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觀《百鳥朝鳳》有感

觀《百鳥朝鳳》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一個人的朝聖

  ——觀《百鳥朝鳳》有感

  溪海

  你該把根扎在咱們土裡,可如今你變成了豆芽菜,身上一點土都沒有了。

  ——路遙

  哀歌聲起,秦腔唱盡,鳥雀散去,路在何方?遍遍追問,答案卻飄在風中,這是這個時代的難題,而註定得有人迎難而上。

  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以一種喧囂的姿態出現在民眾的視野中,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製作人方勵轟然一跪,此舉一出眾聲喧嘩,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之下各種聲音甚囂塵上:有人指責這是一種"道德綁架",今日一跪他日文藝片該如何自處?有人說方勵先生是為了藝術獻身為了故人而跪,重情重義無可厚非。但是除去這些爭論,在觀看完整部電影之後,留在我心間的是那一點悵然和悲涼。《百鳥朝鳳》是故土在面對城市化所演奏的一曲輓歌,也是面對城市"文明進程"一聲震聾發聵的質問。

  故事很簡單,以一門傳統技藝的流傳為載體,娓娓道來了一個沉重又唯美的傳奇故事。嗩吶匠人焦三爺執掌焦家班,旦逢村莊中的婚喪嫁娶等大事,嗩吶匠就被敬為上賓,用焦三爺的話來說就是坐在太師椅上,受着敬師禮威風堂堂。而且那時的嗩吶匠人地位很高,村中人亡故之後,甚至以得到嗩吶匠一曲"百鳥朝鳳"為至高無上的榮耀。

  傳統的宗教禮儀賦予了嗩吶對百姓蓋棺定論的特權,村中有地位的老人過世后唯有得到嗩吶匠人的首肯才能真正的算得上德高望重。天鳴作為焦三爺的接班人,繼承了焦三爺的嗩吶絕技和那首悠揚深遠的百鳥朝鳳,開始了"游家班"的嗩吶征程。然而現實給天鳴雄心壯志的回答是響亮的一個巴掌,改革開放之後城市的紙醉金迷取代了農村的按部就班,伴隨着宗教禮儀制度的土崩瓦解嗩吶匠的地位也一日不如一日,游家班無奈解散。

  故事的高潮就在於焦三爺過世之後,天鳴試圖聚齊師兄弟為焦三爺送終,而曾經風頭無二的嗩吶班子竟然再也聚不齊了,天鳴為焦三爺演奏一曲百鳥朝鳳的心愿最終落了空。電影結尾,只剩下天鳴孤零零的站在焦三爺的墓前,藍天、黃土、孤墳、青年,還有他手裡那支褪去了光芒的黃銅嗩吶,伴着苦澀的咽嗚聲響,完成了整部電影對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剖析和追問。

  看電影的時候是虔誠的,內心洶湧着對於鄉土的懷念和不舍。然而走出影院,人來人往的街道和沸騰的汽笛聲聲很快衝淡了我心中的那點悵然。這讓我感到更深的惶恐,當一顆心對感動的承載力變得如此淺薄之時,是不是應該開始一種反思。

  關於電影,聯想翩翩,我想到了童年在農村生活的夏季,螢火蟲比電影中的還要美麗生動。夜晚降臨忙過了一天熾熱的農活,大人們坐在堂前空地上搖着蒲扇閑聊,孩子們則圍成一團四處撒野,空手撲流螢,流螢翩翩舞,如夢似幻;家中年老長輩過世,孝子賢孫跪倒在靈牌之前,眼中是離人血淚,耳畔是莊嚴肅穆的嗩吶聲響,聲聲催淚指引生靈歸往極樂;城市發展的太快了,給了農村人更多的出路和選擇,一輩輩的父老鄉親背起行囊開始走南闖北的流浪生涯,故鄉漸漸變得荒涼潦倒再也留不住年輕人,這是向前的選擇,雖然每一步都那樣沉重,所以理所當然的稱之為時代的痛腳。

  天鳴是電影中最完美的人物,編劇在創造他的時候用心最深,着墨最多。在他身上,完美的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所追崇的仁義忠貞。可以說天鳴代表了時代巨變中堅守的一代,他在吹嗩吶的天份上比不了師弟藍玉,但是他心中對嗩吶的誠意卻是所有師兄弟中最足的。眼看着同鄉的小夥伴們外出打工經商衣錦還鄉,眼看着自己追逐半生的嗩吶被棄之如敝屣,眼看着師兄弟們一個個放下了嗩吶向現實屈服,天鳴卻仍然忍耐着,一遍遍地擦拭屬於他的嗩吶,堅定的說"我對師傅發過誓的。"

  誓言是什麼?只有當諾言被踐行的時刻,言語才能稱之為誓言,不然只會是輕飄飄的幾句話,走幾步就被風吹散了。一諾千金的前提是決絕的姿態和不可更改的決心。天鳴在電影中的境遇並不客觀,雖然成為了焦三爺的得意門生,游家班的班主,但是處於時代轉型的當口,他直面的是鄉民們對嗩吶日漸失去興趣的冷眼,甚至本應當受到禮遇的嗩吶班字被冷落一旁,人們爭相追捧的是洋樂隊和扭着屁股穿着性感的豹女郎。

