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政治學習 > 牢牢把握十八大主題

牢牢把握十八大主題

手機:M版  分類:政治學習  編輯:得得9

牢牢把握十八大主題 標籤:十八大

  牢牢把握十八大主題

  周錦尉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的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提出大會的主題,這就是82個字表達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這個主題,鮮明地回答了關係黨和國家丁作大局的四個核心問題,即我們黨將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精神狀態、朝什麼樣目標繼續前進?我們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最緊要最關鍵的一條,就是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大會主題。

  舉什麼旗

  恩格斯說:“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說,“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附。”現在我們的旗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一它的形成和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淵源和深厚的歷史背景,經歷了艱辛探索與逐步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標誌着黨在高舉旗幟問題上的新覺醒,標誌着黨在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的基礎上繼續與時俱進,開始探索和賦予“偉大旗幟”新的時代內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並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概括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命題,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紮根於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1992年在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提出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巾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1997年的黨的十五大明確為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思想,2002年,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一道作為黨的指導思想。2007年的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方針:“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直是這幾屆黨代會的主題。

  如果從黨的指導思想層面審視“偉大旗幟”,應該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十八大的一個重要亮點,就是將科學發展觀的“定位”更為明確,卜八大立足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鄭重地將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十八大的一個歷史性決策和歷史性貢獻,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黨的旗幟,實質是一種信仰,是黨員的理想信念。(政治學習 )十八大在黨的建設的任務部分,第一就強調了“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

  哲學界把人的精神生活劃分為智、意、情,而構成真、善、美,理智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處主導地位。理性調節着人紛亂雜陳、飄忽不定的情感,限定主觀意志的方位。哲學家基爾凱郭爾認為,人生有三個狀態、三個階段:一是審美階段,獲得人生感官的需求,而僅此則擺脫不了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墮落;二是道德階段,體驗善惡、苦樂,追求善良、正直、節制的生活,僅此只是個“好人”,因而仍會陷入困惑、彷徨之中;三是信仰階段,有了信仰,人會超脫世俗的、物質的束縛,利他助人,達到完美境界。當然,基氏將信仰託付給神靈,我們則託付給科學。

  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好像很遠,但是實在的。理想,是棵大樹,由個人生活理想、職業理想、社會理想、政治理想構成。尋求好的伴侶、宜住家居或心儀的駕車,尋求穩定、適合自己的職業、並爭取升職等,會給一個人的工作形成動力,但為什麼有的青年朋友這些目標達到后還感覺有空虛感?“穩定而長時間”對人起激勵作用的是社會理想,它是理想大樹的主幹,主幹壯實、挺拔,方能抗風雨。大作家雨果說出人生的一個真諦:“信仰,是人們所需要的。什麼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對旗幟的忠誠,要出於真感情,要實在。入黨立下宣誓,這是人生政治生活的大事。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值得我們警惕的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作風不同程度在一些地方有滋長情況。我想,對待自己的信仰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對待十八大的學習,關鍵的要做到胡錦濤同志要求的“四真”:真學、真信、真懂、真用。如此,黨的凝聚力才能積聚,黨的基礎才能牢靠。

  走什麼路

  十八大報告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我們走出什麼樣的道路?報告說:“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也就是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有學者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於毛,成於鄧”,可有人有不同意見,其實,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豐富的實踐底蘊,是90多年來奮鬥積累的成果。正如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毛澤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鄧小平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澤民“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胡錦濤“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旗幟、理論與道路是什麼關係呢?習近平同志在十七大時作過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在實踐上,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在理論上,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在政治上,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旗幟’體現了‘道路’和‘理論體系’的有機統一。‘道路’和‘理論體系’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就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高高飄揚。”

  新時期中國巨龍的騰飛,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中國迅速應對危機,對世界擺脫危機困擾貢獻很大。國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刮目相看”,注意研究,但這類“研究”往往局限於經濟運行方式和手段的視野,中國政治體制符合中國國情方面視而不見。他們骨子裡還妄想“以西化來分化中國”,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團的講話,深刻揭示:“有一種論調認為政治體制改革就必須以西方那一套為圭臬,凡是主張改的,就是改革派;不然,就是保守派。這又是一個偽命題。”他說:“我們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正是共產黨人的信仰所在。

