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拉扎老師》影評觀后感

《拉扎老師》影評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拉扎老師》影評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讓心靈化蛹成蝶——《拉扎老師》影評觀后感

  一

  當代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之中,舊的價值觀正在逐漸消解,新的價值觀尚未確定,整個社會呈現出浮躁與功利,許多成年人的精神處在一種不確定狀態。這影響到未成年人,他們也感到焦躁不安、無所適從。

  借一位心理學教授所言:“在生活中主要有兩種力量在左右着我們的心理健康,一種是保護性的積極力量,如關心、愛護、尊重,另外一種是破壞性的消極力量,如過於激烈的學業競爭壓力、不當的懲罰與批評等等。當消極的力量來源過多、強度過大並且顯著超過積極力量的影響時,就有可能超越我們的耐受力而發生心理問題,如果這種狀況持續時間過長的話,就極有可能發展為心理疾病。當代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正是因為消極的東西太多了,消極的、破壞性的力量太強了,而積極的東西太少了,積極性、保護性的力量太弱了。在今天,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機正在因各種消極因素的多重疊加而日益嚴重。”

  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發現許多悲劇性事件,歸根結底因為學生的心理危機得不到及時的干預而發生。加拿大電影《拉扎老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心理危機干預的良好案例。

  二

  這部電影,以一位老師在教室里上吊自殺開始的,學生突然失去了班主任不知所措並深受自殺陰影的折磨。這時候,拉扎來應聘,其實他不是一位老師,也沒有教育專業人士的諸多顧忌,但因為他有喪失親人與飽受暴力威脅的經歷,使得他願意走進學生心靈並試圖理解。這時候,拉扎老師發現學生的內心沒有如其他老師所認同的平靜。拉扎老師和學生的相處,成為解開學生心理危機的關鍵。

  在一些教育題材的影片里,許多的好老師都不在體制內的。一些是代課老師,譬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馬修,還有今天所說的拉扎老師。一些最後被踢出體制的,譬如《死亡詩社》里的自稱船長的基廷老師。

  好的教育電影常賦予主角非常的魅力和豐富的情感,以批判僵硬的教育體制。有時候,呆在黑暗裡太久會適應了黑暗,唯有剛進來的人,才想起拉開窗帘,讓陽光進來。昨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拉扎老師》,就講述一位優秀的老師如何把陽光射進暗室。

  三

  在電影《拉扎老師》里,一些人的心理不太健康,甚至患上抑鬱症,自殺的老師就是。電影里沒有具體說老師為什麼在教室里自殺,但在同事的片言隻語中可知她活得很辛苦。當男生simor發現老師上吊,跌跌撞撞地跑出教學樓向其他老師呼救,鏡頭呈現的畫面是死寂的走廊,時間長達一分鐘,真令人揪心。

  趕來的老師疏散即將進入教室的學生,接着重新裝修教室,召開家長會彙報此事,讓心理醫生對全班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按我們的理解,學校已經做得不錯。但在家長聚會上,一位家長問:“整個班級只有一個心理醫生嗎?”校長無言以對。

  這已經暗示,學校僅僅做出以上的心理危機干預遠遠不夠的。這些都是皮毛的,即使心理老師給全班學生上心理課,也是簡單粗糙,沒有細緻深入每個學生的內心。同時,校長禁止拉扎老師談論自殺事件,而心理老師懷着專業的驕傲拒絕拉扎老師參與,其他老師迴避這件事情。果然,自殺事件過去一段時間后,學生貌似平靜下來,但拉扎老師發現,平靜之下,學生有欲言又止的吞吐,恐懼依然瀰漫在校園裡,猜疑在暗處流動,學生甚至質疑老師的自殺行為也是一種暴力?

  反觀現實,如果學校出現意外事件,校方採取的做法確如電影里那樣,潛意識裡就想掩蓋,禁止學生議論,似乎不過問不理睬就會讓學生慢慢忘記的,甚至希望推卸責任。時間或許讓一些學生慢慢淡忘,但更可能在另一些學生的記憶里留下不可磨滅的恐懼,帶來不可預測的心理影響。

  所以,電影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如果發生了校園心理危機,不要刻意迴避,不要企圖遮掩,不要樂觀地認為心理創傷最後會自愈。

  四

  電影里的心理老師僅把心理干預當作一種必須完成的工作,校長害怕難以預期的責任只想事情趕快過去,普通老師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理解為品格的頑劣。以上電影里的每個角色的表現,非常切合當前實際。唯有拉扎老師對學生的心理波動非常敏感,想了解其深刻的原因,並希望真誠地幫助。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老師的專業知識不是第一要素,倒是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細緻入微的關切,才是首要的。拉扎老師不在體制內,甚至沒有職業資格,可他有其他老師所缺乏的真誠。

