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一)

  那是思想奮進的年代,那是暗流洶湧的年代。一個個思想上進的青年向我們走來,他們目光灼灼,腳步堅定的向前方走去,什麼都改變不了他們心中的信念。

  李大釗的《青春》一文闡釋了"吾族之任務,不是討論古老中國能殘喘多久,而是創造一個青春中國。".正是這樣的理念感染了當時的青年豪俊,他們紛紛展開救國的行動:辦女校的向警予走進深山一家一戶勸說女孩子讀書,她說:"多一個大山深處的學生,就多了一個革命的火種,這樣的火種能夠影響一大片人群。";一張封存多年的照片,讓我們認識這樣一位27歲年輕的英雄,出身窮苦的王盡美用年輕的生命詮釋"盡善盡美為革命"的誓言;公子少爺出身彭湃毅然脫下洋裝,走向田間地頭,在農民中燒毀自家的地契,地主強權在烈焰中化為灰燼,青春的中國在火光中冉冉升起;蔡和森的組織帶領下,懷揣理想與信念的時代先驅遠渡重洋,赴法勤工儉學……他們的生命終於監獄,終於刑場,但他們的誓言回蕩在蒼穹!他們的身影矗立在史冊!

  正是艱苦的環境和堅強的意志鑄就了堅韌的中國共產黨。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也不辜負歷史的重託。如今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90年的光輝歷程。回顧這些年的風雨歷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戰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改變了中國落後的經濟面貌和精神風貌。我們堅信,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發展,世界格局多極化不斷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有着光榮傳統和歷史的中國共產黨一黨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書寫出更加輝煌壯麗的歷史篇章。

  我們堅定不移,我們奮勇向前,我們全力以赴,我們不惜一切代價。重擔挑在我們肩上,90后又怎樣,說我們沒有責任感又怎樣?有時我們是有一點小叛逆,有時我們是有一點小嬌氣,但許多人不知道,那只是表面現象。如果你透過現象看本質就不難發現,害怕不是我們的個性,退縮不是我們的作風。

  只要我們勇於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斷的為此付出,敢於去挑戰自己,不懈怠,不放棄,那就能達成理想。就像中國共產人一路走來,因為有理想,有信念,才有今天建黨九十周年的成就,才有今天強盛繁榮的中國。我們是祖國的接班人,我們的理想是祖國明天的未來。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更好的明天。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二)

  《理想照耀中國》刻畫了李大釗、王盡美、蔡和森、向警予、惲代英、瞿秋白、劉伯堅、彭湃、方誌敏、吉鴻昌、楊靖宇、葉挺、時傳祥、雷鋒、王進喜、鄧稼先、錢學森、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沈浩等一批共產黨人的形象,通過這些依理想而活、靠理想而行的一群人的故事,彰顯了優秀的共產黨員"為他人,求解放"的精神和理想。探討理想在當下是否仍具有意義。《理想照耀中國》以人帶史,採用歷史資料加人物訪談、實景拍攝加真實再現的紀錄片語言,力求對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故事,找到獨特的解讀視角。蔡和森與向警予的愛情,瞿秋白與魯迅的友情,劉伯堅要子孫後代"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遺囑等故事,通過"有溫度的歷史片段",再現了共產黨人敢想敢為的力量。"為信仰奔走,為信仰奮鬥,為信仰犧牲一切"的人物,串起建黨90年來的風雨歷程,刻畫了從李大釗、瞿秋白到雷鋒、錢學森再到孔繁森、任長霞等共產黨人的鮮活形象,講述這些人的生動故事。

  《理想照耀中國》以人帶史,採用歷史資料加人物訪談、實景拍攝加真實再現的紀錄片語言,力求對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故事,找到獨特的解讀視角。蔡和森與向警予的愛情,瞿秋白與魯迅的友情,劉伯堅要子孫後代"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遺囑等故事,通過"有溫度的歷史片段",再現了共產黨人敢想敢為的力量。

  昨天觀看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很認真,都被李大釗,王盡美等偉大的第一批共產黨員的事迹。他們是讓中國能像如今一樣蓬勃發展,從閉塞落後的中國到如今的青春中國的奠基人。他們呼籲全中國的人民要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脫離封建,引入馬克思主義思想,建設中國的第一批共產黨,使全中國都投入到為維護自己國家尊嚴的戰鬥中。

