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半生緣讀後感

半生緣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半生緣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半生緣讀後感(一):稜角

  總覺得很多人都是一樣的,無論在年輕時曾怎樣張揚肆意過,漸漸都會被歲月磨平稜角,融在人群中,成為他們最鄙夷的樣子。

  張愛玲的小說結局總是悲哀的,連着將她的全集讀完,便也大抵對她故事的結束有了預測,即便早已料到必是個凄涼的結果,還是無法停止讀下去。《半生緣》前幾日讀到一半,一切都突然急轉直下,我對着曼璐與鴻才咬牙切齒,看着曼楨和世鈞生生錯過,一時放下書竟不敢再拿起。固然作為上世紀的作品,其中的橋段已不算新奇,然而每一個轉折還是牽動着我的心。張愛玲筆下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物,生活在瑣碎的日常中,和我們所有人都一樣,懷着這樣那樣難以啟齒的心思。

  那時的曼楨和世鈞還是處於他們最好的時間裡——人生比起僅有的十年青春是那樣漫長,彷彿人活一世也只有那短短十年是為自己而活——他們有未來,有彼此,哪怕家累重重,他們都並不覺得灰心。曼楨是堅強、有活力、有新思想的那樣一個討人喜歡的典型的人物,最終也失去了眼睛中的亮光。她身邊的親人加之於她的傷害成了把利劍,砍掉她所有的尖角,與世鈞誤會的分離加之生活艱難將她打磨成一個普通的麻木的中年人。她攢了那十幾年的想要告訴世鈞的話,到了可以傾訴的那一天,也就成了兩人自此之後清楚明白的永別。

  他們再也回不去了。想想十幾年前的彼此,彷彿伸手便可觸及,卻已隔了一道鴻溝。小半生過去了,他們也終成了對生活妥協的中年人。

  對時間,我常抱有一種未知的恐懼,因為它太過龐大,太過神秘,沒有人知道它會帶給我們什麼。我不知道,等到數十年後,我是不是也會成為庸碌生活的人們中的一個。我現在還這樣年輕,很容易對世事忿忿不平,希望自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起碼是這個世界的一小部分),總忍不住有些憐憫被時代落下的人們。多少人都曾像我現在這樣年輕過,未經歷多少生活的艱辛,抱着激昂的夢想,又歸於平靜。我怕我會失去對事物的敏感,每天牢騷滿腹。

  張愛玲的小說讀完,便有凄涼的情緒在胸中擴散。看着他們一點點被生活吞噬,將惡循環加至下一代身上,我覺得恨又無可奈何。《半生緣》中的人物最後都因為他們的妥協而錯位了,那些錯過的都成了念想,身上卻一輩子都套着枷鎖。

  半生緣讀後感(二):一世惘然半生緣

  夏小燕

  喜歡張愛玲的大氣,對生離死別的大氣眼光。昨天還耳鬢廝磨的小情人,轉眼遭遇罪惡的磨難幾乎永世不得相見,他們茫然、掙扎,妥協退讓,他們滿懷希望,順其自然,得過且過。他們不知道竟然遭遇了這樣那樣的生活,他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過去。終於,後來他們又相見了,哭又何妨?那份愛變了嗎?就算那愛變成了撕心裂肺的惋惜和悔恨,那還是愛。回不去了又能如何?難道他們回去了,人生就會順風順水一輩子嗎?

  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愛。即便生命變得那麼糟那麼糟,即便每個生命有那麼多無法釋然的事,有那麼多血淋淋的傷痕,活下去的,那份堅強和滄桑,總是美麗的。

  小時候聽長輩講故事,索命的惡鬼叫無常,卻一直沒想過問一下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經歷了一些事情后回憶起來,這兩個字還真是讓人恐懼。倘若在前面再加上世事兩字,就更是有了一種絕望的力量。

  那麼相愛的兩個人,卻終究未能一起。這算是個悲劇。可張愛玲那樣溫情而冷漠的筆觸,卻每每在絕境里給人希望。慕瑾是愛着曼楨的,曼楨對於他,似乎也並不單單的是對兄長的敬重,兩個人在最後的結合可能讓很多人嘆息,可也未必不幸福。這也是我重讀了許多次才得出的感覺,猶疑的在文字間找尋證據卻並沒發覺,可還是固執的相信。

