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鴻門宴》讀後感

《鴻門宴》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鴻門宴》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性格決定命運——《鴻門宴》讀後感

  朱小紅

  摘要:項羽最終痛失江山,不是因為鴻門宴上錯放劉邦,而是項羽魯莽輕信、自大輕敵、不善用人的性格弱點所致,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

  關鍵詞:性格;鴻門宴;項羽

  《鴻門宴》選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鴻門是地名,位於新豐以東,即今陝西臨潼東。宴是宴請。“鴻門宴”是項羽舉行的一場暗藏殺機的宴會,因項羽與劉邦這個歷史典故,被用來比喻不懷好意的宴請。

  《史記》被魯迅讚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足見其史學價值和文學地位之高。《鴻門宴》一文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很多讀者認為項羽因剛愎自用,不肯採納范增的意見,在鴻門宴上錯放劉邦,放虎歸山,才導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後果。我覺得不然。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是項羽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最後的命運。即使在鴻門宴上順利除去了劉邦,不久也會出現另外一個劉邦。鴻門宴是歷史的一個偶然,而項羽的性格才是命運的必然。

  一、魯莽輕信

  曹無傷派人打小報告,項羽一聽即信,不去分析事情的真假,即使消息可靠無誤,也不能大張聲勢,泄露軍事秘密,從而讓劉邦有所防備。馬上犒勞士兵,第二天就要“為擊破沛公軍”。果然項伯跑去救張良,無意把消息泄露給了劉邦,讓劉邦有時間、有機會為自己狡辯。輕信的項羽自然又相信了劉邦的狡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既然有人說劉邦“欲王關中”,又怎能輕易聽信劉邦幾句狡辯就冰釋前嫌?所謂兵不厭詐,人心隔肚皮,難道項羽不知道嗎?

  二、自大輕敵

  項羽當然知道這些話,但是他從沒想過誰會欺騙他,誰敢欺騙他。因為他是一個自大輕敵的人。曾經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固然英雄霸氣,但世上沒有不敗的神話,秦始皇就是例子。雖然兵力多於劉邦,就一定能戰勝劉邦嗎?即使很有把握也不能魯莽草率,僅僅是“饗士卒”,就“為擊破沛公軍”了,當然還要考察敵情,擬定作戰計劃,嚴守消息等慎重對待。鴻門宴劉邦帶百來個人前往赴宴,個個以一擋百。而樊噲闖宴時,“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足見項羽未對宴會作任何特殊防備,完全信任劉邦對他的忠誠,也完全信任自己要擊敗劉邦易如反掌。正是項羽這一自大輕信的弱點,給了劉邦以示弱而蓄強的機會。所以即使這次鴻門宴殺掉了劉邦,項羽的這一性格也會成全第二、第三個劉邦。

  三、不善用人

  范增是個老謀深算、遠見卓識之才,他斷言劉邦“志不在小”,有帝王之相;鴻門宴上果斷召項莊殺劉邦;碎玉斗,“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只可惜項羽不肯聽信他的意見。劉邦在關鍵時刻,善於用人善於信人。當知道項羽要擊破其軍時,立即採納張良的對策。最後離席未辭,他擔心會引起嚴重後果,採納樊噲“不辭而別”的建議。除范增外,項羽不善用人的表現還有很多。韓信、陳平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卻不為項羽所用。最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良才智士的輔助,又豈能成就帝王霸業?

  所以說,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是歷史的偶然,項羽的性格特點才是其命運的必然。當然如果撇開帝王霸業,項羽的性格是最好的性格,項羽是最可愛的人,項羽的人格是大人格。大戰當前,不忌諱項伯私見劉邦。劉邦前來謝罪,不懷疑其真假,盡棄前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因為相信劉邦,所以不懷疑樊噲,寬容他的魯莽無禮。因為相信劉邦,所以不懷疑劉邦逃席的真相,“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不論江山霸業,項羽就是最可愛、最美好的人。

  參考文獻:

  趙曙光,程相崧。項羽評傳。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01.

  (作者單位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

您正在瀏覽: 《鴻門宴》讀後感
網友評論
《鴻門宴》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