  這部片子中介紹的這一批偉大的共產黨員先驅們,他們為信仰奔走,為信仰奮鬥,為信仰犧牲一切,不在乎自己個人的性命安慰,投身到中國抗戰的戰鬥中去。他們是中國近代的思想領袖。是他們,從思想上,從根本真正的讓中國活了起來,為古老陳舊而腐朽的中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我十分的敬佩他們。在短短了2個多小時中,我幾乎無時不在感動,敬佩中。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再是動蕩不堪了,我們的生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他們在作為共產黨員先驅,作為中國人的精神領袖的時候,也就和我們差不多大,都是時代的青年。我們現在的青年們,大多都還沒有投入到中華的建設中去,都沒有憂患意識。我覺得,我們現在也是應該為自己的祖國做些什麼事的時候了。不應該再像現在這樣沒有目標的生活。

  現在的中國環境已經比以前好了許多,但是我們也遇到許多的問題。中國未來的發展就是靠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了。我們已經成為了中國的脊樑柱了。我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投入的祖國的建設中去,讓中國更好的發展起來。

  理想照耀中國是我們不變的思想,我們要貫徹"為信仰奔走,為信仰奮鬥,為信仰犧牲一切"的思想,用我們的理想去照耀中國!!!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三)

  在20世紀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中國政治、思想文化史上,瞿秋白作為著名的革命家和知識分子,肩負救亡與啟蒙的歷史使命。

  他擁有諸多第一:第一個翻譯《國際歌》歌詞,第一個系統譯介馬克思文藝理論和蘇俄作品,第一個把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介紹到中國,第一個嘗試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研究中國革命;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多餘的人"、一個所謂的"叛徒".他在臨刑前一個月,於福建汀州獄中寫了遺文《多餘的話》,其中透露出來的個人際遇感受,與時代洪流,形成強烈的反差和衝突。

  回觀瞿秋白的道路,研讀其著作,不難發現,知識分子,是瞿秋白自己認可的身份,也是他骨子裡散發的內在氣質和文化品格的體現。身處巨變時代,革命是瞿秋白奮鬥的目標,也是中國社會的核心問題。近代以來,革命大抵都與知識分子有關,他們開風氣之先,首先在思想文化轉變、重建過程中倡導、鼓吹和實踐革命的理想。而作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他具有雙重的身份和任務:面對現實政治、國家與社會關係必須承擔啟蒙與救亡的時代任務,而知識分子天生就具有的內省、反叛精神,卻時刻促使他們觀照自身的靈魂,關注心靈的苦悶、彷徨、追求。在中國現當代歷史上,知識分子的形象書寫通常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完美的英雄,堅定的革命者。還有一種就是更多關注個人獨立的精神空間,充滿矛盾、猶疑和掙扎,在這裡知識分子是追求與彷徨的混合體。魯迅、茅盾、巴金等都書寫了這一類知識分子。而瞿秋白,正是以自己的言和行為這個傳統作出了個性化的註解。

  浪漫與革命,兩者都是激情的象徵,在20世紀初葉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中,在知識分子的想象和預期中,它們奇妙地結合在一起。於是,骨子裡充滿浪漫精神的瞿秋白義無反顧投入了革命,參與了革命實踐,獲得了革命家的身份認同,文化的構建與革命的行動獲得了某種統一。但矛盾恰恰存在於此:浪漫的內核以個性、自由、反抗為本質,而革命卻常常不需要、甚至完全排斥這些特性。他不可避免陷入了某種困境:一方面堅持革命信仰改造自我,另一方面又無法完全抑制和背叛浪漫文人天然的個性需求。對此,魯迅在《文化偏至論》給出了最為精闢的剖析:"他們天生地有着追求群體 人類 平等的人道主義傾向,又本能地對個體精神自由、個性發展持有特殊的熱情與敏感。"

  《多餘的話》是瞿秋白被俘后在獄中所寫的,是他離世前最後的文字。死亡是人生最後一塊也是最重要的試金石,那一剎那流露的定是真實的性情。《多餘的話》呈現了一個完整而真實的靈魂,瞿秋白解剖自己,審視自己,用這種方式拒絕無謂的崇敬和瞻仰。他說:"如果人有靈魂的話,何必要這個軀殼!但是,如果沒有的話,這個軀殼又有什麼用處?"瞿秋白將自己當作了一個客觀的存在,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剖析自己,表現出"走在希望的途中"的知識分子在艱難的跋涉中對自我信仰的堅執。正如他自己所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老一輩革命先驅的精神感人至深,是歷史的豐碑,值得後人永遠銘記。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四)

