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語者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小景
牆語者
有一個典故——達摩面壁。傳說這位異域高僧在少林寺修成正果,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始祖,靠的就是每日面壁。他在長達十年的面壁后在牆上留下了自己身影,讓後世之人嘆為觀止的同時不禁好奇,他在牆壁前言說了什麼?
還有一個不是典故的教育傳統——站牆角。去,站到牆角面壁反省!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吧。面對牆壁果真就知錯了,實有療效。那麼,你在牆壁前言說了什麼?
牆是不能說話的。在牆壁前言說,其實是一種自言自語、自說自話,絕多還是無聲的。牆只是聽眾,靜默中的話語對象,面壁者一廂情願認作的知音,私人秘密的分享者。
牆,通常會給站在它面前的人以逼仄感。彷彿置身於一匣子中,一開始會感覺窘迫和煩躁,適應后才漸覺安然和寧靜。面對牆,視野的限制和畫面的單一讓眼睛無所擾攘,漸而視覺寧靜,花在目力上的精力便轉向內心助於思考。
如此,面對牆的作用在於摒除干擾,專於內在,思“過去”與思“過錯”,憑藉思考之力,理清思緒,廓清思想,釐清問題,肅清癥結,澄清人生。如靜置一壺混濁的水,等待泥沙慢慢沉澱,還原清澈與潔凈。
我們一般是不會主動面壁的。面壁是一種苦修行為,凡俗之人不必苦修也就不用面壁;面壁是一種懲戒行為,蹈矩之人不違法紀也就不受處罰。苦修和懲戒,這是一直以來對面壁的兩種普遍定義,都不是一般人群樂意選擇的正常行為。
在此一問:我們可以選擇主動面壁嗎?在苦修和懲戒之外,有沒有第三種面壁的定義?用不着深刻的思慮,我提供一個答案:有,那就是選擇做一名牆語者。
做一名牆語者,每日牆前站立或者盤坐(時間自定,可長可短),其間,或自我反省,或平靜心緒,或物我兩忘,或手舞足蹈,或設問自答……只需保持近距離面對牆壁且目不離牆即可。
如若要問有什麼樣的效果?每個人的感受必是不同。大約會有:或望壁息心,澄靜胸懷;或如泥塑身,木然神逸;或意清神明,專註一境;或無聊困盹,自然入睡……
有一點感受卻是相同的——開始的窘迫和煩躁與後來的安然和寧靜。能主動站到牆前的人便會身領此種感受,類似某種自我心理療法,有科學的道理和顯見的作用。
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一試!