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留德十年讀後感

留德十年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留德十年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留德十年讀後感

  我看的這本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花了整整6天的時間,細細的讀完了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閱讀期間,整個人完全陶醉於季老的文字之中,讀到風趣之事會會心微笑,讀到感人之處亦會鼻子發酸……這是一部只寫事實的自傳,一部只有Waherheit(真)而無Dichtung(詩)的作品,或許沒有歌德的DichtungundWahrhe那般辦波瀾壯闊,但細細的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集聚起來也是是震撼人心的,起碼我讀了以後久久不能平靜,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之意境吧……全書給予我印象最深的有這樣三個片斷:對出國熱的描述,在火車上邂逅的波蘭女孩兒Wala,在哥廷根與女房東以及數位德國教授深厚的友誼。

  當時的季羨林,在工作中由於“很安靜”而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他想要離開,卻覺得人海茫茫,沒有一個歸宿。這樣孤單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吧。可是先生比我們究竟強在哪裡呢?往下讀你就會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季羨林就是這樣,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儘管家庭困難,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國的求學之路。在哥廷根的時期,告別了最初的迷茫,季羨林毅然選擇了印度學作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選擇副系的態度上卻讓人驚訝。他寫道,“我在國內就立下大誓:決不寫有關中國的博士論文。”我不大了解季羨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種情況下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想,他大概是因為太厭惡那些投機取巧的留學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們劃清界限吧。在國外用老莊謀得博士的頭銜,回來卻講康德和黑格爾,這樣的中國留學生是季羨林明確鄙視的對象。可是,從我內心來說,一個人難道不能既傾心於老莊的睿智,又愛慕康德和黑格爾思辨嗎?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頗,但是季羨林對老師的虛心,對治學的嚴謹,以及對艱苦生活的積極態度,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回到大陸之前的時期當季羨林完成學業之後,他終於要回到祖國了,可是它卻對德國產生的深深的留戀和不舍。這一點上我是非常理解他的,不是他愛國愛的不深,而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實在是給了他很多東西。那裡有欣賞鼓勵他的良師,有能陪他暢談的益友,有溫暖慈祥的女房東,還有那個為了他終身未嫁的美麗女子。更重要的是哥廷根給了他一個能讓他安靜做人,安靜治學的環境,這對於一個學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就像季羨林的老師吳宓說的,“世事紛紜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有時候,生命中的一個很小的細節,就有可能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莫大的影響,這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啊。就寫到這裡了,突然覺得沒啥話好說了。其實我看書總是抓不住重點,比如看《留德十年》,我就沒看出“先生當年拋家傍路赴德求學德經過……友人情深。”之類的東西,反而記住了他在德國雖清貧但可以從心所欲的生活。這也算是種另外的收穫吧。以耄耋之年,回憶前塵過往。自然不是讓你以他的心態來品味人生。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我看到即使在二次大戰這樣的環境下,在德國的一個小城有着這樣一群人仍然在不聞窗外事的做着自己的學術,過着自己潔凈而高貴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或許是平淡的,席捲世界的二次大戰在他們眼裡不過是毫無知覺的來,毫無知覺的走罷了,但是這種平淡帶給我的卻是深深地震撼,能淡的人們必定會做出不平凡的事業來,不是嗎?

您正在瀏覽: 留德十年讀後感
網友評論
留德十年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