  初讀時覺着沈世鈞很可憐,又覺得有些可愛,帶着些懦弱的書生意氣。人對於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總顯得特別苛刻,好像是害怕被他們重新粘到身上似的。而這次重讀,對這個男主角卻是無話可說,倘若真的從文字里走出來站在我面前,我也只能像曼楨似的,用最平淡的口吻去問好,詢問他們這些年來的故事。

  顧曼楨是我一直很喜歡的女性形象,自強,堅定,即使在嫁了祝鴻才之後消沉了一段時間,可是馬上又振奮起來,總是在努力尋找和驗證着生命的價值。這樣的女孩子愛上沈世鈞那樣的男人,甚至讓我有些覺着不平。不過事情好像還真是這個樣子,活潑的女孩子大多挎着一個穩重的大叔,而那些看上去文質彬彬的女孩,卻大多喜歡和許叔惠這樣的男性交往。這樣也不錯,有些互補的樣子。倘若愛情真的是神創造的話,也一定花了不少心思來琢磨。

  和主角的暗淡相比,小說里的其他人物,雖然很多只是寥寥的幾筆,形象卻既真實又豐滿。譬如沈嘯桐,寥寥的幾句話,便勾勒出一個舊時代商人的形象,說起來,現在的很多父輩還是如此。大談時局的見解,拙於表達感情等等。

  曼璐和祝鴻才,應該算是小說里的反面人物,祝鴻才自不必說,作者已經給定性了是壞人。可是曼璐,張愛玲在她每做一件事的時候都細細的描繪了心理,最後借曼楨的口把她的罪孽歸結於時代。雖然她所做的事情不可原諒,可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的人,應該也都有讓人可憐的地方吧。

  世鈞惘然地笑了,他是全心全意地為他們祝福。

  看完這句話,我也是惘然的笑,可是笑了也是惘然,大時代里幾個年輕人的故事到此為止,三十萬字,二十年的歲月,上海,南京,末尾到了瀋陽。大部分小說里,政治都是作為一樣污穢的背景存在的,可是在這個故事裡,幾個人的生活卻是因為政治的變革而出現轉機。張愛玲用這樣帶着點譏誚的筆鋒,把自己那些女性獨有的冷漠和溫情包容在故事裡面。

  看的時候感觸頗多,可是這樣的寫下來,卻覺得很多感想不免牽強。或者這就是名著的魅力,雖然故事依附於三十年代的上海,但是其中卻自有一种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東西。時間,地域,人種,都不會成為障礙。

  半生緣讀後感(三):奈何一世情,半生緣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1950以筆名"梁京"發表。後來張愛玲對其結局進行刪改,改名為《半生緣》。從《十八春》到《半生緣》,歷時十八年,張愛玲已經由中年老婦變成了花甲老人。

  《半生緣》講述的是舊上海貧苦家庭的小姐顧曼楨和南京大戶人家少爺沈世鈞為首的幾對年輕人的愛恨情仇。其中還包括世鈞的發小石翠芝和曼楨世鈞兩人的好友叔惠,曼楨的姐姐曼璐和初戀情人張豫瑾的愛情悲劇。這三對年輕情侶都曾是有緣人,到最後卻只能各奔東西。小說的結尾曼楨最後對世鈞說的"我們已經回不去了"道盡了世事的滄桑與悲涼,和幾對人對被命運捉弄的無可奈何。

  《半生緣》誕生的背景,是張愛玲和胡蘭成離婚的第二年,婚姻的失敗和胡蘭成的背叛令張愛玲對愛情充滿了懷疑與不確定。張愛玲對愛情的這種懷疑和不確定使她對愛更加吝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變得更加尖銳。

