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芋

手機:M版  分類:寫物散文  編輯:得得9

  據說北方原本無芋,《說文》載:“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看來芋的命名是中原人第一次見到芋的大葉子或者“實根”時驚呼出聲“吁”而來的。——這個說法着實有趣。《史記·項羽本紀》說:“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意即荒年期間,兵士以芋和大豆果腹充饑——項羽為楚人,楚地出產芋,也在情理之中,項羽應該也吃過芋吧。

  毛芋是我的最愛,早時看居山人詩句:“深夜一爐火,渾家團圞坐;芋頭時正熟,天子不如我”。呵呵好個居山人,享受香甜毛芋,居然說“天子不如我”!——天下之大,“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毛芋煮熟吃要趁熱,我喜歡吃小芋艿而不是煮芋頭——小芋艿剛夠一兩口,潤滑可口,喜歡咸一點就蘸一下醬油;芋頭老了些,潤滑度就大大下降,個子又大,吃一個就撐着了,像奉化芋艿頭,似乎不適合煮熟吃。本地的芋頭是刨成絲,晒成芋頭絲,一年四季就可以炒着吃——炒之前先用水泡軟,清炒芋頭絲要放些蔥,暗褐芋絲中透着清亮的蔥,香軟而韌,宜於下酒。

  蔥油毛芋是素食,主料是芋頭、蔥,口味是香脆,工藝是炸——因為是油炸,所以有些膩,有時反而妨礙了毛芋本色。芋艿燉排骨當然好,即便沒有排骨——兒時鄉下哪有排骨——芋艿湯也是好的。芋艿湯,糯軟滑潤,適於下飯,鄉諺說:“芋湯澆飯,當官不換!”又說:“芋湯澆飯,父子不傳!”——意思是用芋湯澆飯,做父親的都捨不得傳授給兒子!有芋艿湯,可以多吃兩碗飯。芋艿湯,有些地方稱為芋羹,不過在故鄉,芋羹倒另有所指:在年節,煮一大鍋毛芋,剝皮,再煮,配以調料,裝在缽頭裡,在正月初頭熱一熱當早餐——有人喜歡吃湯糰,有人喜歡喝粥,當然也有人喜歡吃芋羹。

  兒時美味有一種跟芋艿頭有關,本地人稱“燥芋”。它的做法如下:取芋艿頭若干,颳去皮毛後放置兩天,使芋艿頭結一層膜。煮,佐以菜鹵(鹽滷)、五香、桂皮、醬油、陳酒,繼續煮——直至收水至干。取出晾乾——這時的芋艿頭,香糯軟韌滑咸,皮干內嫩,既可當點心、配稀飯,也可當乾糧,嘿嘿,無以言表。

  還有一種糕點,主料是毛芋和糯米粉,外面粘上糖霜、芝麻。據說,先將蒸熟的糯米粉與去皮煮熟搗成糊狀的毛芋混合後放進石臼挑打,之後切成小方塊在太陽底下晾曬一至兩個月,發酵后製成毛坯,最後,將毛坯倒入油鍋炸,裹上熬好的白糖,沾上芝麻。——這糕點,鬆脆香軟韌,湯溪人呼為“芋糖”,金華人則稱為“毛坦”,是赫赫有名的金華點心!

  其它毛芋小吃,應該還有,武義一朋友就提供一種:整個燒熟,去皮,搗碎,和入番薯粉,攪拌均勻,取小團,捏成皮。用肉啊,豆腐啦作餡,當然還加蔥或蒜葉。做起的樣子像餃子的,煮着吃,叫芋符。樣子像蛋蛋的,蒸着吃,叫公雞蛋。即便你依葫蘆畫瓢,可要嘗到正宗的風味小吃,還得去武義。

  關於毛芋,兒時有童謠一則,是猜謎用的——

  一個芋頭七個洞

  兩個聽,兩個看(念夢字)

  兩個溜青蟲

  一個訇訇洞

  ——謎底當然是人的頭了。“兩個聽”的是耳朵,“兩個看(夢)”的是眼睛,“兩個溜青蟲”的是鼻孔——青蟲云云,是鼻涕,小孩貪玩不會擤鼻涕,鼻涕蟲眼看着要掛到嘴巴,吸溜一下又回去了!而“訇訇洞”則是嘴巴:訇訇,類似漩渦發出的聲音,漩渦的力道足以把東西吸進去,這跟我們的這張嘴何其相似。

  鄉人有“芋頭芋腦”之說,它的意思跟北方的“榆木疙瘩”類似。

您正在瀏覽: 毛芋
網友評論
毛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