  最近一段時間在基層黨建網上看了不少的優秀黨建紀錄片,在這些紀錄片中間《理想照耀中國》系列紀錄片是我比較欣賞的幾部作品中的一部,該系列片共有5集,刻畫了李大釗、王盡美、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共產黨人的形象,尤其是第五集《執政之要在為民》,片中的四個人物,是新中國各個時期共產黨人的代表,橫跨了建國后的近四十餘年的時間。儘管時代變了,但他們的理想和信念始終如一。他們樸素、善良、正直,見不得人民貧窮受苦,以自己對人民群眾廣博的愛心和同情心,身體力行地改造新中國,發展地方經濟,推動教育和改革。為新中國的建設,他們付出畢生的精血;為百姓生活的富足;為社會的和諧安定,他們燃盡自己生命最後的光亮。他們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回答了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作為執政黨的一名黨員,如何保持共產黨人本色,堅持黨性原則,腳踏實地,艱苦奮鬥,做人民的公僕。他告訴了我們一個人應當有個理想,並不斷為之努力,這樣人才不會獲得很飄,得過且過。

  在現在這個日益發展進步,充滿着各種各樣誘惑的社會中,如何向前輩們一樣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對我們這些新時代黨員的考驗。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首先,要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個人入黨的動機是不是正確,往往同他對共產主義事業和無產階級政黨的認識正確不正確、深刻不深刻有直接關係。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黨建理論,科學地闡述了上述問題,只有認真學習這些理論,才能對這些問題有更加明確和深刻的認識。

  第二、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不斷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能力。人們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並不斷循環往複,才能獲得。要通過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端正入黨動機。

  第三、要通過學習優秀黨員的模範事迹,來增強自己對黨的感情,激勵自己不斷進步。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實際行動,來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認識到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串於黨的一切活動中,任何時候都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繫,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之上。

  第四、貴在堅持。要謹記組織上入黨是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是一生一世。毛澤東同志說過:"有許多黨員沒有完全入黨,思想上沒有入黨的人,頭腦里還裝着許多剝削階級的髒東西,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無產階級思想,什麼是共產主義,什麼是黨。"我們應引以為戒,不論組織上是否入黨,都應做到先在思想上入黨,要注意長期進行自我檢查。

  我將對照黨員的標準找出自己的差距,以高度的自覺性,正確的認識自己,嚴於剖析自己,堅定信心,執着追求,使自己更快的進步,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五)

  該片以一批不同時代的人物串起建黨90年來的風雨歷程。它刻畫了李大釗、王盡美、蔡和森、向警予、惲代英、瞿秋白、劉伯堅、彭湃、方誌敏、吉鴻昌、楊靖宇、葉挺、時傳祥、雷鋒、王進喜、鄧稼先、錢學森、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沈浩等一批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通過一個個真實人物的真實故事,展示了不同時代的共產黨人"為信仰奔走,為信仰奮鬥,為信仰犧牲一切"的情懷。

  片子不長,描繪人物的話語簡練而精闢。片中對於人物的表現,對於故事的挖掘,對於細節的捕捉,都融入了創作者的情懷、思考和解讀。如瞿秋白對左翼文化的貢獻不是直接敘述,而是通過與魯迅的友誼來彰顯,濃彩重墨描寫他最後日子的淡定自若,而內心則深深憂慮革命的前途命運,心繫黨的事業。劉伯堅是以卓越的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改造舊軍隊、策動寧都起義的軍事家。革命工作艱苦卓絕,他不得不先後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送給他人撫養,一別竟成永訣。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盡美和瞿秋白。

  王盡美,他只活了27歲,只留下一張照片。通過探尋這張照片的來歷,還原了一個年輕革命家的形象和他一生的軌跡。王盡美病逝時,長子不滿7歲、次子年僅3歲。家中三代寡婦,兩個幼子。不久,王盡美的祖母和妻子先後去世,只有老母親帶着兩個年幼的孫子。戰爭年代,老母把兒子照片藏在土牆裡。從那時起,老人再沒扒開泥牆。想念兒子了,她便靜靜地望望泥牆。在冥冥思念中,照片在泥牆裡藏了近20年。

