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巨流河》有感

讀《巨流河》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如此悲傷 如此愉悅 如此獨特

  --讀《巨流河》有感

  數度哽咽,數度流淚,數度澎湃,然後歸於平靜。讀這本書時,許多的畫面烙印在心靈之上,給了我從未有過的震撼與感動。

  《巨流河》與其說是一部個人回憶錄,不如說是一部記錄中國二十世紀的大事記。一位經歷了大半個世紀人生,承受着巨大悲傷,心靈上刻滿彈痕的八旬老者,深沉如大河般和緩而有力量的述說家國的命運,即使在生離死別至痛時刻,也顯示極大的謙抑和低回。也許這正是此書的魅力所在。

  書作者齊邦媛,一九二四年生,遼寧鐵嶺人,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巨流河就是現在遼寧百姓的母親河——遼河,她的父親齊世英,是當時東北革命軍的遼字一號,深入參與了抗日戰爭和內戰過程,親身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精通德日英三國語言,還只是個少年時,便深感那時的北方鄉村,國民知識閉塞,對國家和自己的命運幾乎全然無知,在淳樸美德後面常常是冷漠愚昧。長大后,他堅定地認識到,只有真正的知識和合理地教育才能潛移默化的拯救積弱的舊中國。在戰火中,為保中國薪火,臨危受命拼力保護一千多名師生撤離南京,在防空的警報聲中創建了水深火熱戰線后的一扇窗——《時與潮》雜誌。在與父親走過的幾十年歲月,得以建立較高的價值觀和對知識的認知與追求的方向。

  朱光潛先生,中國近代最知名的美學家,抗戰時期在樂山武漢大學任教,教授作者英詩課。在戰火中一字一句吟哦着理想中的美好。我在讀到第一百一十三頁"某日,在先生教到長詩《瑪格麗特的悲苦》中‘若有人為我嘆息,他們憐憫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時,取下眼鏡,眼淚流下雙頰,突然把書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滿室愕然,卻無人開口說話"時,竟發現眼淚早已霸佔了自己的面頰。這何嘗不是朱先生憂患家國無處吶喊的內心不經意間的決堤,讓人動情,深思。正是在這樣大師的引領下,作者得以系統的學習着知識,逐漸健全着人格,培養起高尚的情操。這就是大師的本色,靜靜地站在那裡,靜靜地站在學生的生命力??????

  張大飛,東北子弟。作者筆下一個讓人痛徹心扉的英雄。與作者有着至真至純的超越了愛情的感情,曾在日本人的狂轟濫炸下,在心底一起吶喊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國不忘,有我!"的人。在七七事變時加入了空軍,勝利前夕,在河南一場空戰中殉國。作為讀者,我無法接受一個26歲英姿颯爽,滿腔熱忱的青年,在喪失父母成為孤兒之後會欣然平靜的迎向死亡。抗日戰爭中,正是有無數個張大飛才會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張大飛的故事悲慘壯烈,他對少年齊邦媛的呵護成為兩人最深刻的眷戀,當他宿命式的向死而去,卻在生者心裡留下了灼傷般的疼痛??????

  一九四七年,齊邦媛先生去到台灣,成為台灣大學外文教授,教學,著書,翻譯,成為將台灣代表性文學英譯推介至西方,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的先行者。她慶幸自己,在戰時,依舊按部就班的接受了系統的學習,更是在名師指導下專心文學。一生受用不盡,齊邦媛以親生經歷見證了知識之重要性,教育之重要性。所以,在大學任教期間,自編教材,訓練學生敏銳思考,培養閱讀能力。講義幾乎是節節課都會從新做。這不得不讓我想起在我的少年時代,總會有用"發黃的講義"來形容老師的辛苦,現在看來到像是某種諷刺了。

  這是一本厚重的書,翻開它,你便不舍漏去一字一句。於是,任何簡單,斷章取義的讀後感,都會是對歷史得不敬重,只有親自用心閱讀,才能感受到作者那一生的情懷。

  《巨流河》,一位歷史見證者的回憶,隨着往事的追憶,我彷彿聽到了那個戰火死亡陰影下一群流離失所學生在流亡的路上,在月光下,在炮火中,依舊希望不滅的唱着《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感謝一分部王珂乘務長提供以上稿件。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您正在瀏覽: 讀《巨流河》有感
網友評論
讀《巨流河》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