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雪域長歌讀後感

雪域長歌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雪域長歌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雪域長歌讀後感(一)

  張斌 吐哈環境監測之窗

  "珠穆朗瑪"、"世界屋脊"、"布達拉宮"、"活佛"、"西藏"……看到這些名詞,有幾個人不神往,有幾個人不熱血澎湃。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西藏解放的史實和在那個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呢?

  最近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了張小康女士撰寫的紀實文學,他生動再現60多年前,人民解放軍堅決貫徹黨中央的偉大決定,廣大官兵克服無數艱難險阻,進軍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時代故事。本書以近200名親歷者的口述史,全景式展現解放西藏,修築康藏、青藏公路,建立民主政權,平息叛亂到民主改革的歷史畫卷。作者從基層指戰員和隨軍知識分子的角度,有血有肉地再現一生情系西藏的"老西藏"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為了解放和建設好我們的神聖領土西藏,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決策,奉獻熱血、奉獻青春、奉獻生命的英雄們的形象。為藏族人民謀求幸福,進藏大軍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以不畏犧牲、前赴後繼、一往無前的感人行動得到了西藏民眾的真心擁護的史實。 "老西藏"們在進軍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至民主改革時期,為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為藏族人民翻身解放和幸福安康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翻開歷史的篇章,在西藏農奴制度改革之前,還是一個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生產力低下、廣大農奴耕作依然使用木犁的舊西藏。經過60多年的滄桑巨變,現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新西藏。這正是得益於藏漢群眾對"老西藏精神"的認同、傳承和發揚。一生情系西藏的"老西藏"們,為了解放和建設好祖國的神聖領土西藏,為了藏族農奴的翻身解放和幸福安康,承受了巨大犧牲,作出了無私奉獻,留下了不朽的"老西藏精神".

  再看看現在的我們,應該把"老西藏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對照自己,看看差距在哪裡;要把"老西藏精神"作為一把尺子,度量自己,看看差距有多大;以"老西藏精神",反省自己,是否堅韌不拔、是否信念堅定、是否作風正派、是否問心無愧。

  的"老西藏"們,為了解放和建設好祖國的神聖領土西藏,為了藏族農奴的翻身解放和幸福安康,承受了巨大犧牲,作出了無私奉獻,留下了不朽的"老西藏精神".

  再看看現在的我們,應該把"老西藏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對照自己,看看差距在哪裡;要把"老西藏精神"作為一把尺子,度量自己,看看差距有多大;以"老西藏精神",反省自己,是否堅韌不拔、是否信念堅定、是否作風正派、是否問心無愧。

  雪域長歌讀後感(二)

  唱不完的雪域長歌

  ——讀張小康《雪域長歌—西藏1949-1960》

  劉 冰

  這是一本描寫西藏和平解放及民主改革的書,但它又不是一本着力於政治和軍事層面談這段歷史的書。書中的主人公,不是偉大領袖,也不是軍方高層,而是千千萬萬義無反顧,奉獻終身乃至犧牲生命的普通進藏工作者,還有那些飽受欺凌壓迫,真心擁護共產黨的翻身農奴。

  在兩天時間內讀完張小康的《雪域長歌——西藏1949-1960》,不禁撫卷浩嘆。西藏和平解放,百萬農奴翻身做主,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社會變革。如今這段歷史漸行漸遠,曾經參與這場社會變革的經歷者也逐漸老去,但這場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仍將繼續回蕩下去,在世界文明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張小康是西藏軍區第一任司令員張國華將軍的女兒,獨特的身份可以讓她從私人的角度來敘述這段歷史,但在本書中,她沒有在父親的身上過多着墨,而是歷時八年,輾轉全國,採訪了數百位當年赴藏奉獻的基層指戰員及其親屬,從多個角度還原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我想這也許是,不管是身為司令員的張國華,還是普通的進藏官兵,他們都只是數十萬進藏建設者中的一員。他們每個人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每個人都是一段鮮活的歷史,每個細節都閃現出信念的光芒。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那種捨身忘死,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團結的精神已經化作另外一座珠穆朗瑪峰,聳立在青藏高原上,鐫刻在共和國的史冊上。

