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挑戰》讀後感2篇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2篇 標籤:給教師的建議 春晚觀后感 實習教師 教師法 小學數學教師五項修鍊
篇一:《教師的挑戰》讀後感
細讀《教師的挑戰》一書發現,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國外的,不管是當前的,還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談論學習時都關注到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學經歷也深深驗證了這一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三種境界,其中“知之”屬於學習的最低境界,相當於我們經常講的“被動學”、“要我學”階段,“樂之”屬於學習的最高境界,相當於我們經常講的“主動學”、“我要學”階段。如何使學生由學習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轉化?我認為應是興趣,因為興趣是前提,是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了興趣,才會在學習和探究中始終保持很高的熱情和內趨力,完成由學習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轉化。同理,如果教學時能把學生的興趣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並設法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這根指揮棒目前還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如何重視學習興趣,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兒童說話學習的成效呢?下面幾點值得我們重視。
1、不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我們應該珍視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給他微笑,給他澆水,鼓勵他燦爛的開放。在教學時,不要用理想化的標準格式別人,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讓孩子感到與老師的說話是密切師生關係感受師愛。當孩子學習上遇到挫折時,要想到他們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感受最多的應是溫暖、友誼、尊重、快樂,收穫的是沉甸甸的喜悅。這其實是今後成功的底線。
2、讓孩子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覺
北京有一所類似新加坡鄰里學校的“二十二中學”,學生都是基礎較差,其他學校不要的學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師孫維剛從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導下,一班40名學生全上了大學,其中22人還進了中國最頂尖的清華和北大。
這個實例證明了我們的孩子潛力有多巨大,長輩們實在不應該過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結論。同樣的,要讓孩子想說,那我們就要把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我們不妨試試讓孩子說說自己10條自豪的理由,如:年紀輕,我自豪;身體棒,我自豪;心腸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禮貌,我自豪;寫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聽,我自豪;不怕困難,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開巨大潛能的金鑰匙。有了這鑰匙,孩子才會樂於學習,孩子的學習潛能才會像火山那樣爆發出來。“喚起自信”的同時,教師必須準備更多“尺度”來衡量,甚至必須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現機會,獲得屬於他們的成功。
3、學會等待
精彩,需要教師的等待。
期待包含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寬容,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並且帶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學生精彩的表現與教師熱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過程,精彩是結果。
課堂上,我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后,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有人來聽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麼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願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
我想,當一個老師在教學時,更多地了解學生的興趣,並儘可能地去呵護這種興趣,那不管是何種流派的課堂革命,都將所向披靡。
篇二:《教師的挑戰》讀後感
讀了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兒童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拒絕傾聽或有意無意地遺漏學生的敘述或者發言屢見不鮮。要在課堂上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傾聽者,我認為教師不能病態的傾聽,比如只中意附和自己觀點的學生髮言而拒絕反對的聲音;教師也不能虛假傾聽,表面上傾聽了學生表達的觀點,但實際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並沒有將學生的觀點放在心上進行思考;再有一個就是因為教師本人的能力與學識原因錯聽了學生的表述,即把“不是”聽成了“是”,或者反之。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傾聽什麼和如何傾聽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綜觀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不難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的共同點,首先他們都會傾聽文本的聲音,語文老師先要將文本讀進心裡,傾聽作者的心聲,這樣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才能做到底氣充足遊刃有餘。其次就是傾聽學生,在課堂上尤其顯得重要,傾聽學生的朗讀,傾聽學生的回答,傾聽學生的質疑,還要傾聽學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傾聽學生間的差異和區別,並能夠進行串聯和反芻。這本書里講到一個例子,有一堂課是討論跑夜路去請醫生的豆太的心情,課堂有一個叫和樹的好動男孩拚命舉手,發言的內容明顯與文章內容不符,教師沒有問“為什麼這麼想的?”而是問“從哪裡看出來的呢?”從而以和樹的見解為契機,重新“回歸”課文,圍繞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開了討論。如果沒有教師的傾聽和串聯,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課堂。
能側耳傾聽每個兒童的聲音,專註於交流與教學目標間的串聯與反芻的教師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相關範文
-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
- ·《教育的挑戰》讀後感
-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
- ·讀教師的挑戰讀後感
- ·教師如何迎接基礎課程改革的挑戰
- ·教師演講稿--迎接世紀的挑戰
-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2篇
- ·《教師的幸福資本》讀後感
- ·《教師的時間管理藝術》讀後感
-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讀後感
- ·《教師的二十項修鍊》讀後感
- ·《教師的幸福密碼》讀後感
- ·經風歷雨,滿懷信心迎接新的挑戰
- ·經風歷雨,滿懷信心迎接新的挑戰
- ·經風歷雨,滿懷信心迎接新的挑戰
- ·迎接新的挑戰演講
- ·迎接世紀的挑戰
- ·讀《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有感
- ·這一趟旅行,充滿極限的挑戰
- ·對陌生的挑戰
- ·挑戰機遇,挑戰壓力—人事教育處長競職
- ·《稻盛和夫的最後一戰》讀後感
- ·《童年保衛戰》讀後感
- ·課文《大江保衛戰》讀後感
- ·《營銷戰》讀後感
- ·讀肖川《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有
- ·讀書筆記範文:讀《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 ·讀《教師的20項修鍊》有感
-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2篇
- ·《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讀後感
- ·《教師成長那些事》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