  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

  精神狀態問題,對於我們這個有着90多年歷史、8000多萬黨員的老黨、大黨來說,對於我們這個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執政業績,而又長期面臨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這“四大考驗”,同時面臨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這“四大危險”的老黨、大黨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十八大召開以後,國外評論如潮。其中,對報告顯示的精神狀態十分讚譽,說有種“充滿自信”的氣勢。主要是: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繼續應對挑戰和各種“變數”、攻堅克難;繼續在矛盾凸顯的情況下,改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凝聚力量,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我們的改革開放,前無古人,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十分重要。比如,今後我們面臨的改革開放,在制度方面的建設要求很高。有的,制度的大框架已經有了,需要“完善”。筆者以為,這種“完善”,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如胡錦濤指出的,“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這一要求有針對性。改革初期或在市場經濟目標確定初期,改革需要有勇氣,這一點,我們走過來了。所謂“敢為天下先”。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階段,同樣應該有這種“勇氣和智慧”,因為,事業已經相當“壯大”,“小日子”過過蠻不錯了,有人會缺乏一種創新的“衝動”,可能精神懈怠;尤其是要求在“重要領域”的改革,可能“動一發”而牽動多方,責任重大,因而缺乏“擔當”精神。可見,繼續有那種鄧小平所說的“敢闖敢試”勇氣是多麼么可貴!

  這種“完善”不易,又在於現在要做“制度建設”的工作,要符合科學發展要求,很可能是精細的活兒,難度更高,需要我們有韌勁和智慧,有一股不怕失敗、不怕輸的勁兒。為我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基本制度已經建立,這個“制度體系”成為“支撐大廈的立柱棟樑”,然而,僅僅是基本制度還不夠,“大廈”離不開各種“細部”,這就是各種具體制度。有堅實的基本制度,“大廈”“挺拔”、“巍峨”;有了相配套完善的“細部”,這個“大廈”會顯得更“精緻”、“實用”?而且,檢驗的標準是老百姓的口碑:他們滿意不滿意。比如,這次報告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提出“在人大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絡群眾制度”,就是人大具體制度的建設要求:上海在去年已經建立了全市範圍的、落實在各街道的“人大代表聯絡室”,就是一種有益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完善工作。這需要相關的同志們更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總結群眾的創造性的經驗,加以提煉,形成制度化的東西,再實踐,逐步定型。我想,這方面的工作,大有可為。

  朝什麼樣的目標繼續前進

  共產黨人的奮鬥總是要沒定階段性目標的,共產主義的遠大曰標是黨的最高綱領,那麼,階段性日標是最低綱領,大約在一代人之內的時間裡可以奪取的勝利?卜八大報告繪製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與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聯繫起來,成為我們“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豐碩果實。

  古代以來的中國人有着自己美好生活的願景。主要有兩個詞:“小康生活”和“大同社會”,“大同”,比較“宏觀”,從社會層面來描繪,“小康”,比較“微觀”,從家庭層面來期望:我們黨選擇了更為溫馨的“小康”,鄧小平在1979年12月9日接見日本前首相大平正方時說道,到2000年進入小康社會的設想,以後,他老人家又說了28次“小康”。確實,到2000年,按照國家統計局設定的16個量化指標,我國“總體進入小康”,以地區分佈59.6%進入小康,以人口分布計算,75%進入小康。2002年,十六大進一步設想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現在,離開2020年還有八年。建成小康社會的各方面目標已經設定,主要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其中,我們制定了GDP和人均收入各“翻一番”的倍增計劃,獲得了人民的肯定。

  十八大在奮鬥目標的繪製方面,很有特點,即將“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與“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聯繫在一起。“制度自信”、“制度體系”、“制度定型”等關鍵詞彙,引人注目。報告提出了“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性”的重要任務,需要我們認真領會,加以貫徹。

  新時期伊始,鄧小平同志強調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各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是與制度建設努力推進密不可分的。經濟方面,我們建立了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宏觀調控方面的制度和體系,對外開放方面的制度和體系,推進經濟有效、公平和持續的發展。政治方面,我們在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水平有進一步提高,擴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推進各項工作的法制化。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各種制度、機制體制也有力地推進,使我們國家的各方面建設既充滿活力,又能有序、和諧地進行。

  社會發展史告訴我們,在一個經濟高速推進且社會轉型發展的國度里,制度往往會“跟不上”,即舊的制度“不適應”、“不管用”了,新的制度一時還沒能制定出來,出現“制度漏洞”甚至“真空”,以至社會在行為方面一時“失范”,形成一些負面行為和現象。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壯麗事業,一個重要挑戰,就是既要遵循實踐的規律,勇敢地去創造、探索、總結,繼續前行,又要靜下心來,形成制度,成熟以後“定型”下來。報告在列舉我們已經建立的各種制度時,突出了“完善”制度的要求,就是這種更為艱巨的工作。

  (本文作者為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原主任,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

您正在瀏覽: 牢牢把握十八大主題
網友評論
牢牢把握十八大主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