  現實給了天鳴一記響亮的耳光,最讓人覺得悲憫的是父母的不認可,從前以天鳴為榮的父母現在卻轉變了態度,勸說天鳴外出務工好攢錢娶媳婦。如此種種,不又不得讓人覺得心灰意冷,但是天鳴沒有,他默默的堅守着,忍耐着,想要努力想要振興,這種匹夫不可奪志的勇敢讓人潸然淚下,所謂將嗩吶吹到骨頭縫裡不過如此了。

  看見愈挫愈勇的天鳴,我不禁聯想到另一個鄉土的赤子——高加林。路遙先生已經過世十餘年了,從前他執着的敘寫鄉土,以筆為刃,開出一條通往黃土地的幽幽小路。路太長,一路上風霜割面處處荒涼,在這裡,樸實和敦厚共生,蒼涼和古樸同在,把根扎在土地,把枝丫無言的指向上蒼,這是一代人曾經忠實的信仰。

  路遙先生是最虔誠的黃土人,他筆下生生不息的靈魂在傾吐,向我們昭告土地的秘密。《人生》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其中高大健美富有力量的高加林是那個時代所有苦苦掙扎於城市和農村的年輕人的縮影,他和天鳴一樣都面臨著走出故鄉還是回歸土地的艱難選擇。

  高加林在兩個姑娘中間糾結,一方面是樸實敦厚的劉巧珍,另一位是城市裡受過教育的黃麗萍,看似普通的兩個人設,卻是作者苦心選擇的兩個方向。只可惜高加林不是天鳴,他嚮往城市的繁華和自由天地,厭倦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涯,他想飛,想去更為廣闊的天地追尋自我價值,找到為人的尊嚴。最終選擇背離土地的他辜負了真心愛他的劉巧珍,也失去了一心追求的黃麗萍,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在黃土地上流下了悔恨的眼淚。

  天鳴和高加林咋看之下像是兩個極端,一個甘受清貧忍耐寂寞堅守內心對土地的執着,一個嚮往自由拋卻土地想飛而不能最終慘淡落敗。只是他們中間還是隱隱存在一根相互拉扯的線,天鳴和高加林的人生選擇就像是現今城市化進程中鄉土的窘境,是堅守還是忘卻,這是個問題。路在眼前,哪一條才是通往天堂的坦途,而哪一條又會將你引向毀滅。

  天鳴固然是大勇之人,只是這份勇氣又以何作為源泉?當塵土飛揚的千里黃土無法給予在上面生存千百年的人們最起碼的溫飽保障之時,又拿什麼來質問更多人的離去。當辛勤勞作的汗水已失去滋養血肉的能力之時,有要以什麼姿態來對出走者進行口誅筆伐。為人一世,尋求的不過一飯一蔬和方寸之間的安穩之地,但是當經濟的重鎚無情的提醒着農村中樸實的人們,困於黃土是無法守衛一家溫飽安寧的時候,這種出走就顯得更為悲壯和無奈。

  天鳴是幸運的,因為他跟隨本心的固執沒有後顧之憂,而反觀高加林,受過高等教育的他苦苦追尋的不過是一份尊嚴,走向城市就像一個夢想,當第一次遭遇現實的打擊之時他選擇過回歸,但是他內心仍然嚮往着更光明的前程,這也就註定了他最後的背離。作為一個試圖顛覆自己命運的男子,他最終顛覆了自己的愛情,葬送了自己的靈魂。

  批判是對的,現代化的進程中犧牲了太多原本熠熠生輝的精神文明,正如陳思和學者曾經呼喊過的那樣,在80年前大學中最為火熱的兩門學科一是中文一是醫學。這兩者文可建設心靈,從精神上拯救國民,醫科從建設肉體緩解民眾生老病死的苦痛,都是匹夫之勇的代表。而如今大學里最受追捧的是經濟學,日進斗金才是時代的主旋律。大學尚且如此耐不住清貧,何況原本就搖搖欲墜的鄉土堅守。

  《百鳥朝鳳》中有一個細節,天鳴的三師兄受不住吹嗩吶的清貧,準備外出務工養家糊口,焦三爺得知之後怒髮衝冠去到他家將他的行李攪亂,三師兄灰頭土臉的在地上將衣物一件件重新歸納好,抬頭望見對自己恩重如山的師傅,滿臉都是欲言又止的悲憫無奈。而在家中昏暗的炕頭上是他病痛纏身的母親,纏綿病榻努力撐着身子看院中發生的一切。看到這,我似乎能理解那些放下手中的嗩吶的師兄弟們,一邊是生養父母一邊是日漸式微的手藝,究竟什麼才能平衡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其中種種,是一個巨大的問號,高懸在時代的上面,成為了他無可避免的痛腳。

  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痛腳的感受者,一邊嚮往着錦衣華服的與時俱進,一邊懷念着天鳴般虔誠不悔願做古老的信徒。人們所崇拜的東西,常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東西,這是這種情懷,才使這種隱痛更惹人深思。

  我們追憶鄉土的深沉和美好,卻又無法無視生存欲求最起碼的根本線。正因為如此,天鳴式自我犧牲的勇氣顯現出一種更為神聖的光輝,而且同時這種光輝是由如此平凡的一個嗩吶匠發散出來,其中蘊含著的勃勃生氣令人嘆為觀止。

  在我眼中,這是他一人的朝聖,向著我們不停息前進的社會宣戰,如此渺小,如此偉大。

您正在瀏覽: 觀《百鳥朝鳳》有感
網友評論
觀《百鳥朝鳳》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