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傷感散文 > 外出的媽媽,留守的孩子

外出的媽媽,留守的孩子

手機:M版  分類:傷感散文  編輯:得得9

外出的媽媽,留守的孩子 標籤:外出學習 做懂孩子的父母 培養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

  帶女兒去看中醫,一大早就去排隊領號。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個老婦人,她背着一個大大的背簍,裡面用一些小被子和毛毯鋪了一個小小的窩,窩裡是一個未滿一歲的孩子。孩子臉很黑,凍得紅紅的,還裂開了一條條的長長的“縫”,兩個鼻子流着長長的鼻涕,眼神無光地看着周圍的一切。老婦人操着外地口音,不斷地與候診的人說著什麼。在她的絮絮叨叨中,我大致了解了一些情況。這個孩子是她的孫女,她已經快六十歲了,兒子和媳婦都在外在打工,孩子半歲時就交給她帶了。但是她身體不好,有高血壓和氣管炎,這次是給自己抓藥來了。診所里人很多,大家都焦急地等着看病,沒有人有與她聊天的興緻,她卻一刻不停地說著,講到她的兒子時眼中就放出異樣的光芒。背上的孩子一直很安靜,在那一堆看起來很髒的棉被中到處打量。我覺得有點心酸,眼前的這對祖孫,在我看來是多麼可憐啊。多病的奶奶獨自帶着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奶奶辛苦,孩子也得不到精心的照顧啊。雖然還不到臘月,可是少雪的南方卻下了好幾場雪,寒風灌進來,我把女兒緊緊地抱在懷裡。我不知道,那小小的孩子的心裡是不是也在呼喚遠在他鄉的媽媽。

  前幾天爸爸說,他回家砍竹子賣了。給收購竹子的老闆加工的是一對外地的夫婦。聽說他們有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剛滿一歲還不會走路。他們已經出來好幾個月了,由於天氣突然變化,下雪后砍不來竹子加工,只得停工。那位婦女沒了活干就不停地哭,大家問她哭什麼,她說,家裡的兩個孩子都是年過六旬的奶奶帶着,她放心不下。天氣這麼冷,真不知道孩子過得好不好,更讓人揪心的是,她婆婆天天打電話說,你快回來吧,你的寶寶凍要死了啊。而她在這裡,與老闆簽了合同,完不了工無法回去,又因為下雪停工,心裡實在是着急啊。大家聽了都很感動,但又無能為力,為她感到無可奈何。

  在我國,隔化代教育已經成了另一種“中國特色”。在城市,可能還僅限於父母出去工作時由長輩帶孩子,而在廣大的農村,孩子生下幾個月斷奶后,年輕的父母就外出打工,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看。有的過年了才回家,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一趟,連孩子長什麼樣都不知道了。上次看到一條新聞,一位母親幾年沒未兒子,晚上做夢夢到兒子全身是血,與老鼠爭食。於是她立即起程,扮成男人,騎行6晝夜趕到兒子的學校,見到兒子大哭一場。這條消息在網上放為流行,網友將其稱為“英雄媽媽”。我想,如果不是思子心切,誰能有如此舉動呢?年輕父母為生活所迫,年邁的老人肩負了另一種責任,而年幼的孩子,承擔了幼兒時代沒有父愛母愛之痛。對於三代人來說,都付出了太多。而最可憐的,就是孩子了。

  在我老家不遠處,有一對夫婦在孩子剛滿三個月時就外出打工。收拾好行李,把還沒有斷奶的孩子放在奶奶的床上,在枕頭下壓了一千塊錢就離開了。奶奶回來后,看着三個月的孩子和那一千塊,急得只掉眼淚。可是,他們已經走了。無奈她只好用米糊和奶粉把孩子一點點喂大。有人問她,孩子這麼小,你怎麼同意讓他們出去將其留在家裡呢?她苦笑,“有什麼辦法,他們把孩子放下就走了,他們走得了,我不能看着孩子不管啊。”我想,多麼狠心的父母啊,把僅僅三個月的孩子留給一個病怏怏的六十多歲的老太太,於心何忍啊。

  姐姐在生了第二個孩子后,不得不把她的兩歲多的女兒佳佳留在家裡。有一次,佳佳生病住院,高燒不止,吃不下,睡不着,嘴裡喊着的只有“爸爸、媽媽,你們快來啊。”我聽得眼淚大顆大顆滾落。孩子是多麼渴望與父母在一起,多麼渴望爸爸媽媽的愛啊。

  開學報名時,我會在報名欄上多加一欄,要求填上是否是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兒童。在與父母溝通時,也會問孩子兒時是在父母身邊長大還是與祖輩們在一起長大的。雖然都是上初中的孩子,等統計結果一出來,就會發現,大多數父母帶大的孩子,現在還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他們的性格都比較開朗活潑,在懂禮貌、守紀律、行為習慣和自控能力等方面都要好於曾經留守和現在留守的孩子。

  其實,隔代教育的很多弊端都已經顯露,很多人對這一問題也非常關注。只是,要化解三代人之間無奈的糾結並非易事。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天下的孩子也是一樣的。留守的孩子是外出媽媽內心的痛,媽媽回家是留守孩子最大的期盼。又到一年團聚時,希望家家的孩子都可以與父母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您正在瀏覽: 外出的媽媽,留守的孩子
網友評論
外出的媽媽,留守的孩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