  曼璐因為嫉妒曼楨受千人寵愛而自己卻遭無數人嫌棄的現狀感到不滿,於是狠下心設計自己的妹妹,讓自己的丈夫祝鴻才強姦了曼楨並懷上了孩子,直接造成了世鈞和曼楨的愛情悲劇。而世鈞因為性格上的懦弱再加上母親和曼璐的欺瞞,讓他誤以為曼楨和豫瑾結了婚。而另一邊,因為家庭地位懸殊的原因,翠芝也遲遲等不到叔惠的追求和表示,心灰意冷的世鈞和翠芝回到南京后莫名其妙地就結了婚,成為門當戶對的一對兒。誰料即使有了孩子的祝鴻才依舊死性不改,整日紅燈綠酒四處嫖娼,曼璐最後也不過落到一個慘死的結局。而曼楨為了照顧自己的孩子也只好委屈嫁給了祝鴻才。

  總之,每個人都是悲劇的製造者和後果的承擔者。當然,悲劇裡面透露着的也是作者張愛玲內心對愛情的真實折射。

  《半生緣》里描述的普通熱內之間的再平常不過了的愛情悲劇故事正是這部小說最獨特的地方之一。

  尋遍張愛玲的小說,無論是《心經》里女兒對父親的畸戀,《紅玫瑰與白玫瑰》佟振葆對熱情似火的王嬌蕊的迷戀,甚至是以傾覆了整座香港才得以成全的白流蘇和范柳原的《傾城之戀》,在這些看似讓人如痴如醉,迷離恍惚的愛情故事中,唯獨缺少的就是真正的愛情。都市繁華背後的山盟海誓,紅男綠女的愛情傳奇背後卻是真愛的永久缺席。

  張愛玲曾在一篇名為《愛》的小小說中說:"千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千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雲淡風輕,這就是《半生緣》里的愛情。同時,這種愛情又是短暫的,稍縱即逝,如同她在《一別一輩子》中寫的:"說好永遠的,不知怎麼就散了。"一世情,半生緣。瞬間即永恆,剎那就是一生。

  "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角,是一種強烈的對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這是流傳甚廣的張愛玲的美學宣言,被稱為"蒼涼美學".《半生緣》里的愛情悲劇就是張愛玲"蒼涼美學"的使然。

  《半生緣》採用倒敘的書法,張愛玲在開篇就說:"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這是對悲劇的總結。世鈞和曼楨錯過了,叔惠和翠芝錯過了,豫瑾和曼璐錯過了。等到十四年後,時過境遷,當世鈞同曼楨,叔惠同翠芝再見面時,四人恍如隔世。

  "她(曼楨)一直知道的,是她說的,他們回不去了。他(世鈞)現在才明白為什麼今天老是這麼迷茫,他是跟時間掙扎。以前最後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今天從這裡出去了,是永別了,清清楚楚的,就跟死了一樣。""兩人(指叔惠和翠芝)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虛度之感……在一片笑聲中,翠芝卻感到一絲凄涼的勝利與滿足。"小說就這樣遺憾地結尾了。

  重逢時的回望,想來應該是充滿激動和不平的,卻終究在歲月的沉澱之下,醞釀出了講述它時最疲憊也最平靜的語氣。曼楨自遭遇了姐姐和姐夫的設計之後曾無數次想要告訴世鈞,讓他來解救自己。怎料想十四年後,當他們再次重逢時,她竟是用了如此平靜的語氣去講述這段多麼令她痛苦的經歷。這半生的緣分,終於在重逢之日,戛然而止。花開花落又一季,緣聚緣散注一生。怎奈何一世情,半生緣,這就是張愛玲的"蒼涼美學"的優美之處。

  正如張愛玲在《留情》中所說的:"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半生緣》中的愛情就是如此,既不瘋狂也不壯烈,它有的只是那種愛不成的不盡的無奈和蒼涼。故事的主人公只能沉默着聽候命運的差遣,束手看年華似水流。奈何一生情,半生緣。世鈞同曼楨,叔惠同翠芝,彼此都惦念了對方一生,就如張愛玲惦念了胡蘭成一輩子……

  曼楨曾對世鈞說過:"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一個人。"世鈞也曾對曼楨許諾:"我要知道你要我搶,我一定是會搶的。"怎奈何一世情,半生緣。很多事情你只能猜到開頭,卻看不見結局。

  所謂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

您正在瀏覽: 半生緣讀後感
網友評論
半生緣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