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死亡詩社觀后感

死亡詩社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死亡詩社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死亡詩社觀后感

  教育學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一

  影片講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群年輕學生的故事。老師的思想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過於超前,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卻不被當時的大多數人接受。這大多數人,包括老師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長、以及學生家長。而學生是理解並接受他的,因為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達到高潮。我們說一個人自殺,是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今天,許多人因為適應不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思想衝擊還有的個人信仰缺失而自殺。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還要大,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的論壇一類形式的詩社,更沒有什麼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傳統的管理制度更讓人覺得壓抑沉重。

  作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會為兒子的表演天賦和才華感到驕傲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卻百般要求他成為一名所謂體面的醫生,禁止他的一切興趣愛好,這個就有點兒極端了。

  Neil的死,有學校,有家庭,有社會的責任,老師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呢?

  因為,久負盛名的學校要保住它的名譽。這個學校如果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就必須犧牲一個可憐的老師的利益,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一個最小的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力改變長久形成的龐大的傳統教育體制的。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麼長的時間,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

  作為先驅者,Neil的這位老師的犧牲意義是很大的。任何一項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驅犧牲。畢竟改革是利益關係的調整,在教育也在趨利的時代,我相信像Meil老師一樣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堅定地在改變我們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後,大部分學生都站在桌子上為默默地目送老師離開,這也是這個老師最大的欣慰吧!也賦予我們了一些對當今教育體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詩社》觀后感二

  今天,Jacy給我們放了一部電影《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劇情是講一個很嚴格的男子學校,新來的Keating老師教他們詩歌,Keating老師是一個反傳統教育模式的老師,在第一節課上叫學生把詩篇的一些詩歌給撕掉,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舉措,一開始他們都猶豫了,後來還是照老師說得給做了。

  當中有個學生叫尼爾比較喜好文學,曾為了他父親認為他的校編製助理是浪費精力而被迫辭退。尼爾和他同學見到Keating老師的年鑒,然後看到老師是劍橋大學畢業,並發現他是詩社團的會員,keating老師的介紹讓尼爾很感興趣,於是他們也很大膽在山洞裡舉行了讀書小組。當然,尼爾是主要負責人。通過keating的啟發,他們都變得很個性,並且“及時行樂”。正因如此,查理追到了他心怡的女生。劇中尼爾因為受到Keating老師的鼓勵堅持參加話劇演出,最後演出時他父親雖然來到現場,但是他父親一直都不喜歡他演話劇。因為在他父親的眼裡,尼爾是甲等學生,應該注重學習,畢業后應該去就讀哈佛,並且成為醫生。但是這並不是尼爾要的生活,可是他又無力反駁他的父親,最後他以自殺的形式結束了生命。Keating也因為被指教唆學生“放縱”等被辭退。最後,他的學生全部站上講台表示他們對Keating先生的不舍,以及對他的支持。

  《死亡詩社》就是當中的教育意義,如果只看一遍簡單的介紹,得到的只是簡單的劇情和Keating先生一反傳統的教育方式。當我看第一遍時,我深深地被Keating老師的教育方式吸引住了,上詩歌課,不會照着書本一本正經地念當中的理論,甚至還叫學生撕書,站上講台體現那種盛氣凌人的感覺,幫助學生重拾自信心,在操場上聽着音樂邊踢足球邊讀詩歌,在中庭場中以走路的形式讓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時也要大家保持個性,還鼓勵學生不要害怕恐懼,要樹立信心。特殊是他為安德森重拾信心的那一堂課。Keating老師的授課方式很多種,學生能夠學到很多,不僅僅是學到知識,也收穫到快樂。這對我們專業很受啟發,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把過程變得有趣化,這會收穫不一定的效果,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能讓陳舊的教學理論抹殺了學生本有的天性,他們的聰慧要通過不斷地發掘才能讓他們的才藝迸發。

  另一個比較收益的方面是,英國的學生學習多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有專門的小組課和專用課桌,比較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從pizz製作的雷達就可以看看出。雖然劇中涉及的只有詩歌課,但是從中也發現學生的任務也並不輕,因為他們會要求去完成很多論文,或是原創詩歌。Keating老師比較側重於學生原創,著名的詩歌名家也只是起借鑒作用。再者,英國的學生還會成立讀書小組,他們會約定在一個時間和地點,進行讀書活動,讀書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活動。這在我看美劇DH的時候也會經常聽到讀書小組,Bree會經常去讀書小組,其他主婦有空的時候也會捧起一本書看,他們會把看書當作是一種休閑方式。而相反在我們國家,在剛結束的高考中,學生撕書,扔試卷,把試卷和書本撒落在地上,此舉有人稱是解壓,但我認為有點把高考看得太重了,有點忽視看書與學習的真正意義。扔試卷或撕書有點讓人感覺在對知識的蔑視。

  學習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我們應該享受途中的每一處風景。

  2012.6.8晚

  《死亡詩社》觀后感三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中,教師基丁不斷用詩歌和個性化的教學來激發孩子們學會獨立地思考和自由地思想,告訴他們要“抓住今天,讓自己變得非凡”。深受教師基丁的影響,學生尼爾鼓足勇氣背着父親出演了話劇。演出成功后,他被父親帶回家指責,當晚,尼爾自殺。基丁因此被勒令離校,但孩子們還是忍不住為基丁送行。

  從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對自主學習的嚮往。是的,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學校的模式化教學都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在傳統的模式化教學中,我們往往熱衷於過多地對學生進行喋喋不休的說教和灌輸,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內心的感受和成長規律,只會讓學生本本主義讀死書,最終產生厭學情緒,扭曲了學生的發展。我覺得我們對孩子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和教條主義,多一點個性化的元素,引導他們對客觀情境的親身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個性化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另一方面,我認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啟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然,該片還蘊含著其他很多方方面面的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您正在瀏覽: 死亡詩社觀后感
網友評論
死亡詩社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