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流浪的老狗》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流浪的老狗》有感
北京工電大修段 康利豐
提到作家張潔,可能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除了知道她寫過《無字》、《沉重的翅膀》等一系列著名小說和先後兩次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外,最能激起我們回憶的或許就是小學時候學過的她寫的《挖薺菜》,那個梳着兩個牛角辮,面對擺上餐桌的薺菜所流露着的迫不及待的表情的可人畫面仍能在我們腦海中出現,同時透露着那個年代人們艱苦生活的辛酸。而捧起《流浪的老狗》,卻讓我們感受到另一份情感,也讓我們的思緒跟隨作者飄飛到了另一個境界。
灑滿陽光的午後,翻看着一張張充滿着西方藝術氣息的歐洲建築和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卷,閱讀着一行行透露着輕鬆安逸生活氣息的文字,我們的靈魂彷彿也能一下子隨着作者張潔的路線,一路前行,一路感受着迷人的風景和濃厚的人文風貌。
《流浪的老狗》乍看書名,給人一種悲慘凄涼的孤獨之感。中國人的文化背景講究的是落葉歸根,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故土情懷,特別是人到暮年,不能坐守故土,環顧兒孫,頤養千年,卻要四處漂泊流浪,承受不同地區、不同人種或是熱情友好、或是冷漠無情的態度,總讓人感覺孤獨落寞和內心的一種恐慌。而讀《流浪的老狗》卻絲毫沒有一點感傷,相反,卻因作者能夠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穿梭,感受不同地區風土人情的一種羨慕和嚮往。
細細讀來不難發現,這是作者張潔的一本旅遊日記,她用一幅幅照片,記錄下了自己經歷的一個個精彩的瞬間,她用一行行動情的文字,讓我們能夠透過照片讀到作者當時的內心感受。大巴、火車,讓我們感覺是那麼的真實;靜謐的湖泊、迷人的小咖啡館,好像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對情侶的情意綿綿;小教堂、歌劇院、石磨坊,這一個個流露着歐洲文化氣息的建築,彷彿能夠聽到從遠處教堂傳來的鐘聲和人們誦讀的《古蘭經》。
"米蘭的時裝秀對我毫無吸引力,倒是不可不去拉·斯卡拉歌劇院看場歌劇,當然還有《最後的晚餐》那幅畫。",一些世俗中追求的事物在作者眼中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就是一些旁人嚴重的"冷門死角",卻能勾起作者的強烈興趣。跟隨作者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沒有太多大城市的繁榮和建築物的恢弘,作者更感興趣的是一種尋常細小事物中所蘊含的細膩和人們言語中帶着的一種含蓄韻味,是一些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事物。她深入到世界最有特色和活力的肌理當中,記下她的獨特感受和這個世界讓我們忽略的,以及我們無法想象的美妙,旅行成為作者理解和介入這個世界的方式。
讀過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家張潔似乎還有另外一個愛好,"喜歡老東西,並不是因為老了,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就連我上學時穿的衣服,同學們都說是‘自來舊’".通過文章我們看到,老風琴、老電話,這一件件透露着年代信息的"老古董"總能一次次地走進作者的視線並引起她強烈的興趣,可能不僅僅是因為這些舊東西裡面有老主人身上發生的故事,這更是一種文化的符號,是一種對舊事物的傳承和吸納。"喜歡希臘,是因為它老而彌堅的味道——儘管破敗,依然從容;儘管沒有巴黎的浮華,但那斷壁殘垣間,卻處處散發出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氣息,而奧林匹克新老賽場之間又有多少風雲流過?着實讓人唏噓。"似乎就是最好的印證。
通過文章我們能夠感覺到,張潔是一個很隨性的人,她喜歡一個人乘坐大巴,從來不為追求舒適享樂選擇去住五星酒店,但也"無法像年輕人那樣,落腳在幾個人一間的青年旅社,任憑四周吵鬧也能安然入睡",所以她會選擇"背個背包邊走邊選,見到可意的旅店就進",正是這種隨性和追求情感上的滿足,也為她的旅途增添了不少意外的驚喜和收穫。比如某個小旅店中貌不驚人的俄羅斯女人,曾祖父竟然和屠格涅夫是一個圈子裡的人,而她本人對文學也頗有見地,又比如在秘魯4300米的高原上,誤打誤撞住進了一家宛如軍事博物館的小旅店,這也讓張潔如同孩子一般興奮。讀來猶如身臨其境,讓人流連忘返。