  拉扎老師之所以如此,關鍵他和學生“同感”。根據人本主義理論,同感是心理諮詢或干預的關鍵所在,人際氛圍和談話環境依靠它展開。拉扎老師經歷過喪妻之痛,飽受過暴力帶來的恐懼,所以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學生的感受,體察他們的思想,了解他們如何看待自殺事件、如何看待世界。拉扎老師把自己當作“普通人”,而不是“教育者或專家”和學生談話交往的。

  當一位心懷真誠的老師和學生有了“同感”,自然會尊重學生,會自然地表現出關心、喜歡和接納。正是這一些,使得拉扎老師最後走進學生的內心,做到了專業的心理老師所不能的事情。

  拉扎老師了解了什麼呢?拉扎老師了解了女生的成熟思想,她認為老師在教室里上吊自殺是很不適當的暴力行為。暴力並不局限於是否傷害了身體,給心靈帶來深刻恐懼的行為,也可以被認定為暴力。所以老師在教室里上吊,就是暴力行為。因為這種暴力,讓另個男生一直活在內疚之中,他認為老師的自殺乃因為他拒絕老師充滿愛意的親吻和擁抱,甚至他認為老師故意挑選他做值日生的那天自殺。他哭喊地說:“我不喜歡擁抱,這也是我的錯嗎?”拉扎老師默默的擁抱了男生。

  在電影的最後,校長辭退了拉扎,拉扎執意再上一課,講述一則寓言贈送學生作為告別。拉扎老師知道,老師的鬱憤自殺,已是衝擊人心的不告而別,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恐懼和困擾。現在他萬萬不能不說再見就消失了。由此可見,拉扎老師的心思何其細膩、溫柔、慎密。所有這些,專業的心理老師沒有做到,但拉扎老師做到了,他徹底地打開了學生的心扉,疏泄了孩子內心深處的壓力、困惑和恐懼。

  所以,電影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干預學生的心理危機,最需要老師心懷真誠,努力體驗學生的內心並保持和學生“同感”,表達最大的尊重,尊重學生處於心理危機時候所表現出的言行、情感和價值觀等等。

  五

  在電影里,校長和其他同事都一再提醒拉扎老師:“不要體罰,也不要和學生在肢體上接觸。”說句真話,在現實教育中,許多老教師也如此善意地提醒氣血方剛又恨鐵不成鋼的年輕老師。眾周所知,學校教育嚴禁體罰,於是現實里的一些老師,很像電影里的拉扎老師同事,從來不願意肢體接觸學生,保持安全的距離。因為肢體接觸之後,輕則可告你騷擾,重則可告你體罰。於是體育老師也只能吹哨指示學生,拒絕手把手的教學。

  現在的學校教育越來越依賴於各種各樣的專家,專家常把學生當作研究對象,不大可能如普通教師對學生傾注了感情。僵硬的冰冷教育體制,貌似在保護學生,其實將學生隔離在有效的人際交流之外。所以,不難理解電影里的男生為什麼會乖戾地拒絕老師的擁抱。心理危機大部分源於不良的甚至變異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常被某種制度或體制主導左右。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在鞭撻冰冷僵硬的教育制度,是它讓每位老師人人自危,拒絕和學生深刻的溫暖的交流。

  拉扎老師在最後一堂課說了一則寓言:橄欖樹的樹枝上,吊著小小的蝶蛹,明天將變成蝴蝶。······當年晚上,森林發生火災,蝶蛹來不及變成蝴蝶······大樹仍然屹立,但心已經碎了。從此,每當小鳥停在枝頭,大樹就會訴說蝶蛹從來沒有蘇醒,他幻想她展翅,飛向碧藍的天空,自由吸吮花蜜····

  這寓言隱喻了每一顆小小的心靈常是吐絲自縛的蝶蛹,如果沒有火災(危機),最終化為蝴蝶。所以,電影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僅把自己當作知識的傳授者,註定不可能成為優秀教育者。一位優秀的老師,當像拉扎老師一樣,和學生一起學習,在精神上引領學生,在心理上疏導學生,同時願意接受學生的影響。理想的師生關係應當互為治療彼此的心理創傷,而不是互為戒備、疏遠、甚至傷害。

您正在瀏覽: 《拉扎老師》影評觀后感
網友評論
《拉扎老師》影評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