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鴉片戰爭》讀後感

《鴉片戰爭》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鴉片戰爭》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鴉片戰爭》讀後感

  2015年11月19日

  前一段時間,對外國人怎麼看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也想了解東西方文明衝突的根源和內容。看到網上評價本書不僅在西方而且在亞洲一些國家引起較大反響,還有茅海建、馬勇、雷頤等人的推薦,因此,買來一讀。看此書,歷時較長,卻讀的很快。"長"是因為讀起來有些"澀"和"繞",起初以為是西方人書寫習慣和我閱讀習慣的差異或作者有些邏輯不清、書結構上有問題造成的,百度了一下該書的作者藍詩玲,我想應該是翻譯的問題;"快"是因為書的故事性較強,有許多未聞的史料,很吸引人。整理了一份藍詩玲簡要材料如下:藍詩玲(朱麗亞·拉佛爾),英國新生代漢學家、翻譯家。畢業於劍橋大學中文系,曾在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講授中國歷史與文學,現任教於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翻譯過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欣然的《天葬》、朱文的《我愛美元》、張愛玲的《色戒》、閻連科的《為人民服務》以及魯迅小說全集。藍詩玲對中國文學評價很高,對"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困境""中國文學的諾貝爾獎情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衝突和誤讀"等方面很感興趣。

  本書中,藍詩玲用非常嚴謹的態度,對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歷史背景,期間歷史事件,當時中國和英國相關情況,有關歷史人物等等,使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做了詳細的描述。但她不是一個歷史學家,使用的資料主要是英國的史料,寫此書或多或少有先入為主概念化的東西。因此,本書不能作為歷史書籍來讀。可取的是,它從另外一個方面解讀了鴉片戰爭,讓我們了解到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另外一個方面,帶給我們很難看到歷史資料,值得一讀,這樣的書多一些讓人明智。讀此書和評價此書時,過高的評價或不理性的評價均不值得提倡。讀完此書,再次讓我覺得:我們的歷史資料和記載缺少真實、不夠完整,我們的社會感性大於理性,我們的文化人文大於科學,我們性格和大於爭,我們的歷史過於厚重和錯綜複雜——

  讀書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和思考。一是有關"中國威脅論"和"西方陰謀論".(我們不從政治上考量)中國誤解西方,西方也誤解中國。西方從歷史到今天對中國又崇拜又提防,崇拜中國燦爛悠久的文明、取得的成就,又素有"黃禍"之說和現在的"中國威脅論",藍詩玲認為黃禍論是威脅論的前身。中國對西方的認識把很多方面都歸結於"陰謀論",現在比之前似乎有擴大的趨勢,還是應該更多的立足於要更加深入更深層次相互了解。二是華夏文明、中華文化的內核、內涵是什麼?社會在不斷發展中,需要始終堅持什麼?值得系統地持續地研究和思考。三是書中講道,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擴張得如此之大,形成一個大帝國,這使得它很自豪,認為基督教比被征服的民族具有優越性。而當時中國經濟體量與之相比是巨大的,由於極度封閉,中國對英國物品的需求遠遠小於(甚至沒有需求)英國對中國瓷器、茶葉等的需求,強大的擴張和貿易逆差,使英國需要佔領,掠奪,繼續擴張。如今,隨着我們社會穩定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美國與我們的衝突,似乎也可以從中找到些影子。四是中國對鴉片的記載早在8世紀上半葉,用來治病。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被方士、房中、御女之術多用之。到明朝,皇帝御用壯陽藥用鴉片入葯,據說這是明代十六個皇帝中十一個沒有活過四十歲的主要原因,還製成其它藥品,甚至是食物。清朝時鴉片成為社會時尚,印度種植的鴉片質量優於國內,種植規模很大,促使鴉片在中國迅速普及。鴉片在許多方面都被當做藥物,一起持續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才被取代。五是從1650年到1800年,康雍x時代,中國人口至少翻了一番,達到大約3億。人口爆炸性的增長、道光皇帝優柔寡斷和諉過他人的缺陷、過度擴張和財政困境、偏向滿人的民族歧視政策、通過率極低的科舉考試、社會腐朽的根深蒂固、官員的腐敗玩忽職守、軍隊戰鬥力的下降、極度的封閉以及英國軍隊的訓練有素和武器裝備上的巨大懸殊等,使清政府打了一場不該打也打不贏的戰爭。六是書中對道光皇帝的決策過程、官員的執行過程以及中國式政治做了詳細有些嗦的描述,讓人覺得可笑、心酸、寒心,充滿負能量,有時隱隱約約的閃現當今官場的影子。七是中國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時,採用的方法是朝貢制度,或是中國中心化,華夏文明中心化的概念,此點值得今天注意。八是書中對林則徐、義律、關天培、琦善、孫中山以及三元里抗英戰爭、南京條約等等的解讀,讓我們了解了他們的另外一面,很有意思,很難得。

  總之,希望以史為鑒,以古為鏡,讓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我們的公民幸福安康,我們的社會充滿正能量,讓開放、法制、誠信、創新、綠色、共享、協調成為我們秉持的理念和追求。

您正在瀏覽: 《鴉片戰爭》讀後感
網友評論
《鴉片戰爭》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