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夏山學校讀後感

夏山學校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夏山學校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所想、所思、所做——《夏山學校》讀後感

  本文由沙龍實驗班甜辰媽媽寫於《夏山學校》讀書會之後,字裡行間深刻的閱讀感悟以及與日常實踐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結合,讓人很受啟發,非常享受這種閱讀、分享、感受的過程。

  初讀A.S.尼爾的《夏山學校》,覺得與早年讀的《窗邊的小豆豆》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夏山有着濃濃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學園是日本人創辦的,更適用於東方文化。

  說起夏山,每讀一個章節就認同感倍增,感觸最深的就是養育孩子和家長的問題這兩個章節。儘管有些地方可能並不適用於國內,但是這樣的剖析卻是一語中的,讓我默默自省。

  書中一直強調自由這個詞,這個詞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匱乏。現在我們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慮自卑,心理上都有這樣那樣的障礙,無法獲得真正坦然的快樂。然而,儘管我們正是在這樣不自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在為人父母后,卻在一邊糾結着教育方法,一邊又不自覺地用我們曾經承受過的不自由的方式來強權壓迫我們自己的孩子。這讓我想到了“以愛的名義行傷害之實”這句話,真是再貼切不過了。因為不自由的成長而帶來的各種恐懼,使我們心中晦澀漸漸生出恨意,只是這種恨意也因為不自由而壓抑着,不會時時冒頭,只在累積到無法承受之時才爆發出來。每每爆發的宣洩途徑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對孩子發脾氣似乎是很多家長都會使用的途徑之一。

  好吧,在讀完夏山後,我也不得不很艱難地承認,我的不自由禁錮了我自己,還試圖禁錮我的孩子,我也將我因不自由的種種憤恨和恐懼,在情緒不能自我控制的時候,尋到了由頭而發泄到了孩子的身上。這讓我羞愧不已。儘管接觸和學習正面管教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來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為沒有體會過自由,往往也無法很好地分辨自由與縱容的區別,也許在創造自由的環境的過程中困難重重,但是這也不妨礙我們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錯。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披荊斬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過頭來說夏山這本書,自己讀,有自己的感悟,讀書會上大家熱烈討論后,又有了新的視角和更深入的領悟。

  上學VS不上學

  這個話題讓我想到甜辰即將幼兒園畢業,進入學前班,繼而進入小學的事情。沙龍的媽媽們也都心有戚戚焉。

  國內的教育環境、求學制度等等,讓我無比焦慮。雖然無法改變環境和制度,但是怎麼積極應對不如意是每個人一生都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於是原本就對學前班搖擺不定的我,產生了一個念頭,是不是應該放棄學前班?選擇高壓的學前班,會不會成為我為甜辰擅自決定人生的第二個錯誤選擇?回想起第一個錯誤選擇,真是讓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會讓我懊悔終生。甜辰年齡不夠算提前入學,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時候,學校給出了選擇——繼續小班或者升班。我因為小班老師對甜辰的評價,產生了虛榮和貪念,選擇了升班。然而這個錯誤給甜辰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每一天每一天,都讓我自責不已。現在想來,那些所謂擇校、入學的各種壓力其實都是為了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這些只是我們因着關於名利關於虛榮關於所謂自尊心的種種雜念而產生的不安和恐懼炮製的枷鎖,我們被這種枷鎖禁錮了半輩子,現在我們自己又去炮製一個,自以為是地把所謂的最好的條件(諸如名校)強加給孩子,要他們“上進”要他們用分數一爭高下,最終成為一個不會讀書的讀書匠。

  讀書會上也有媽媽表示,儘管大家都想給孩子尋找一個如夏山和巴學園這樣自由的學校,可是作為父母,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泥瓦匠而不是醫生律師這些職業這件事。捫心自問,我也沒有準備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訴我,她只願讀到初中畢業就不升學了,準備做一個快樂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會輾轉反側患得患失吧。其實仔細想想,這個社會的教育變成這般面目全非,我們能說不是我們這些做父母長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導致的么,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負責任。因為我們種下了一個把自己夢想和期望強加給孩子去完成的因,結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為代價只拿成績說話只注重所謂名校表象的果。

