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讀後感2篇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李鴻章傳讀後感2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
李鴻章傳讀後感(一)
中國近代歷史的反光鏡
薛光明
望着窗外高樓林立的城市,
回憶里卻是滿目蒼痍的中國,
不讀歷史,我們很難想象那個曾經的中國。
帶有遺憾的敬仰
讀歷史,從故事開始。李鴻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銀幕,將註定會是一出悲劇。
時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縱有文士之大才,卻難以一人之力抵抗國家分崩離析的命運。身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鴻章先生,背負着沉重的枷鎖,試圖帶着鐐銬跳舞,在既有現狀的束縛下舉步維艱地前行。誰說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負,辦洋務,搞外交,重整軍隊,建設軍工,他也曾尋尋覓覓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們所說,
"雖然他(李鴻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絕佳的機會,但是他不能從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無數代的狹隘、頑固、變態的體制中解放出來。他對西方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沒有絲毫動搖他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沒有改變他在面對其他國家時,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態。"
我們"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我們評論李鴻章先生在這內憂外患大環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國制。但換作另一個人,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做得更好。
書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鴻章傳》一書選材來自媒體,但作為一個曾經的傳播學渣,我始終對媒體傳播的內容保持懷疑。媒體反映的事實通常是媒體想要傳播給你的事實(但這種對真實性的懷疑容易讓我們陷入不可知論),作者選取媒體的材料,單憑媒體的評價考量外交和中國官場的博弈,加之身為英國研究員帶着既有立場來評論和展現材料,文章難免帶有對中國的偏見。
作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鴻章傳記,這本書其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人物傳記作品。文中的許多內容都是從當時現有的文章和媒體中選取並附加上從自身立場出發的一些政見,這裡說的自身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者本人作為一位英國學者,他的研究視角不免帶有大英帝國在當時當地的國家立場。由於作者本人的研究員身份,相信這部對中國近代大臣的記錄不僅僅是作者本人的一些意見和觀點,對於英國政府對中國的了解和策略的制定都起到了國家智庫的作用。
或許這些材料有失公允,或許這些評論略有偏頗,讀罷心中卻依舊感慨良多。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書的外圍反觀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脈絡,從中得出一二對個人或國家發展有用的結論。
對世界的探求是人類永不枯竭的慾望,當一個國家不遺餘力地為民眾普及知識,以媒介為武器強大自己的知識構成,當他們在竭盡全力地開眼看世界,這時我們的中國卻在故步自封地閉關鎖國,我相信,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就是從這些薄若無物的文字中拉開的。《李鴻章傳》中對中國近代歷史及個人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背後反映的對知識和世界的探求精神,在提升國民智識和健全國家文化體系的方面,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有時,我們很難將自己置身於大局勢的視角來判斷優劣。即便清楚地知曉大局,可我們卻無力撼動大局。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局部的改進,依靠一點點小小的力量積蓄,一些些飄渺的意識變革。從變革和細微的捕捉到一絲亮光,這是從書本中折射出的光芒。
李鴻章傳讀後感(二)
晚清重臣的枯朽背影
高揚
少年科甲,中年戎馬,晚年洋務。
少時立志水擊三千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面對亂華匪賊,起兵靖亂,終得位極人臣,
卻了了拂過,八十餘載,
化作不得已的"肅"跡落款,
喋血而亡。
大部分人的觀點,對於李鴻章的刻板印象多是亡國之臣,恥辱見證等負面標籤化臉譜,然後通讀一遍李鴻章生平傳記,其實遍很難再說出這種不太負責任的以偏概全之言。歷史就是如此,何嘗是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北宋真的只是因為完全沒有軍備意識而空築華巢么,高宗賜死岳飛真的只是秦檜的小人讒言嗎,李鴻章難道也只是為了賣國求榮而一次次簽下自己那蒼健有力的刻印么。
也許他是一個只懂借力不懂借勢的外交家,一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軍事家,一個只改商體不改政體的改革家罷了,不過老爺子真的只會同俄使可愛地炫耀自己於天朝上國那點欺上瞞下的生存之道么,並不然,這也是一個遇刺之時穩如泰山的外交大家,頂着滿面鮮血並以此為條件為馬關條約挽回一絲屈辱的籌碼,你還能說他只是一個苟且無為的老人嗎?或許他是一個嘬煙袋鍋子除了嘴哪兒也不用動的上官,但他也是努力,至少試圖洋務的非木魚疙瘩。
他面對的是一個從軟件到硬件都落後於世界,而且落後到無法和周遭對話的中華。頂頭上司是個不無才華、御下有方,但同時悍辣固執,拒絕與世界交流的老潑皮。所以他很難用正常的方式來促進一切。只好用盡各類方式,委婉、迂迴、偶爾不免卑鄙、甚至為虎作倀地,推進着宏圖大業。一點點試圖讓中華納入與世界其他國家對話的軌道上。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一個同受伊藤博文賞識欽佩的清國重臣,在這樣特殊的時代,也知道為奴盡職,如是而已。
鄧小平曾說過:"中國不是清政府,我更不是李鴻章。"但這位總設計師領導下的改革開放,或多或少具有李鴻章洋務運動的影子。從李鴻章到鄧小平,在失敗經驗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歷史留給了我們太多借鑒與反思。


相關範文
- ·李鴻章傳讀後感
- ·讀《李鴻章傳》有感
- ·李鴻章吃河豚
- ·李鴻章送禮
- ·李鴻章喝洋酒
- ·李鴻章出訪時的尷尬事
- ·呼蘭河傳讀後感2篇
- ·名人傳讀後感2篇
- ·水滸傳讀後感2000字
- ·名人傳讀後感200字
- ·呼蘭河傳讀後感500字2篇
- ·呼蘭河傳讀後感600字2篇
-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2篇
- ·《愛和自由》讀後感2篇
-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2篇
- ·無聲告白讀後感2篇
- ·童年讀後感2篇
- ·觸摸春天讀後感2篇
- ·失落的一角讀後感2篇
- ·紅岩讀後感2篇
- ·李政濤教育常識讀後感2篇
- ·聽見顏色的女孩讀後感2篇
-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篇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2篇
- ·再見了拖拉讀後感2篇
-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2篇
- ·麥琪的禮物讀後感2篇
- ·《老天會愛笨小孩》讀後感2篇
- ·唯一的聽眾讀後感2篇
- ·《秘密花園》讀後感2篇
- ·目送讀後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