  1931年初,瞿秋白被解除了黨的領導職務。他給自己找的另一個"戰場":從事大眾文藝工作。和他惺惺相惜的魯迅替他租了一個亭子間。兩人的住處只隔着一條馬路。1933年,被限期離開上海的瞿秋白,來到魯迅家道別。兩人似乎已經預知這一別將是永訣。晚上,魯迅一定要讓體弱多病的瞿秋白睡到床上,他則與妻子許廣平睡在地板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瞿秋白不幸被俘。面對只要為"黨國"做個翻譯即可自由的"寬待",或者"處決令"的威脅,他一如既往地安詳沉靜。瞿秋白犧牲后,為紀念這位共產黨人在文化戰線上的貢獻,病重的魯迅搜集整理了瞿秋白的遺著,親自編輯、校對、做封面設計;還為出版購買了最好的紙張,擬定了介紹廣告。30萬字的瞿秋白譯文集《海上述林》,成為魯迅編輯的最後一部書。不到20歲就染上肺病的瞿秋白,在36年的生命旅途中,公開發表的文字就有500萬之巨。魯迅說"人是可以被殺掉的,但作品是不能殺掉的",成為瞿秋白等一批革命者,用文藝做武器的最好寫照。

  在歷史的舞台上,革命者也是一個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理想照耀中國》通過講述優秀共產黨員的故事,在情感中映襯崇高的理想。寫王盡美時,通過他僅有的一張照片,展示他27年的生命軌跡;寫方誌敏時,追問了他是怎樣一個人,沒有半點人身自由和尊嚴,卻在生命最後的日子,仍然寫下《可愛的中國》;寫雷鋒時,發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可以是陽光一樣的笑臉和內斂自省、力爭上遊的情懷。 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們的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體現。信念,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機統一體。理想具有可能性、時代性等特徵;信念具有穩定性、不同層次性等特徵。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夠引導大學生做什麼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夠指引大學生走什麼路,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夠指引大學生為什麼學。當代大學生要樹立崇高理想就必須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 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片中的人物是偉大的,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了終身。他們每個人都有理想,有信念,都值得我們敬佩,讓我們牢記如今的中國共產黨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定為黨奉獻的信念。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六)

  錢學森是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構想之父。他在美國留學將要歸國時,美國之所以不讓他回國,挽留他在美國工作,是因為美國人把它的技術比喻為有5個師這麼強大的人。但那時,毛主席卻說:"他比5個是更強大。"當錢學森回國時,在回國船上的一個華僑小女孩問他:"你為什麼要回國?" "我要幫助在災難中的中國重建家園。",他笑了,回答道,"我相信我能幫助我的祖國。"錢學森為祖國有了很大的貢獻,在他臨終前,他說:"活的目的就是要為人民服務,人民對我的嘉獎才是最高的榮譽。"

  鄧稼先是一個原子彈的科學家,中國第一枚原子彈就是他發明的。那時,他帶着乾糧、麵包、水來到建造在荒漠的研究室研究。在做實驗之前, "為這份事業而死是值得的。"他堅定地說。然後他冒着生命危險,捧起原子彈碎片。他在研究原子彈時,傾盡全力,很少休息,40歲就滿頭白髮。原子彈碎片的致命輻射導致他患有癌症,但是他抓緊最後的時間,在病床上寫出了對於原子彈研究一生的積攢和一生的思考。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造了人類可以沒有的原子彈,但中國不能沒有的鄧稼先。

  錢學森和鄧稼先都犧牲了自己,為我們的祖國創建了很大的發展。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七)

  那一年,焦裕祿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鬥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着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那一年,孔繁森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那一年,任長霞她帶領支隊民-警在短短2年的時間裡,跑遍了全國20多個盛市,破獲了近300餘起搶劫、殺人等重特大案件,抓獲了350多名犯罪嫌疑人。

  也許在我們不知道的某個地方還有着某些不為人知的為共產主義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們。

  他們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回答了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作為執政黨的一名黨員,如何保持共產黨人本色,堅持黨性原則,腳踏實地,艱苦奮鬥,做人民的公僕。

您正在瀏覽: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
網友評論
理想照耀中國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