  讀書獲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術業有專攻,且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都是有差異的,所以與其把孩子們切割成我們要的形狀,不如再好好考慮一下學習的真諦究竟是為了什麼,再來決定我們有沒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意願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寧死。”“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看到尼爾說的自由,腦海里突然就跳出那麼兩句,可見自由之於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麼是自由呢?到底怎麼做才是給了孩子自由呢?讀書會上,媽媽們熱烈討論的時候,都很遺憾的表示,首先就我們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從不自由的孩子變成了現在不自由的成年人,從本質上說,我們根本沒有體會過真正的自由,所以我們也無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麼給孩子創造自由的環境呢?結合自己的讀後感和大家的暢所欲言,我覺得給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堅定,不干涉,該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去約束孩子,避免以愛的名義來行傷害之實。

  因為沒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麼回事兒,這可真的是件麻煩事兒。尤其現在自己教育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如果找不準界線,一不留神把自由變成縱容和溺愛,就適得其反了。學習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論也要實踐,實踐的時候也常常因為界線問題拿捏不準,苦惱彷徨甚至是恐懼,頗有畫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來我在尋求給孩子自由的同時,卻給自己打造了一個牢籠。這也是我在讀了夏山之後很有感觸的地方,我們總是不自覺的畫地自限,一邊標榜一邊又繼續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掙扎。說到底雖然學到了方法,卻因自己內心隱蔽的恐懼,讓自己對自己要求過高,高的有點好高騖遠了。關於這種恐懼,稍後細說。

  現在再說自由,讀書會後,我在反思每個家庭成員的言行及互動。對於甜辰的各種限制每天都在進行,從日常生活點滴開始。

  案例:

  家裡老人經常因為甜辰爬上爬下,對着她緊張萬分地大叫,諸如“不許去那裡”“不要爬那麼高”“不要動這個”,然後給她貼上“調皮”的標籤,以至於現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險或讓人頭痛的事情時,都會以“我就是調皮呀”為理由為自己開脫。儘管早早地意識到老人的方法不妥當,沒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說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溝通,不過老人家的固執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這樣的固執也是源於他們的恐懼:子女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們的部分生活理念隨着時代變遷,或被質疑或被否定,這不僅僅是他們對權威受到挑戰的恐懼,更是他們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視的子女面前的恐懼),所以作為父母給孩子的身傳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我試着做過實驗,同樣的場景,我和甜辰獨處,給她自由活動的權利,放手讓她自己玩鬧,雖然我只是靜靜地坐在一邊看書,她時不時和我互動一下,然後又各種跑來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沒有出聲喝止,只是偶爾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顯,當我沒有那麼緊張地關注她一舉一動的時候,她反而很有節制,任何危險的行為,她自己都會斟酌放慢放輕,並沒有讓自己真正身處險境並受傷。可見,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們一念之間,效果卻有天壤之別。不放手的後果,就是孩子在有恃無恐的狀態下,反而認識不到危險,把危險當成一種求關注的把戲。但是學會放手,孩子們反倒更清楚,怎麼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對各種所知和未知危險的恐懼,讓我們變得膽小,進而沒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實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險,有時候並不在於孩子,而是在於大人。好比,我們把滾燙的茶壺放在孩子經常路過的地方,把尖銳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藥片或其他危險的食品放在孩子隨時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這種時候,我們不是去正視和糾正自己的疏忽(其實這也是一種恐懼心理作祟,對承擔責任和後果的恐懼。成年人有趨勢利弊的習慣,害怕承擔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後果和責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願意首先從自身反省開始,也要先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來擺脫自責),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這樣那樣,美其名曰是為了她的安全考慮,實際上是給她畫地自限,消磨了他們探索的慾望,扼殺了他們的求知慾。孩子一旦突破禁錮,我們就開始說教,然後給孩子貼標籤。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徹底忽視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訴我,任何時間,只要有心,找到適合的教育方法並努力改善,都不會太晚。

