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百年孤獨讀後感 標籤:百年孤獨 春晚觀后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展現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之作。以此書為標誌,魔幻現實主義流派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於一般小說。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複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作者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小說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父親所開創的馬孔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着“百年孤獨”。作者表達着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事實上,這本書並不容易理解。如果沒看明白,不要逼自己去理清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必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說我看懂了。懂與不懂沒有標準,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的確是一本可以好好翻讀幾遍的書,或許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

  上個周末,終於在北京炎熱潮濕的桑拿天氣里,讀完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於中國文學愛好者並不陌生,中國現今中年一代的著名作家幾乎都多少受到了馬爾克斯思想或者創作手法的影響。但很坦白講,我是受到了早期一些其他文學或歌曲中出現的百年孤獨字眼,到最近媒體大肆報道的中國如何費勁周折終於拿到馬爾克斯版權的影響,才決定要捧起這本厚厚的巨著。

  看最初部分時,覺得有點《指環王》的魔幻和不知所云。

  中段看完一些網上的簡單介紹后,改換了視角,從魔幻中剝離出現實的故事主線,終於隱約捕捉到了作者魔幻現實主義筆觸下想要表達的對殘酷現實的悲嗆。

  尾段讀完,唏噓感嘆,下定決心一定要寫篇讀後感,表達我的震撼和對孤獨的全新理解。

  等到真要下筆了,才發現面對這樣一部史詩般的巨著,實在無從下筆。是的,這是一部史詩般的巨著,或者它就是史詩本身。面對它,我感覺自己渺小得根本沒有資格來描述自己的讀後感。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講故事的手法,豐富但絕不華麗的細節描寫,天馬深空卻從不脫離主題主線的想象,讓提筆想寫讀後感的我,不僅悲從中來。

  也許我眼界太淺,但在我這一畝三分地上,我只能做出結論:馬爾克斯,絕非人類。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作者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彙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迹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書最離奇的地方是在於它的敘事手法非同一般,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複,彷彿讀者和小說中的人物一起從一個起點開始,經歷百年後,又回到了命運的原點。整個小說縱貫百年歷史構建虛擬創造出小鎮馬孔多的布恩蒂亞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異的男男女女,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運動大背景下,無法逃脫直接或間接地被孤獨所折磨至死的命運結局。在個人命運的背後,我猜測作者是想揭示這樣一個主題:在殖民統治時期的革命潛流,會因為人的孤獨、封閉逐漸落後而消亡。

  那個想象中的百年老宅

  故事發生的地點在馬孔多的布恩蒂亞家族老宅,雖然時不時會被作者天馬行空地扯到歐洲啊亞洲啊某些地方,但故事的主線永遠都不會離開這座老宅,尤其是故事的後半部分,讓我在閱讀字裡行間時眼前很自然就形成了一幅關於這座老宅的想象圖。老宅的興建、逐漸破舊、最終宅基地被莫名而來的大風連根拔起,都隨同着這個家族的血脈萎縮或者擴張而起伏不斷,與家族人物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小說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馬爾克斯企圖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我們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我被馬爾克斯引入到完全不可思議的奇迹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我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的經歷和命運都是深刻得讓我覺得血淋淋,對,就是血淋淋。

  家族的每個人最終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烏爾蘇拉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麗貝卡的裹屍布。麗貝卡後半輩子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如乾屍般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小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再重做,從他開始在這個家族的很多男女身上深深烙下了“做了毀,毀了做”的命運輪迴印記,甚至包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取名字時都是用先輩的姓或名組合在一起,給我閱讀時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和障礙,總覺得這是上一個已經過世的人物重新復活,或許這就是馬爾克斯想要的效果。這象徵著他父親所開創的馬孔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正如前面所述,一開始我能一直捧着這本大部頭看很長時間,純粹是被他似真似幻的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所吸引,因為類似於指環王這樣的都是我的大愛。但看到中間時,終於明白馬爾克斯其實是在用一種魔幻的手法描述殘酷無比的現實輪迴,從中間部分開始,“孤獨”的主題就開始浮出水面,並在結尾處以華麗誇張的方式顯現出來。當布恩蒂亞家族最後一個血脈奧雷良諾破譯到吉普賽人那本寓言整個家族命運的羊皮書的最後一頁,企圖從最後一頁中發現自己命運終結形式時,此刻大風起兮,整個老宅正在被風暴連根拔起,於是奧雷良諾終於明白自己不用再破譯那一頁關於自身命運的羊皮紙,因為命運的終結已經到來。

  看完這本書,我很急切地想要找到一個人,傾訴我看完這本書的心情和震撼。剛好同事中有一個書蟲,他在大學里看過,但他告訴我:他是用魔幻小說的視角去看完的。我勸誡他在大學畢業很多年後其實可以再重新看一次,因為名著的魅力就是經歷了時間長河的洗禮后,其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會隨着讀者自身的閱歷不斷增長視角不斷改變,而呈現出多維甚至大相徑庭的色彩。有時候,你能從中讀到作者本沒想過要表達卻被你所捕捉到的哲理。

  唉,我的那個夢想中的新家,那個新家中我最期待的屬於我自己的書房,你在哪裡?

您正在瀏覽: 百年孤獨讀後感
網友評論
百年孤獨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