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山海經》有感
陳玉榮
前幾年有一部神話小說在網上非常火,叫做《搜神記》,續集叫做《蠻荒記》,講的是在傳說中三皇五帝時代,天下的領袖神帝神農氏去世之後,名為拓拔野的少年被神帝委以重任,最終統一大荒,建立起華夏文明成為軒轅黃帝的故事。這部書通過作者豐富想象力和創作能力,把中國的神話傳說和自己寫作結合起來,為我們展現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傳奇歷程,演繹一個充滿傳奇與魔幻的大荒時代。雖然在很長的時間內《山海經》的內容一直被認為荒誕不經,但是很多人依然從中發現了一些可貴的東西。比如,《山海經》裡面有很多我從小就熟知的人物,比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戚、神農、西王母、祝融等等,也有很多諸如燭龍,白招拒,汁光紀,廣成子,帝鴻等我從沒聽說過卻在故事裡面充當著重要戲份的角色。這都是弱小者對強大力量的反抗,無疑這是非常激勵人的。"比如陶淵明的《讀山海經》組詩,就一直被當作經典流傳下來,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詩句至今為人傳頌。"後來,我聽說這部書的作者"樹下野狐"是根據中國的先秦古籍《山海經》進行創作的。為了弄清那些我不是很熟悉的人物的"真實面目",我就去網上下載了這部《山海經》。
提起《山海經》,人們想到最多的就是書裡面的神怪故事,不少仙俠類的影視作品及動漫遊戲中,也經常會使用到《山海經》中提及的怪物。其實,《山海經》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全書共計十八卷,包括《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五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產、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神話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共工撞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前人認為出於禹、伯益之手,經西漢劉向、劉校書,才形成現在的書籍。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考證,普遍認為其並非成書於一時,也不是一個作者寫的。
直到最近讀完《山海經》之後,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奇".《山海經》者,"志怪者也".《山海經》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呢?古今之說法,不一而足。書名 "山海經",但它絕不是一部經典,這個"經"應該是"經歷"的意思,所謂"山海經"者,實為所"經歷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錄學家將其列為地理類,自然是 無可厚非的。這一說法,雖不科學,卻也有依據。看《山海經》時,我便發現《西山經》《北山經》中的山川遠遠多於《南山經》《東山經》中的,這便是我國地勢 西高冬低的最好體現。但是《山海經》所述之事物,實為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歷愈久,人們便開始產生疑問,不把它當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發現它與小說頗 為相似。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山海經》,說它"蓋古之巫書".這一論斷十分精闢,為後世所稱道。我觀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經》之末,都有祀神 的記述,其用途十分明了。現在的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保存中國神話材料最多的一部古書。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巫以記神事",神事者,神話之別稱 也。與之相對的就是"史",史以記人事。因此,我認為《山海經》就是一部記錄上古神事的"史"書。 《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兩部分,畢沅在他的《山海經新校正》中註釋過。《山海經》的立名,是劉向,劉秀(歆)父子校書(漢成帝河平 二年,公元216年)才開始有的。而它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到漢代初期這個漫長時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經》應是劉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馬遷《史記?大宛 傳》中卻提到了《山海經》,故畢沅稱之"其名久也".這裡存在一個小小的誤解。司馬遷《史記》的原文是這樣的:"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 敢言也。"可是在東漢王充《論衡?談天篇》中引的這段話,卻少了一個"海"字,緊接着又說:"史公之言,《山經》,《禹紀》,虛妄之言,凡事難知。"所以 《史記》中《山海經》的"海"字很有可能是後世之人篡加的。再者史公所言"所有怪物",應是《山經》所記的奇禽異獸,怪蛇怪魚,還有稀奇古怪的花草樹木 等。而《海經》則主要記述的是異域的國度和民族,並非什麼"怪物".