  遊戲、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這本書中提到了孩童時代的幻想對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讀了這個章節,我不禁懷疑,幻想被扼殺的人,成年後反而會變得更不切實際;而幻想被滿足的人,過了幻想的年齡段,就能坦然面對社會和壓力。就如同,嬰兒時期吮吸的慾望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容易產生戀物癖,通過某個物品來獲取安全感。而在本該充分幻想的年齡不能得到滿足,變成一道創傷留下來,幻想便成為了阻斷成人世界壓力的最好緩解劑,由此來獲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來,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戲。當甜辰愛演的時候,我們也都配合她。她剛入幼兒園的時候,對群體生活的渴望,讓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後作為獨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於是她開始不是單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龍鳳胎,自發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劇場的情節很完整,有故事內容,有人物對話,並時不時邀請我們進入角色。我一度很擔心,總怕她因為孤單而人格分裂了。顯然我這種擔心很多餘也很無知,我對這個年齡段孩子表現的無知,導致了我的焦慮。所以我經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時候,言語暗示她結束這個扮演,或者誘導她只扮演單一的角色。不過我現在很慶幸一點,我當時只是說了一些暗示性的話,並沒有強勢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還是繼續歡快地沉靜在她的幻想中。有時候是溫馴的小動物,有時候是殘暴的恐龍,有時候是某部動畫的公主,有時候是她渴望擁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們也都會很樂意地應邀參與其中,幫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構築得更飽滿。

  於是,在紀錄頻道重播恐龍星球的某天,我變成食草龍,無辜地坐在上發上,接受那隻變身為竊蛋龍的小傢伙的襲擊,還要在她“兇殘”地咬我的時候,嗷嗷叫兩聲。然後這隻自得的小竊蛋龍,去招惹那個在陽台上和各類報告奮鬥着的巨盜龍,結果被巨盜龍滿屋子追捕后,一邊假意求饒一邊伺機而動。

  孩子的恐懼系來自父母的恐懼

  這個章節對我無比重要,我發現我的那些恐懼,產生的很多負面的情緒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們的父輩、祖輩乃至祖祖輩輩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種恐懼,通過不同的表現方式,傳承下來。這些恐懼因為沒有被我們所正視,所以一直存在於內心深處,有些就如同與生俱來的恐懼一樣根深蒂固。我們自己因父母的恐懼而帶來的恐懼,表現出的負面情緒,在我們自己內心也無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時,又本能地轉嫁給了孩子。

  恐懼的課題讓我有太多太多感觸,寫也寫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決定把它單獨留在4月讀書會後慢慢寫。

  對孩子的認可與否定

  對孩子的認可或否定,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自己認可或否定的一個映射。

  剛開始,甜辰總是很喜歡做家務,其實小朋友承擔家務,一方面是好玩,通過玩家務作為探索的途徑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確立和能力被認可的過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導致這種探索和確立過程不能順其自然的進行,諸如家裡老人過度的保護欲,家長的干涉等,都導致了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內心深處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認可。

  案例:

  甜辰5歲了,我允許她使用廚房刀具。實際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學會規避危險,只有當她真正被認可的時候,他們才會真正分辨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那段時間,外公外婆回上海,沒有了這個過度保護的干涉,甜辰變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飯或準備水果的時候,她總喜歡搬了小板凳來觀摩,然後提出——幫忙洗菜,幫忙削皮,幫忙摘菜,幫忙撒鹽,幫忙切菜。這些我都允許了,我做了示範,然後告訴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點。遇到動刀的時候,我也會以平常心態去指導她。甚至有一次,我給了她一塊案板,一把鋒利的刨刀,放任她一個人去客廳幫我削皮。對於我這樣的信任,她感覺到了我正用實際行動表達我對她的認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獨立完成這項略有危險的廚房工作。而她確實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達感激,因為她的幫忙,我的做飯時間大大縮短。

  記得之前正面管教說過:很多父母覺得糾正行為之前,要先讓孩子感覺更壞更難受才行,可是事實上,那樣的做法只是讓孩子在被否定的嚴重打擊下,關上聯結的心門。只有用肯定認可的方式,用行動表達出來,孩子才能獲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總總寫了好多,雜亂無章的節奏,還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許沒有時間一一寫下來,但是卻可以一一去實踐。期待下次讀書會,《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您正在瀏覽: 夏山學校讀後感
網友評論
夏山學校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