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山海相擁的古剎

山海相擁的古剎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小景

  “野寺蕭蕭葉盡分,孤峰松老照曇雲。

  霜深古木空棲鳥,雷響青山夜對君。

  繞座有花天際落,疏鍾出寺月下聞。

  更閑茗熟僧邀話,猶愛名香石畔焚。”

  這是明代邑人李同春《詠海潮寺》的一首七律詩。

  海潮寺位於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定海東北方九龍山下的海邊山凹,距定海村2公里。九龍山是龍山(又名煙台山)山脈向東南延伸入海的丘陵部分,共有九座峰巒,猶如九條巨龍爭相奔騰入海,人稱“九龍聚會”,為定海十景之一。

  海潮寺,因寺與九龍山對視,故又名“九龍禪寺”。寺因山得名,山有寺聞名。該寺距海邊僅二百米,為我國海拔最低、離海最近的寺院之一。相傳明洪武四年(1371年),福寧高僧宗乘上人禪師,盤坐一橢圓青石渡海,自霞浦西洋島逆風飄海300餘里,至九龍山沙灘,向當地漁民求施一席之地棲身,只需身上袈裟大小,漁民應允了。法師解下袈裟一甩,但見袈裟橫空,金光閃爍,竟罩住了一大片山地。鄉人奇之,紛紛舍地獻資,終於洪武五年(1372年)建成。之後,僧伽慕風而至,香火旺盛。明嘉靖年間有僧眾百餘,清順治實行遷界和海禁后,寺廟隨之失修破敗。雍正年間僧人常明再度重修。孰料世遠事過,滄桑巨變,十年文革,僧去寺空,荒草盈庭,柱木傾圯,昔日紅色泥鰍、斷尾田螺諸勝跡皆盪之殆盡,滿目瘡痍,令人感傷。

  1982年,四川籍釋海雲法師千里輾轉來古城定海,募化重修海潮寺,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在明清的基礎上重新修葺,保留清代所建的山門、大殿,內修寺院,重塑佛祖、菩薩、羅漢等佛像,數尊從境外請進的白玉千手觀音佛像,是連江縣寺院中少有的。尤其是寺里珍藏的一套33冊的《房山石經》,為中國佛教史上重要文物之一,成為鎮寺之寶。值得一提的是,寺院內尚存有一方法師當年渡海的橢圓青石。在短短的十年間,海雲法師立百丈清規,法農禪並舉,重樹幢幡,再轉法輪。相繼增建竂房、石構普同塔、廚房齋堂和寺院圍牆等,並在寺院右側新建1座集食、住於一體的觀音閣。同時,外拓道路,植樹種花,築堤截流,是故山青水秀,寺院一新。晨鐘暮鼓,般若聲喧,僧侶若流,香客如雲,使六百年古剎再添新韻。1985年,海潮寺經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佛教開放寺院。

  走入山口,沿一人工湖堤徐行,可見一湖碧水端來,幽深見底,湖中青山倒影,山邊綠水擁翠,海潮寺丹牆青瓦,高檐飛翹,綠樹掩映,霧嵐氤氳,猶如仙閣飄浮於山谷中。近寺前,一對蹲伏的青石馬立於左右,栩栩如生。抬頭仰視,寺門上書“九龍禪寺”,兩側勒嵌一聯:“海涌碧波增九龍飛舞,潮掀白浪壯五燕翱翔”。此聯叫“藏頭聯”,上下聯首字正嵌“海潮”二字。“九龍”指寺前海邊九座逶迤的峰巒,人稱“九龍聚會”;“五燕”喻寺后屏列五堆低緩的山丘,人稱“五燕投窩”。

  “海上波濤千里碧,山中景物四時青。”海潮寺三面摩嶺,一面臨海,山海相擁,終日兩度海潮,自來自去,濤聲不絕於耳,人到此如進深山,又似入大海之中,為連江黃岐半島夏季遊覽避暑勝地。寺院小巧玲瓏,卻又不失威嚴壯觀。張望四周,到處是四季常青的相思樹,奼紫嫣紅的木棉花,各種樹木花草,色彩紛呈,鳥兒啁啾,如聞宮商。歷代文人騷客均有詩文詠頌。明代連江知縣區燦詩云:“綠蔭清晝下松蘿,宦邸偷閑半日過。愛客鳥聲供酒數,醉夏花氣得春多。厭從拗路勞雙腳,欲向平林問一柯。輸卻此間僧世界,百年牢夢在雲窩。”

  佇立海邊礁石之上,極目遠眺,海,滄溟空闊,海岸風光一覽無餘,相距咫尺的馬祖列島隱約可見。聲聲的海潮不停地歌唱,和着晨鐘暮鼓,激蕩着清高的空門氣息。有人說生命本來自海洋,海天無垠,佛法無邊,佛家推崇的禪意莫非就是海的意念?

  是夜,下榻於新近開發的濱海度假區內的海邊小屋,靜坐百葉窗前,只見窗外漁火搖曳,如椰子樹下窈窕少女的舞姿。枕聞浪擊礁岸,濤聲震耳,不禁心潮起伏,久久難於入眠……

您正在瀏覽: 山海相擁的古剎
網友評論
山海相擁的古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