  回顧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進軍甘孜、都昌戰役、拉薩解放、民主改革四個階段。早在1950年初,中央就對進藏問題作了深入準確的研判。"對宗教問題的處理得當與否,是一個決定的關鍵,因而要十分慎重。一般的見解是前方派赴易,後方勤務難;軍事收拾易,政治收拾難。"因為有了正確的判斷,解放西藏已不是單一的軍事行動,而是一場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教文衛在內的"大進軍",組織起來的進藏隊伍中,不僅有軍人,有學者,有醫護人員,科考人員,還有文化工作者。他們努力紮根高原,奉獻青春和熱血,在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勇氣、智慧、愛心、信仰融匯在一起,形成了獨特又光輝的"老西藏精神".

  在這批"老西藏"身上,始終高昂着不怕犧牲的革命豪情。進藏,首先面臨的是行軍的不易。在青藏高原修建公路,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勘測隊員和築路工人時常要冒着落石、泥石流、冰川、巨流等危險開展建設,受傷、犧牲常常伴隨左右。僅1953年,整個築路部隊就犧牲了八十一人,戰士們披荊斬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的戰士累得吐血,有的落下終身殘疾,還有的犧牲了生命。修建怒江橋的時候,有個戰士掉進十多米高的,正在灌注水泥的橋墩里,但誰也沒辦法把他救出來,他就這樣永遠留在了橋墩里;康藏公路通車前,山洪突然暴發,泥石流沖毀路段三十多公里,造成人員犧牲五十四人,物資損毀無數,但築路部隊堅決不後退,提出了"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的口號,確保了工期不拖后。在建設甘孜機場的時候,十八軍開展萬人大會戰,沒有住地,自己動手挖窯洞,沒有機械,大家爭先恐後跳進拌漿池,用雙腿當"攪拌翅".苦戰七個多月,終於建成高原上第一個機場。

  除了道路艱險、空氣稀薄以外,部隊的後勤補給成為最大的威脅。十八軍進藏過程中,曾發生三波最大的"斷糧危機".但進藏官兵牢記"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教育,肚子再餓,也沒有動老百姓的一粒糧食。相反,解放軍買賣公平待人和氣,一下子就在藏區百姓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糧食不夠,戰士們開墾荒灘,向土地要糧,向沙灘要菜,第一年就種出了大蘿蔔、大白菜和大土豆,成為轟動拉薩的大事。

  在這批"老西藏"身上,始終洋溢着漢藏一家的兄弟情誼。為了做好建設西藏的本職工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首批進藏官兵幾萬人,每個人都投身到學習藏語文的熱潮中,每天學習藏語文一至一個半小時成為部隊雷打不動的制度。十八軍的官兵從一句藏語都聽不懂到"藏話、漢話加比劃"能跟藏族百姓交流,再到個別精通者可以用地地道道的拉薩話宣講政策,交藏族朋友。許多藏族同胞由此認識了解放軍,認識了共產黨,許多人紛紛要求加入解放軍的隊伍。21歲的益西拉姆參軍后,受到家人的阻攔,益西拉姆對阿媽說:"阿媽啦,你得好好想一想嘍!天下哪有這樣好的軍隊,不搶我們的青稞,不讓我們支烏拉,不殺我們的牛羊,他們全是金剛身子菩薩心嘍。對豺狼,他們是雄獅猛虎,對百姓卻比綿羊還溫順。他們遠從幾千裡外趕來,還不是為了把我們這些苦娃子,苦差巴,從火坑裡從地獄里搭救出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讓我們門前有酥油茶桶,屋後有雞鴨牛羊,天天有糌粑吃,頓頓有奶茶喝嗎?"在1959年的拉薩平叛戰鬥中,解放軍始終和廣大藏族群眾在一起,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藏族人民也紛紛站在解放軍一邊,傳遞信息,救護傷員,漢藏兄弟在嚴酷的鬥爭中結成永不磨滅的情誼。