中國古代神話雜亂無章,不成體系,不像古希臘神話那般條理清楚。《山海經》便體現了這一特點。看《山海經》時,總覺得神話故事只是點綴,一筆 帶過,僅僅是記述的附帶品。古時的先民更關心的似乎是奇珍異物的功用和祭祀山神的方法。中國古代神話的功力性明顯要強於西方神話,這實在是與中國遠古先民 所居住的環境相關的。黃河流域的文明發源得實為不易,與其他的文明古國根本無法同日而語。古巴比倫有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埃及尼羅河的汛情可以為人 們帶來肥沃的土壤,而古印度的恆河兩岸也都是沃野千里。而黃河流域的土地貧瘠自是不說,連年的洪水也威脅着先民。中國的先民總是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者艱 苦卓絕的鬥爭,自然在敘述神事時更多地體現的是抗爭和功用的意識。
我們總驚嘆古希臘,古羅馬的繪畫,建築,戲劇,史詩是如何如何的有藝術性,自愧不如的東方民族卻總為著極其功利性的目的在進行着所謂的藝術活 動。我們也有出色的建築——都江堰,可是我們從來不覺得它很美,只在乎它有多管用。藝術固然偉大,這卻不是我們的先民奢求的。古希臘藝術興盛的時候——公 元前四五百年,中國正處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民的性命朝不保夕,又怎麼會有閒情逸緻去搞"無用"的藝術呢?而百家齊鳴只不過是各國君主霸業的派生 物罷了。因此,我們常在教課本上見到這樣的話:"這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正因為災害連年,戰亂頻繁,所以《山海經》中的神話才不可能形成完整的體 系。
只看一遍《山海經》,與沒看無異。這是一本內容龐雜,包羅萬象的奇書,從中可以讀出那個時代的精神。有機會的話,我想為它做個詳細的札記。從小就聽說過女媧補天的神話,在很多地方。共工(水)與祝融(火)相鬥,怒觸不周山。山崩,天裂,乃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中國神話的考據,大多並不翔實。比如這一段,在很多史料上都明明白白寫着:引自山海經。然而事實上,找遍了山海經,壓根就沒有這種說法。女媧這個名字唯一出現之處,是在大荒西經里,"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 女媧是母神,也是生殖之神。古人對於人體構造不甚清晰,所謂女媧之腸,其實是生殖崇拜的一種。以生命的力量對抗蒼天,這本身就令人為之動容。 在山海經的設定里,共工是祝融之子,炎帝的重孫。如果說共工是我們的先民,則女媧本人,早已是先民之神,兩者固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關於共工譜系,詳見於此: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訁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 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非常簡短,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祝融生共工,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即火生水;二是共工生後土,即水生土。後土者,地母也。土葬的 老墳頭,多半立一塊"後土"牌,後土神兼管陰司。水火共生,水土生克,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樸素的相生相剋觀念由來。地水風火,是原始唯物主義的依據。 按山海經中,關於治水或水患的記載不勝枚舉。比如說:"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先疏通主要水道,再開挖旁支溝瀆以供分流),是相當先進的治水 方法。說明在先民的生活中,與水患的搏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鯀是個偉大的犧牲者,竊息壤救人世的行動,不亞於西方竊火的普羅米修斯,卻因為"不待帝 命"被天帝殺害,這一點證明至少在成書之日,原始的皇權思想已經形成。而禹則是個隨時而化的智者,並因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是否可以做這樣的推想:在遠古洪荒,人類在和一場大洪水搏鬥。有人築壩(息壤?)以阻擋洪水,卻被無情的洪水吞沒。後世的承繼者卻以卓越的治水經驗,改變了生存環境。當然,也可能是自然環境(天帝)自行的好轉。
以上是關於山海經中女媧及共工這兩個人物的考證。然而使我真正動容的,還是另一段記述: "共工臣名曰相繇(亦稱為相柳),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鳥欠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 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 相柳這個人物,實際上就是後世傳說中的九頭蛇。禹生之日,共工已不在世,相柳為共工之臣,主人既死,本可以做個安安分分的順民,然而卻不惜與 禹相抗,甚至連死,也要令所處之地"不可生谷",以至於"湮之,三仞三沮".翻譯過來就是,連着無數次試圖填平它(古代"三"一般是虛數,言其多,而不是 真正的實數),卻都失敗了。最後不得已,"乃以為池".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寧為玉碎的決絕;而相柳的三仞三沮,是百折不回的韌性,即便在死後,也讓敵人驚 嘆不已吧?
由此可以看到,在山海經中隱伏的,除了治水這條線索之外,還有一條線,那就是戰爭,一場在先民之間發生的,極其慘烈的戰爭。可以斷定的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必然是禹。那麼失敗者呢?文字沒有給出答案,關於共工以及相柳族人最後的下落,我們已經無法得知。 既然史料已盡於此,接下來只能作天馬行空的想象。有沒有可能這兩條線本就是一條線,這場戰爭,正是在水族之民與陸地之民之間進行的呢?
