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小說教學反思

小說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小說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小說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的課文精選了4 篇外國作品,其中后兩篇是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這兩篇課文的形式很相近,都是略讀課文,都是由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組成,最後設置了幾個開放性的小問題供學生參考。

  這兩篇小說很多學生之前就看過,對故事內容並不陌生,也談不上興趣盎然,這可怎麼進行教學呢?實在是有些困惑。閱讀了一些教參書之後, 我仍然比較迷茫,決定想辦法試試看。

  我將兩篇課文合併起來教學,與學生一起把故事梗概理清楚。首先,我們一起概括《魯濱孫漂流記》按照時間順序寫了哪些事情,讓他們自己擬出小標題,然後找出魯濱孫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並且要用關鍵詞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後,對於《湯姆索亞歷險記》,我讓學生抓住“歷險”二字,去故事梗概中尋找出現了哪幾次歷險,用短語概括出來。故事梗概之後是精彩片段,我覺得書本上的肯定不夠,所以布置學生課後閱讀,摘錄認為精彩或印象深刻的情節,可以講故事,也可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還可以參考課後的小問題,下節課進行分享。後來我花了兩節課時間給他們,將他們分成幾個小組,先組內分享,再選出代表上台,組與組就有了競爭的性質。沒想到孩子們還挺踴躍的,而且組長反饋回來的信息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分享了一些東西,這讓我感到欣慰。

  不管怎樣,這兩篇小說我算是稀里糊塗的上完了,還是感覺差點什麼似的,不夠理想。

  篇二:小說教學反思

  如何才能使高中小說教學走出這種尷尬的境地呢?不妨嘗試以下幾種措施:

  一、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分析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正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新課標亦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主體精神、完善主體人格、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若要調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首先應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所做的不僅為學生提供大膽質疑、主動思考的空間,還應對學生的質疑與思考充分尊重,哪怕他們的想法和意見還不成熟或有偏差。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敢於質疑、敢于思考、敢於表達、敢於實踐。其次,在小說教學中留給學生足夠的主體參與時間。這個過程里教師所能做的只是參與、組織、指導教學活動,如:激發興趣、引導思路、揭示方法、調控節奏、答疑解惑等。應着重確立學生的小說鑒賞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從容地展開與作者、作品的對話,並進行交流、討論、評價、擴展等活動。再次,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教學不僅是認知過程,更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小說是文學性、人文性、情感性很強的文學體裁。學生對其的鑒賞過程就是一場強烈的情感體驗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作者、學生與作品都進行激烈的情感碰撞。教師可以以情喚情,激發學生的情感投入,並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其在發現、探討、爭辯過程中張揚個性,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教師、學生、文本間的三維互動

  教師、學生、教材是構成課堂的基本元素。教師、學生、教材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其中,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它承載的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聯結師生的橋樑。作為教材的小說文本蘊涵了創作主體對社會生活客體獨特的體驗與理解,是文本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的特殊觀照。對文本信息的解讀是教師、學生共同與文本作者之間存在的必然的信息交流過程,小說系統教學就是三方信息的整合。在教師、學生、文本間的三維互動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學生是鑒賞的主體,文本是課堂知識的載體,是教與學的中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走向文本,與作者、文本展開跨時空的對話,產生情感共鳴,思維碰撞,實現人生的超越性體驗。同時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處於一種平等對話的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互動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從而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

  三、明確教師在小說教學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師”是掌握了足夠專業知識並具有教學能力的人,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性並不意味着削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傳授能力使教師相對於學生來說具有先知先行的優勢,只有具備這些優勢教師才能夠引導學生。