  在這批"老西藏"身上,始終體現着維護領 土完整的堅定決心。1950年8月,愛國民主人士格達活佛在去拉薩勸說噶廈政府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的時候,被反動勢力毒死,和平談判的大門關閉。昌都一戰,藏軍潰逃,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得以順利簽訂。1959年3月,西藏上層反動勢力發動叛亂。駐藏部隊在平叛過程中,始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只要達賴喇嘛不公開叛亂,就當成局部亂子解決,絕不先打第一槍。但在戰鬥過程中,解放軍官兵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有的在翻越雪山時被凍死,有的在渡河時溺水,更多的是戰士涉過冰冷的河水時凍傷。糧食不夠,戰士們只能吃皮帶,還有的戰士餓得甚至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來吃,肚子脹得像鼓一樣,疼得在地上打滾。有的戰士撿氂牛骨和牛角,用火燒,再用石頭砸成粉末吃下去,吃得上吐下瀉。

  不僅僅是軍事鬥爭要流血,在建設西藏的過程中,犧牲無處不在,常常為了一匹馬,一袋銀元,一擔物資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更多的人因為疾病、殘疾、流產……導致終身不愈。據報告記載,進軍西藏兩年,在高原執行任務,由於工作緊張,過度疲勞,加上長期營養不良,部隊中患心臟病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五十三師1951年患病率佔1%-2%,到了1952年,有的部隊竟然達到15%.然而,進藏隊伍中沒有人抱怨,更沒有人申請調離,他們默默地擔負起了守衛祖國領土的神聖職責。

  在這批"老西藏"身上,始終激蕩着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精神。進藏人員除了要忍受惡劣的高原環境,還要忍受親人的生離死別。許多剛出生的嬰兒因為高原缺氧,剛出生沒多久就離開人世了,夫妻倆常常忍着悲痛投入工作。有的把孩子扔在後方的保育院,幾年不能相見,等到見面時,孩子卻不認識父母了。他們錯過了孩子許許多多的第一次,這種永遠的遺憾,成為許多"老西藏"心中最沉重的痛。

  這種痛也深深烙在了張小康的身上,在本書的前言里,張小康唯一一次談到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她三歲的姐姐小難曾是進藏大軍中的一員,進藏動員大會上,張國華軍長"背女出征"的行為深深感動了全軍將士。但就在大軍將行的時候,小難病了,高燒不退。張國華軍長正在主持會議脫不開身,等到會議結束趕到醫院的時候,小難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多少年後,張小康的母親臨終前,口中斷斷續續喊的是"小難,小難,我的孩子……"那一刻,守在病床周圍的人失聲痛哭。無論是辛酸還是苦澀,在每一個"老西藏"心裡,都有一個無法言說的"愛",但他們始終把個人的"小愛"埋在心靈深處,對國家、對西藏、對事業的"大愛",則永遠駐守在高原上。

  合上書卷,我想,這種堅持信仰、捨生忘死的"老西藏精神",不正是可以充塞滄溟的大愛嗎?這種為了民族解放無私奉獻、各民族親如一家的自由、平等、團結、友愛精神不正是需要大力弘揚的普世價值嗎?林肯解放黑奴,被稱為人權革命的先驅,美國精神和普世價值的典範,為世人所了解和敬仰。那西藏和平解放,百萬農奴翻身何嘗不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大跨越性進步呢。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百萬農奴翻身與解放黑奴相較,前者對世界歷史的貢獻,絲毫不遜色於後者。但與西方相比,我們對這段歷史還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和宣傳,許多人不了解這片高原上發生的故事。對這段歷史的話語權不夠重視乃至有所削弱,導致西方一些不當言論甚囂塵上。

  今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閱讀這本書,有助於大家重新認識那段歷史,回味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而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在西藏和平解放過程中凝結成的"老西藏精神",正是治療當下歷史虛無主義泛濫的一帖良藥,是"西方中心論"者的一帖清醒劑,更是我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取之不盡的動力和源泉。

  願這首用生命和信仰書寫的長歌永遠回蕩在雪域高原。

  (劉 冰:目耕緣讀書會資訊部副部長)

您正在瀏覽: 雪域長歌讀後感
網友評論
雪域長歌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