但是多年來的四處漂泊,也給作者帶來了兩個她所謂的"副作用",一個是她在書中所提到的"午夜夢回,常常有幾秒鐘時間,不知身在何處。摸摸自己的床,再在黑暗中審視一下傢具模糊的影子,想了想,才能知道自己是在哪裡,可也沒有什麼不適的感覺",另一個副作用就是"跑野了,總想再次上路".正如書的開頭提到的:"有位西方朋友問我:‘你喜歡北京的家,還是喜歡美國的家?’我認真地想了想說:‘我喜歡流浪。’"
流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並不代表情感上缺乏歸宿。
張潔愛旅行,愛流浪,她甚至把旅行當作信仰,將自己比作流浪的老狗。正如她自己所述,"流浪的最大愜意是誰也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誰,自然也就沒有了看我不順的人,和我不願意摻和的事,實在是大大的自在。""流浪的老狗"這個意象,既酷又充滿戲謔。能夠將自己比作"老狗",體現的是作者豁達、幽默和輕鬆愉悅的人生觀,背後透露着的是一種經歷世事滄桑之後的大徹大悟,既是一種自嘲,也是自我激勵和肯定。同時,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將"流浪"作為自己最傾情鍾愛的生活方式,這大概是她從小在戰亂中總寄人籬下,或逃難途中的童年記憶,在成人世界里的映射吧。
讀過張潔《流浪的老狗》,也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和心態開始有新的思考。生活上,我們常常因為一時的挫折而垂頭喪氣;工作中,我們也會因為一點點小的成績而放鬆自我,過分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都是我們看待問題、面對生活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現。
我們知道生命會有終點,但是我們不會知道這個終點有多遠,人生就像是一個偌大的迷宮,而地圖卻不在我們手中,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陌生中探索,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都可能承受着錯誤和失敗的代價。但是,我們沒法去將每一步都走得那麼精準,我們也無法保證自己從來不走彎路,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經歷之後,要能夠將經歷當成一種財富積累下來,將失敗挫折當成一種財富積累下來,不論風雨兼程,總能夠笑着堅持自己腳下的路,當我們再次面對下一個選擇的時候,我們不再因為不知如何抉擇而變得迷茫和無助。
樂觀、豁達的心態,是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的一種境界,是我們處事的一種方式方法,拋開世俗的誘惑和煩惱,忘掉生活中本該丟棄的瑣碎,留在我們心底的就是一種面對萬事萬物的處之泰然,是一種泰山崩於前的坦然和淡定,正如普希金在詩中提到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同樣,我們只有經歷了困難、挫折和失敗之後,我們的人生財富匯慢慢積累,內心也在歷練中一點點變得堅強起來,用理性面對問題,用智慧沉穩面對。
通過跟隨作者的一路前行,也讓我們懂得了,生活中除了要關注焦點,還要學會去留心繁華背後的曲徑通幽,讓我們看到了聚光燈背後隱藏的風景,頭戴光環雖可以艷壓群雄,但當繁華褪去,事物回歸平淡,才能讓我們看到一些看似平淡卻滿含韻味的畫面。
同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讓自己真正靜下心來,看看喧鬧背後是否還有另一番景緻,在經歷過後是否還有一些事值得我們去再次思考,是否還有一些人需要我們去細細品味。生活中,我們要能夠辨認清楚哪些是我們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的,哪些是我們應該放棄的,花朵固然美艷,但曇花一現過後攥在手裡的,只有時間的痕迹。褪去事物華麗的外衣,我們應該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質。青年,處在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階段,我們樂觀,開朗,充滿活力,我們積極,努力,有上進心。在這個最美好、最寶貴的人生階段,我們要能分辨清楚哪些是我們需要的,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一旦選擇了前進的目標,不論前方荊棘滿途還是荒沙遍野,我們都要堅定地走下去。
作者:北京工電大修段團委書記 康利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