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一)
借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借閱期為三天,今天是最後一天,為了不辜負我當初借書的初衷,決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應該說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憂雜貨店》。看完有一個總體的感覺就是,書中的人物關係構思很巧妙,總是那麼引人入勝、出其不意。
看這本書時,也是如此。本書開篇寫的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當我特別好奇他倆到底會向什麼方向發展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寫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被害。當時就一直在想,開篇的少男少女肯定會再次出現,但是以什麼形式、什麼內容出現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書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討論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沒有被殺害,她的立場到底會不會動搖呢?會不會奔走呼告,堅持讓史也和紗織為自己年輕時所犯的罪,接受應有的懲罰呢?
我從內心深處來講其實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懲罰的,他在自己內心已經給自己判了刑,並將囚禁一生。相對於用一生默默贖罪、回報社會、造福群眾,在監獄里背負着那虛無的十字架,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我以上的觀點也僅限於這本書中的史也。畢竟,"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我們也只有在犯人受到應有的審判、接受應有的刑罰的基礎上,再來探討他們是否真的悔罪?刑罰對他們而言有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從小夜子的遺作來看,她當然是傾向於"殺人償命",這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認為刑罰並沒有讓犯人改過自新,他們會憑着高超的演技假裝悔罪而獲得減刑和假釋,走上社會後依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禍害蒼生。
但是我從裡面也讀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深深置於內心的那種復仇感,堅定而執拗,讓人不禁會掩卷深思。
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對人對命運各自不同的選擇,史也和紗織,道正和小夜子。史也為了彌補自己年少時犯的罪,選擇積極前行,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紗織卻沉浸在懊惱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道正選擇了告別過去,重新開始;小夜子卻作為受害人家屬,做了更多關於犯罪和刑罰的研究。
我不敢說哪種選擇更好,畢竟我不是他們,並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但是,我更接近於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前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頹廢和逃避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本書的結尾,因為找不到嬰兒的屍體,史也和紗織並沒有受到審判,這無疑也說明了作者的態度。但是他們給自己的懲罰是一輩子,背負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虛無的十字架。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二)
無解的審判——《虛無的十字架》讀後小記
罪與罰的本質為何,是讓犯錯聽到審判而感到內心解脫,還是讓他重獲自由用一生贖罪?
合上書,心裡卻久久不能平靜。
審判,死刑,虛無,沉重…在腦海中翻騰着。
兩個少年因為二十一年前犯下的錯誤,改變了各自的命運。原本簡單的愛情,在背負了沉重的錯誤后,像一個詛咒,更像一個病毒,在二十一年後擴散到更多的家庭。二十一年間,史也努力彌補着自己的過錯,希望可以改變和幫助更多;紗織則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到任何東西,過着卑微不堪的生活。
史也和紗織二十一年不同的發展軌跡;小夜子和道正在離婚後對於愛女死亡所做的不同行為;死者家屬希望兇手能因死刑而反省自己的錯,而兇手至死都認為死刑是自己的命運。充滿着對立和矛盾的線索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怎樣才是真正為自己的過錯承擔?
書中的辯方律師曾說"死刑很無力".因為雖然完成"一命抵一命"的彌補形式,卻不能真正讓受害者家屬感到欣慰,因為傷害已成事實。且有時,希望執行死刑,並不是表面上憤怒的延伸,更多的是受害者家屬潛意識中希望通過奪走犯人生命這一嚴重的懲罰,讓犯人能夠反省的表達。同時,也是避免更多同樣悲劇發生的方式。可是,真的可以嗎?
如若犯人早已覺得生無可戀,才喪心病狂地犯罪,或是覺得走到如今的田地,是由於自己從小缺愛坎坷的經歷,一切都是自己的命運。那任何的懲罰,還有意義嗎?死刑,恐怕反而成為了逃避承擔更多責任的解脫。死刑過後,留給受害者家屬的,只是頓時失去了目標的迷茫和空虛。所以書中辯方律師才會認為"不同的事件應該有不同的結局",只是還有怎樣的結局,沒有人能答得上來。死刑廢除論因此懸而未決。
我不禁好奇,監獄里的那麼多罪犯中,有多少是因為被剝奪了自由的懲罰而進行反省的?如果都進行了深刻的反省,那不該有那麼多的前科罪犯再度入獄了。可即便知道犯人並不都能自我懲戒,還是要讓他們在獄中背負着虛無的十字架,這,便是現狀。而在生活中,並非每個錯誤都需要入獄或被判死刑,甚至當犯錯的時候會輕易地被原諒。但人有時仍會因某個錯誤感到自責、愧疚、內心惶恐終日不安,這份不能自我原諒的心情,或許才是真正的審判,是最沉重的十字架。
最終,逃避了二十一年的史也和紗織最後選擇面對自己的過錯,進行了自首。這應該是符合大多數讀者對於倫理的要求的。可作者卻戲劇性地安排了警方找不到犯罪證據,無法定罪的情節。或許這也是作者內心矛盾的體現吧,正如書中寫的"也許這代表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
相關範文
- ·讀《虛無的十字架》有感
- ·中國的十字架誰來背負
- ·生死之戀----那銹斑的十字架
- ·虛無的網絡愛情
- ·虛無的交換
- ·網戀 虛無的寄託 空的等待
- ·人性最初也是最後的鍍金十字架
- ·十字架上的憂傷
- ·教師的秘密書架讀後感
- ·神聖的十字路口
-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五)
- ·人生的十字路口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三)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10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6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4
- ·時光的十字路口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4
- ·糾結於文字的十字路口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2
- ·走在夏日的十字路口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3
- ·年華的十字路口,你是是否還會牽起我的
- ·100級台階之後的十字路口,我們又會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9
- ·站在有風的十字路口 3
- ·消失在寂寞陽光里的十字耳釘
- ·生命的十字路口
- ·這個似有還無的秋天
- ·班主任工作兼語文教學心得:用文字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