科學已經證明了進化的線路不止一條。生命原本就來自海洋,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以外,或許還有另一個過程,一個已經被殺戮湮滅了的種族。這個種族 生於水、依賴於大澤,最終卻被陸地的種族消滅。神話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炎帝之子女娃,在游水的時候溺海而死,於是身化為精衛,日夜投石於海。這是否從另一 個側面記述了戰爭的由來?補天與填海,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內在的關聯? 如果是這樣,祝融與共工的爭鬥完全可以看作是水族部落和陸地部落的戰爭。這場戰爭失敗了,共工觸倒了不周山,而他的後人則或戰死或自殺,從此水族部落消失了蹤影。 這個想法確實很荒誕,但確實有些不解之謎和水有關,比如說曾有資料顯示大西洋底有建造精密的水下城市遺迹。再如,中國風俗里延續下來的,對水 上人的歧視:江浙的傳統,水上人世代為漁,不能和岸上居民通婚;如要踏上陸地,必須赤足不穿鞋,以示和陸地居民的區別。這種歧視並無明確理由,只是世代相 傳,是否正是當年戰後對殘存水中部落的懲罰之延續? 寫到這裡,似乎與補天的故事相距甚遠了。在補天最初的設定里,是想寫那一場戰後水族的殘部所作的努力。水族與人族,一個為夢想中的太虛幻境而戰,一個為現實中的大同世界而戰,但最終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不過目前這個,和當初構思相差太遠,估計是填不了的坑吧。 系昆之山,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讀到此句時,突然血沸。
然而,雖然《山海經》最終編纂與西漢,但其實它的各篇內容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型。先秦時期對於歷史的記載很少,許多歷史事件都以神話故事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曾經游訪各地,搜集歷史文獻。可以說,《史記》中夏朝以前的篇幅很大一部分是受《山海經》的影響的,而且對於後代研究洪荒時代更是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山海經》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是"女魃",在《蠻荒記》中,女魃的名字叫做烈煙石,是炎帝的妹妹。烈煙石與鯤鵬中的鵬鳥同歸於盡之後,屍體吸收了鵬鳥的烈火真識,被帝鴻利用,殺死了蚩尤。而這裡,女魃本身是天上的神,被黃帝請下凡阻止風伯雨師的大風雨,並最終殺死蚩尤。女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沒有一點雨水。叔均將此事稟報給皇帝,後來黃帝就把女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被封為田神,女魃因為經常逃離赤水而導致很多地方發生旱情,於是就想驅逐女魃。讀到這兒的時候,我感覺沒頭沒腦,因為後文再也沒有對女魃的介紹,但是我相信作者寫這個故事是有目的的,後來我就仔細想了想,女魃這個人物可能就代表着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幫助君主建立功業的大臣。女魃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建立了文明,卻最終因為沒有利用的價值而被拋棄甚至驅逐。春秋末期,伍子胥幫助吳王滅掉楚國,卻被他的兒子夫差分屍;越國的文種輔助勾踐卧薪嘗膽最終稱霸天下,卻最終頁免不了一死。不止是這些,《山海經》中的許多故事,都含蓄地展示了當時的很多社會現實,也表現了那個時期人們的思想(陳玉榮)。
相關範文
- ·《山海經》讀後感
-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
-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筆記
-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300字
-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
-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600字
- ·山海經讀後感
-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 ·我的山海經
- ·讀《山居筆記》有感
- ·讀《山路彎彎》有感
- ·讀《黃帝內經》有感
- ·讀《道德經》有感600字
- ·讀《孝經》有感
- ·讀《三字經》有感600字
- ·讀《金剛經》有感
- ·讀《道德經》有感(二)
- ·讀《道德經》有感(一)
- ·觀《山河故人》有感
- ·觀《山子的一家》有感
- ·學《道德經》有感
- ·背誦《三字經》有感而發
- ·又讀《山月》
- ·我讀《山楂樹之戀》
- ·讀《道德經》的感悟
- ·再讀《詩經》愛情故事
- ·山海關的導遊詞
- ·山海賦
- ·我的休閑之處-----山海天
- ·雨億山海青
- ·山海相擁的古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