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觀《百年鄉情》有感

觀《百年鄉情》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觀《百年鄉情》有感 標籤:百年孤獨

  觀《百年鄉情》有感

  2014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整,勢必會引起民族性的群體回憶,而BBC播出的《百年鄉情》正是講述了一百年來的德比郡小村中鮮活多樣的人物故事,以回憶為線索,展現英倫鄉村特色的百年風情畫卷。

  影視開頭,滿面溝壑的老人波特帶着孩子般淘氣興奮的眼神,從緊緊懷抱的包中拿出一張張舊照片,將百年鄉情娓娓道來。百年時光倏忽而逝,紅顏白髮,戰士枯骨,曾經生活的小村,曾經愛戀的女孩,曾經尊敬的人,曾經驚心和怦然的經歷都被時光掩埋,“時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二十世紀初,一戰前夕,劇變前夜,老舊森嚴的等級制度根基破敗,頻臨倒塌,新舊思想在此刻展開拉鋸戰,衝突之中閃耀着民主平等自由的火花,沒落貴族慘淡經營,竭力維持體面的上流生活,靠土地牧場為生的農民依舊艱辛幹活維持基本生活,工人階級隊伍日益壯大,女性正逐漸擺脫傳統男權制度的束縛,在英國社會中扮演着愈加吃重的角色。

  廣袤的牧場,陰沉的天空,泥濘的道路,簡陋的房屋,這些勾勒出英國農民當時的生存處境,而新來到小村的牧師女兒Martha·Lane的出現,卻調和了劇中的清冷。美麗青春的臉龐,笑顏明朗,落落大方,說著新奇的事物和想法,她不同於莊園小姐的傲慢冷艷、高高在上,也不同於農家婦女和女孩的羞赧或樸素,她的與眾不同在於她是經歷了新思想洗禮的傳教士,主張不分等級待人和民主、平等、自由。她努力擔任當地女性的領頭人,帶領她們爭取民主平等自由獨立,為此承受誤解仍四處奔走呼號,她給小村傳遞而出的其實是外面世界的訊息與變化。

  波特的哥哥Joe為獲得自由選擇去當兵,卻被始料未及的慘烈戰事造成身心創傷,仍是個因逃兵而槍決的下場。

  波特的父親John,為過去所累,用酒精麻痹自己,喝酒打老婆打小孩還不好好乾活,讓窮的叮噹響的家每況愈下。一直被村裡人所鄙視。

  妻子Grace堅韌地守護着兩個兒子和丈夫,保護兒子躲避丈夫的暴力,一心要讓兒子Joe遠離丈夫獲得自由之身,不曾想卻換得如此結局,痛心疾首卻以堅強內心支撐着這個家庭,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中挺身站立絕不倒下,進工廠製鞋賺錢補貼家用,慢慢撐起了整個家庭。

  教會波特用相機看世界,真實記錄並堅守人生的Eyre老師因不願殺人而以良心為由拒絕參軍,因此帶來牢獄之災,這位優秀的靈魂導師因“懦夫之名”被村民唾棄和孤立。

  I judge people by what they might be,—not are, nor will be.——Robert Browning

  Eyre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這句話正是他心中所想,是他期望他人評斷自己時應遵循的原則。

  波特的童年生活因哥哥被槍決而結束,曾經的仰望和依靠已不在,少年波特開始承擔起屬於他的家庭重擔。

  老人回憶往事時,說哥哥臨走前讓他照顧好家人。採訪者問道,Did this make you feel responsible 老人臉上閃過一絲難過。真叫人心疼。

  第一季結尾,一戰結束,137名參軍的青壯年,歸來時只有傷痕纍纍的25人,小村的紀念碑靜靜地矗立着,而紀念碑上的名字並不能讓逝者安息,讓生者不再悲痛。

您正在瀏覽: 觀《百年鄉情》有感
網友評論
觀《百年鄉情》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