墳,添完墳擺貢品、燒紙錢,然後匆匆離去。幾乎沒有時間陪父親抽支煙,和父親說說心裡話,多少有些愧疚!

  想想現在自己還“到處流浪”,居無定所,但畢竟還年輕,每年可以回去給父親掃墓,還能找到一點回家的感覺,找到一點家人團聚的溫馨。可是等我慢慢老去,腿腳不靈便的那一天,誰還會到他們的墳前添土?或者,以後他們因平墳還田也要“居無定所”,那再到清明,我們一家又能到哪裡去“團聚”?

  於是,我想在市區給父親買一塊墓地,讓父親到城裡來和母親團聚。但如今,在市區購買墓地動輒幾萬元,母親是絕不會答應的。

  此刻,夜深人靜,思緒蕪雜。外面下起了小雨,正是“路上行人慾斷魂”的那種凄歷的小雨。

  我想,還是隨遇而安吧,清明的時候給父母一份想念,至於到哪裡去祭拜,由他去吧。

您正在瀏覽: 清明祭
網友評論
清明祭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