  作為學生合格的引導者,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博學而熱情的老師。特別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師不僅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良好的傳授能力還應具有深厚的學養(包括人文素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和對生活與美永遠不滅的熱情。其次,教師應做好引導學生的準備。除了深厚的學養,教師在每次課堂教學活動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對文本的準備和對課堂組織的準備。對文本的準備即教師對文本的細讀和深入理解,包含:教師自身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對思想感情傾向的把握,對人物形象的鑒賞,對主旨的哲理性理解,對語言特色的體會。以及對文本創作手法的欣賞與評價如:語言藝術,構思藝術,人物塑造手法,環境描寫的技法。教師不妨將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帶入課堂,只有具有個性與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個性張揚、積極創新的學生。而對課堂組織準備則要求教師掌握一定課堂組織的科學方法與策略(如學生心理的把握,思維的啟發,課堂節奏的調控等)並能夠應學生與課堂的變化而調整組織方式。

  最後,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在對文本的準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組織和指導的作用。可落實到以下幾點: ( 一 ) 關於小說基礎知識的教學。小說類型,小說類別,小說作者、題材、流派風格等知識性內容可先由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初步了解,再由教師課堂補充,再由師生一起討論,分析來加深印象,強化鞏固。此外,小說文本常常包涵着豐富的人文、歷史、社會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得到文史哲美等方面的熏陶。教師不可忽視這個過程,應盡量利用這個過程豐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二)關於文本理解層次的教學。不但要給學生的閱讀留出足夠的時間,而且教師應尊重並重視學生的閱讀初體驗,勿將教師或教參觀點過早強加給學生,此時,教師可作為平等對話的一方參與學生的討論,啟發學生的思維,帶動學生的思考,並將其引入正軌。(三)關於文本鑒賞層次的教學。鑒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本着文本細讀的原則,用鑒賞的方法對文本本身進行審美體驗。小說鑒賞尤以人物鑒賞為重,在這個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深入文本,體味言語特色,在腦海中重構人物形象,教師應尊重其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再創造。同時學生還會對文本語言風格,創作手法,構思方法進行評價。這些評價將在師生間同學間的討論和爭辯中不斷深化。(四)關於小說擴展層次的教學。從文本出發的對相同題材、相同流派、相似風格、相似背景、相近時代、相近主題的作品群的延伸閱讀。從作者出發的,對作者的研究與對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的閱讀。以及對小說評論寫作和小說模仿寫作等等。都可鼓勵學生去嘗試。此外,小說閱讀在學生課外閱讀活動中亦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教師可通過適當引導激發其審美情趣,培養其審美能力。

  總之,面對當前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小說教學應擯棄舊模式,探索在師生平等對話的新型關係中,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解放個性,富有探究精神活動的新模式。

  篇三:小說教學反思

  對學生能力估計過高,主體性得不到發揮。

  平時的教學中,無論篇幅長短,課前預習,只是作一般閱覽要求,學生到底看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課堂上雖然會反映出來,但沒有做過研究,為什麼預習質量會如此低下。課堂教學時,按照一般的模式套路來,從作家作品到背景介紹,再到情節梳理和人物形象分析,最後到小說主題歸納。

  這些教學內容的安排,一般地是,文學常識和背景由教師介紹,其他的內容會由教師設計出一組問題,給學生很短的時間,要求他們結合文本進行思考並回答,一個回答不出,再找一個,三四個學生都回答不出,就由教師代勞,最終,皆大歡喜,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學生原本不會的問題,也從教師那裡得到了答案,教學任務完滿完成。

  所有的文本基本上都是這樣上,為什麼換到學生起來評點時,卻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了呢?因為,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始終沒有真正地得到發揮。

  學生的主體性不等同於起來回答教師設計好了的幾個問題,而是要求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生的技能形成、能力發展和個性展示”。

  然而,由於課前盲目地讀書,課上,對教師設計的問題,無法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課堂學習,在學生,則是忙於應付那幾個問題,至於展開質疑和爭鳴,時間根本是不可能有的了。沒有質疑和爭鳴,學生缺乏主動參與,賞析文學作品的能力也就無從培養。

您正在瀏覽: 小說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小說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